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00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06-07高考 赵孝云的教案、学案
 06-07高考 赵孝云的教案、学案

四、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命题思路】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合语境辨析选择近义词、同义词;结合语境辨析选择成语熟语;辨析容易误解误用的词语、成语;依据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虚词,辨析易混易误的虚词等。

【答题指津】

    要想正确使用词语,就得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留心搜集整理辨析近义词。

    总体原则:词不离句。存同析异。

    首先阅读上下文,利用语境,将最容易辨析的一组近义词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外部语境指语言运用时的大背景,诸如说话人的身份、职业、思想、性格、修养、处境、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内部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就是它的语境。考试中的语境,主要是指内部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在一定的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    

  其次是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的词语。注意辨别近义词或同义词的细微差别。语素全都不相同的词语,应从用法方面考虑;语素相近的词语,要特别留心其相“异”处。抓住了“异”处,就抓住了“牛鼻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辨析近义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从语法方面思考

    (1)辨析词性。例如,“启示”与“启事”。“启示”是启发的意思,属动词;“启事”是刊登或张贴出来的声明,如征文启事,寻物启事,属名词。又如,“公然”,为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为动词或形容词,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可充当状语,还可充当定语。试题所选的句子中该用哪一个,应注意辨明词性。

    (2)辨析词义。对词义的轻重、涵盖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是单个词还是集合词,要认真辨析。例如“坚苦”与“艰苦”,“坚苦”是“坚忍刻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又如:“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再如:“洪亮”,侧重在音域宽宏;“嘹亮”,侧重在音色清脆、高远;“响亮”,侧重在声音响度大。做题时,应从辨析词义人手,要注意各自的侧重点。

    (3)辨析词语的搭配。例如“违反”与“违犯”,“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常与规程、制度等相配搭;“违犯”指违背和触犯,常与法规、党纪、国法相配搭。又如“严格”,常与制裁、批评、处分、惩罚等词语搭配;“严厉”;常与遵守、执行、要求、监督等词语搭配;“严肃”,常与态度、作风、气氛等词语搭配。再如:“发扬”常与“优点、作风、传统”搭配,而“发挥”常与“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搭配;“改进”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而“改善”常与“生活、关系、条件”搭配;“交流”常与“思想、经验、物资”配搭,而“交换”常与“意见、礼物、资料”为伍。诸如此类,做题时必须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

    (4)辨析词语使用的对象。例如,“爱护”用于对人或物的保护;用于物,多指机器、国家财产。“爱戴”只用于对人,且限于下对上、群众对领袖、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拥护。“爱惜”只用于珍惜会消耗掉的东西,如时间、生命、粮食等。做题时必须考虑词语的使用对象是否恰当。

    (5)辨析词语的适用范围。例如“窜改”与“篡改”,“窜改”指文字上的改动;“篡改”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也指曲解原意。又如“变换”与“变幻”,如果变换的内容、方式很不固定用后者,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等,不能写成“变换”。做题时不能不考虑词语使用的范围。

    2.从广义的修辞角度思考

    (1)看音节配合是否协调。比如“增加”与“加”,“减少”与“减”,用哪一个,要考虑前后文音节的搭配协调。

    (2)看感情表达是否恰当。例如,“应对”与“应付”。“应对”指对答;“应付”,指采取某种方法对待某人某事,贬义色彩明显。又如“烦扰”与“烦恼”,“烦扰”指搅扰或因受搅扰而心烦,如“我实在不忍心再烦扰他”;“烦恼”指烦闷、苦恼,如“自寻烦恼”。

    (3)看语体风格是否适宜。比如“步子”指脚步,多用于口语。“步伐。指行走的步子,多用于书面语。“徐徐”“散步”“谈话”等是书面语词,“慢慢”“溜达”“聊天”等是口头语词,使用哪一个,要注意语体风格。

    (4)看用语的轻重或重点是否合理:例如“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之意,但语意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再如“承诺”与“许诺”,“承诺”比“许诺”词义就重一些。    

    (5)看陈述对象是否适用:例如“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赠给自己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如果用于别人就不恰当了。再如“度过”与“渡过”,前者用于指时间,如“度过假期”;后者指“由此岸到彼岸”,用于指空间,如“渡河”。

    3.从逻辑方面思考

    (1)看词语方面运用是否合理:例如“勘误”与“刊误”,前者指列举更正书刊中的错误,后者指修改。

    (2)看前后关连是否恰当:例如“卑劣”与“恶劣”,前者指性质严重,后者多指行为。如“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卑劣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后者指不道德,无耻,侧重心理描述,如“品性恶劣”。


展开全文阅读
   (3)要重视审查整个句子,从成分是否搭配、适用范围是否合理等角度看看哪个备选词符合句意,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4)注意辨别句子之间的关系。有些试题在解答过程中,还要进一步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人手,看语言风格是否一致,是否符合逻辑,前后关联是否恰当,才能挑选出恰当的词语。

    做题时,还应该由易到难,由会的到不会的。有些词语,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辨析不清时,那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把所辨析的词语放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区分其异同,运用“排除法”,就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选项。

解答熟语

解答熟语试题的步骤和方法与解答词语试题基本相同。这里再强调以下几点。

了解熟语(主要是成语)的一般知识:成语是定型的语素组合,不但结构稳定,其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例如“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的意思,不要理解为“不能令人满意”。不少成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解释,不能不分场合随意乱用。比如“大方之家”,专指学者、内行人,不要把它理解为“不吝啬”的人。再如,“豆蔻年华”只能用于形容十几岁的少女,而不能形容其他人。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从结构形式看,成语的结构有并列、承接、目的、因果、主谓、偏正、连动、兼语等。

解答熟语运用题,正确理解语义是前提,切忌望文生义;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运用范围的大小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察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望文生义、褒贬不分、用错对象、前后矛盾、不明典故、轻重失当、不重视语境的分析,就无法对熟语的运用作出正确的判断。

1.解题基本原则

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在考试中应着重结合语境来分析熟语,既考虑熟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瞻前顾后地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词义侧重和它与上下文的搭配。对生僻成语,更要作慎重考虑。

2.准确把握熟语的含义

对熟语、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必须准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许多成语都有特定含义,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如“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使人信服”的意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使大家信服”,它与“不负众望”意思是不一样的。

3.理解关键词素的含义    

比如“文不加点”一词,其中“点”不是指“标点”,而是指“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搞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分析感情色彩

不同的成语熟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有的是中性,辨析时应注意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当。如“处心积虑”是蓄谋已久的意思,用于为工厂费尽心血的厂领导身上,显然不行,应该用“殚精竭虑”之类的成语才对。

5.注意搭配问题

成语熟语的使用,还应注意搭配问题,搭配不当,同样会造成错误。如“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是众多的意思,与量词“一位”搭配不当。

6.考虑语境制约

例如:“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    )之处。”如果要从“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中选一个词填到括号处,应填哪一个呢?结合语境看,该句讲的是电影中几处构思设计,看似闲笔,却非同一般,应该选“匠心独运”才好。

7.注意细微差别

比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两个成语一字之差,且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惊”义,但细微差别在于:“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而“骇人听闻”指“已经发生的坏事令人吃惊”。要时刻注意这类“形相近而义有别”的成语。又比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意义相近,但细细推敲,你会发现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要时刻留心辨析这类“义相近而用法有别的”的成语。此外,还应注意“义相近而感情色彩不同的”的成语,如“半斤八两”和“平分秋色”;注意辨析“义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的”成语,如“狼狈为奸”和“朋比为奸”等。

8.注意高考成语题设误的主要类别

(1)望文生义的:如试题中的“火中取栗”“炙手可热”等。

(2)张冠李戴的:如试题中的“汗牛充栋”“左右逢源”等。

(3)褒贬不分的:如试题中的“处心积虑”,“殚精竭虑”“雨后春笋”“趋之若鹜”等。

(4)语义重复的:如试题中的“莘莘学子”等。

(5)不合习惯的:如试题中的“望其项背”“有口皆碑”“淋漓尽致”等。

(6)用错对象的:如试题中的“忍无可忍”“万人空巷”“美轮美奂”等。

(7)不合语境的:如试题中的“安步当车”“偃旗息鼓”等。

(8)搭配不当的:如试题中的“洗心革面”“车水马龙”等。

总之,辨析成语熟语的运用,要注意结合语境,应当把语义、语境、感情色彩、恰当搭配、细微差别综合起来考虑。判断熟语是否误用,除了从语义层面作静态的观照外,还要注意从语境层面作动态的分析。因此,解题时瞻前顾后的习惯是必须养成的。对成语熟语的意义、词性、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用法的差别、成语的出处结构等内容掌握得越熟练,答题才会越有把握。

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吉林 、黑龙江、四川、云南)

   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同学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山东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A.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B.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C.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方决定顺藤摸瓜寻找在幕后操纵的黑手,最终全面破获了这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制贩毒大案。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广西、陕西、内蒙古)

   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B.这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事件,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C.美元近期在外汇市场的疲软走势,使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D.欧洲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青海)


展开余文
   A.这些年每听到亲友去世的消息,总令我无比伤感,尤其是这回相濡以沫的老伴远行,对于我这个年已九十且神经衰弱的老人,真像天塌了一样。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薪”不一定能收到“养廉”的效果,因为贪官污吏本来就是欲壑难填,并不是因为收入维持不了生计才搞腐败的。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 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北京卷)

   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天津)

   A. 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

   B. 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C.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视和电脑这一对时代的宠儿,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D. 这些风言风语总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嘛。

  7.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重庆)

   A、离投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凡是有损施瓦辛格形象的陈芝麻烂谷子都被翻出来了。 

   B.还想让你老爸保你过关吗?老实告诉你吧,他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谁也救不了你! 

   C、不久前,王刚又杀回马枪,再返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舍“动物”而去找“朋友”,又迅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D.就你摊的那些活儿,我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它弄清爽!谁像你,几天也拿不下来。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广东卷)

   A .老张今年65 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B .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c .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D .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2003年)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 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参考答案:

 1、(答案:B。“九牛一毛”指的是许多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的极少数,微不足道。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2、(答案:A。“忍无可忍”的意思是忍得再也无可忍受。其语境往往是接着进行反抗,但下面是“承认”了,不但没有反抗,而且屈服了,不合语意。)

3、(答案:A。“火中取栗”的意思是为别人冒险,徒然吃苦二得不到好处。这里显然是意思成语的意思理解错了。)

 4、(答案:B。“捕风捉影”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办事没有丝毫根据。用于一位被誉为“农民诗人”的老人观察、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当然是褒贬不分了。)

5、(答案:D。A句中“寅吃卯粮”的意思是寅年就支用卯年散文粮,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句子中并没有经济困难的意思,而是说“姐姐”没有长远的打算,用“寅吃卯粮”显然是错误的。B句的“一文不名”的意思是一个钱也没有,季度的贫穷。句子中误用为“一个钱也不值” 了。C句的“文不加点”的意思应该是“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呵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句子力因望文生义而使用错误。)

6、(答案:B。“每况愈下”形容情况越来越坏。句子中却用作了事故发生率越来越低,交通情况越来越好,恰好相反。)

 7、(答案:C。“回马枪”的意思是“回过头来给追击者以突然袭击”。王刚再回中央电视台不是回来打仗,而是来工作的,中央电视台也没有追击王刚。)

 8、(答案:A。B句中“慷慨解囊”用在支援人家,为别人排忧解难上,语境错误。C句中的“弹冠相庆”是贬义词,感情色彩用错了。D句的“磨洋工”指的是出工不出力,意思理解错误了。)

9、【辨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D 句中成语“如数家珍”的不恰当之处还不完全在成语本身。因为根据词典释义或者通常的理解,“如数家珍”的意思就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说“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当然“他”对这些东西一定“十分熟悉”。但是使用“如数家珍”这个成语有一种情况必须除外,即“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这也就是词典中都说到的“如数家珍”的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像’数(说)家中的珍宝一样”。本句中说的“老旧钟表”其实就是“(他)家中的珍宝”,而且句中特别用“老王家的橱柜里”、“多年收藏”和“宝贝”来强调这一点,当然这里用“如数家珍”就不合适了。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06-07高考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解答六种病句类型的技巧
下一篇: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