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008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图片两组教案3
图片两组
[学习目标]
1. 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并考虑图片可能产生的作用。
2.活动讨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1.对图片内容的理解,重在感悟。通过背景知识的了解,要能理解作品的内涵。
2.教学方法:活动讨论。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了解文体特点
摄影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摄影师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图片用形象发言,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要学会了解图片的相关背景,尽可能准确地解读图片的内涵,通过画面了解事实真相。这一部分的两组照片围绕的都是有关战争与和平的主题,通过画面,表现出作者对和平的企盼,而这样的愿望是能够代表人民的愿望的。
第一组图(1),原照片有这样的说明:“美国人不大注意日本人蜂拥入侵中国,不大注意吊眼睛民族的战争和它的东方式的野蛮,没有什么人注意蒋介石军队在上海的殊死战斗,也不注意日本飞机军舰每天对它的轰炸”。而记者王小亭拍下的这张照片告诉世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干了些什么。“两个星期之后,这幅照片频频出现在美国的银幕、杂志和报刊上。突然之间,通过这个小小的哭叫着的孩子,亚洲的战争有了意义。愤怒的美国要求日本停止轰炸。美国把炸弹的原料、废钢铁卖给日本,引发了一阵怒潮。日本人声称照片是伪造的。他们悬赏购买王小亭的脑袋,王逃到英国保护下的香港去。可是,这张照片已经在美国人民的良知上发生了作用。”
( 《突发事件——1906—1972美联社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集》上海画报出版社)
1943年,宋美龄为争取美国援华抗战在美国活动期间,每天都有无数的美国人寄信汇款给她(平均每天一千多封)。有一天,她收到寄自新泽西的1937年的新闻照片和一张3美元的汇票。照片画面上是上海遭到轰炸后,一个衣衫破烂的小男孩在哭号。信中表达了一位妇女的心声:“我们虽然穷,但是不能无视发生在中国的这场灾难,这3美元是我三个女儿捐献给这个坐在中国某地铁轨上的苦命的小孩的。”翌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讲演时,展示了这位美国妇女寄给她的信和那张新闻照片,她在高声朗读一遍后,深情地说:“我们中国有千千万万这样无家可归的孩子,你们美国也有成千上万这样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母亲。让中美两国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共赴危难,去迎接胜利的曙光!”这次演讲通过巨大的无线电广播网,传播到美国的千家万户。 (《上海滩》2004年第三期)
三、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发言。
1.点拨:
在理解每幅图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一组四幅图片作整体解读。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
第二组图片展现的都是人群,摄影者通过人群场面来表现主题。画面上人们的笑容是摄影者着重表现的内容。组织活动时可以为两幅照片归纳共同主题。
在为图片拟解说词时,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图片拟写,再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对图片原意的阐述,也要注意有创意的表达。
2.讨论归纳
这两组图片是本专题的学习材料。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两组图片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学习时要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并考虑图片可能产生的作用。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
图片(1)中,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的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场景。
图片(2)中,请注意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想象一下,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步伐的,和归来形成强烈的对照。
图片(3)中,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
图片(4)的提示中,特别写出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上,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注:《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就死在这个集中营。)
第二组图片的主题是欢庆胜利。
图片(1)记录的是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
图片(2)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战时的德国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这一切。
3.比较阅读
摄影图片记录的虽然是瞬间,也能反映重大主题。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你对摄影图片选材、画面构成等的认识。
两组照片都没有正面表现战争场面。第一组照片通过负伤的儿童、残废的士兵、离别的父子、集中营的尸体表现战争的罪恶,一样的达到目的。画面的中心是人。图一受伤儿童的哭号,图二机场上的拐杖,图三中的士兵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握着枪,图四中的那个孩子走在尸体旁边为什么像是没有恐惧?
第二组图片,图一东北人民的场面,中心是每个人脸上的由衷笑容,可以找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照片,对人们的神态作比较;图二照片主体是盛装的伦敦妇女脸上灿烂的笑容,要注意左上还有几位军人。
四、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每幅照片分别拟一段话,作为解说词。搜集同类题材的图片或照片,办一次“祈祷和平图片展”。
解说词可以参考“图片两组”的写法。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图片两组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3
下一篇:
《亡人逸事》教案3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