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691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网友来稿)
颜改河

      1、知识目标

      (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

      分析法 讨论法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1、 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

      2、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生于浙江绍兴。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6岁。

      作品小说集:《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故事新编》(1922~1935);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散文诗集:《野草》(1927);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篇》、《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解题

      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也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这是五四时期盛行的文体。

      三、 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

      思考:

      1、作者从现实生 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提示: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四、感情把握

      本文谈论的对象涉及三方面:对百姓,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统治者,作者是无情的嘲讽;对中国社会,作者是期盼。因而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于一体。

      第二课时

      一、 品味鉴赏(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 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色。


展开全文阅读
      ⑴请同学们概括出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钞兑银)

      ⑵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⑶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心理变化类似)

      2、 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强盗来了 —— 杀 官兵既到——仍被杀

      敌 他 —— 杀 降 他——也 杀

      不服役纳粮—— 杀 服役纳粮——还要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的时候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排比、举例子)

      ② 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较为顾及……奴隶规则,可使他们上奴隶的轨道。”

      ——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形象、讽刺的语言)

      ⑵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形象、讽刺的语言)

      ② 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不象乱世那样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 , 天下太平’。”

      3、 简要鉴赏第三部分鲁迅杂文关注现实的特点。让学生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是鲁迅所期望的第三时代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二、拓展阅读

      阅读鲁迅的《这个与那个》,帮助学生加深对杂文形式和特点的认识。

      三、小结全文

      板书设计:

      做奴隶不得

      治

      小事→变奴隶 现象→本质 不满→创造 第三时代

      乱

      做稳了奴隶

      引 子 披 专 制 揭 奴 性 出 路

      以小见大 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语言有力

      结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作者邮箱: zd123a@163.com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怎样解除语文课堂的沉闷(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控能力的调查报告(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