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528
标签:
教学论文
谈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具体思维的训练
刘惠新
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做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个途径,使学生具备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永久的课题。王俊鸣老师关于现代文阅读中训练具体思维的教学指导思想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对运用这一教学思维进行教学的想法与做法。
一、具体思维的训练与素质教育
关于“具体思维”这一概念的来源与内涵要先明确一下:“具体思维”是王俊鸣老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思想之一;所谓阅读中的具体思维,一是对具体语言事实的确认,一是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具体分析。
具体确认,是指对具体语言事实的确认,就是对文章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等。要看准、看清、看透,而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思。
具体分析,是强调对具体语句、具体文章的具体分析,一是反对“玄化”,“玄化”,就是不顾文章本身的实际,一味做无根据的“超越式”的分析,或者凭空拔高,或者肆意贬低,总之是脱离实际,玄而又玄。一是反对“泛化”,“泛化”是把语句、文章的分析大而化之,看起来所言不差,但又抓不住“个性”,说不出具体的所以然。
以上所说是有关“具体思维”这一概念的一些解释,就具体思维的训练与素质教育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简言之就是要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而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追求分数。再换个角度说,是要让学生提高对书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个生气勃勃、身心健康的个体,为今后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关于素质教育已有许多人进行了理论上、实践中的论述与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和贯彻“具体思维”其实就是让学生把课本上、阅读材料中的文字原原本本地看清楚,而不是囫囤吞枣或“大概齐”地读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所有的字、词、句都看到眼里,这种“对具体语言事实的确认”其实就是一种确立唯物主义思维的训练。“唯物主义”的核心即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或意识的产生皆源于此。如果教师能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如何“抠字眼”“咬文嚼字”,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作风,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只能根据书中存在的词语、语句去分析、体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内容及艺术手法等,这样对于阅读材料理解的准确性自然就提高了。这一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会迁移到学生的整个认知领域,他们会从思想上树立起一个原则:看问题首先要尊重事实,然后再分析,再认识,再提高。这种教育不再是单单指导学生读准确文章、会写生字、会解词的一个过程而是雕刻人的灵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素质也就不可分割地体现出来了。
从“具体思维”另一个方面来看也是如此,“具体分析”是强调对于语句、具体文章的具体分析,在这个方向的思维训练中教师要坚持的也应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要根据阅读材料进行分析、下结论,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不能“玄化”,读到“玄化”,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有一些人在分析文章时,夸大其辞,要说起来也是有一些历史渊源的。远的不说,在“四人帮”横行时,“假、大、空”形成风气,常常是“微言大义”,要说哪篇文章好,就冠以一切最动听的语言拔高,这种风气影响至今,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必须要提倡文章的内容、语句反映的什么就是什么。比如课本中的名篇散文《荷塘月色》,关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有一些不同的说法:说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表现了他当时的“满腔愁怅”“报国无门”等等,其实是不准确的,作者能用如此细腻的笔法描绘出月光下的荷塘的柔美、和谐、宁静、清秀,怎么会是“报国无门”“满腔愁怅”呢?细读课文,认真品味,无非还是作者自己写的“心里颇不宁静”,也只能说是一种谈谈的愁绪吧。只有忠实于原文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进而再学习文章的思想或写作等诸方面的长处,摒弃其短处。谈到“泛化”就让我们想到“似是而非”,核心仍是不准确,常常把对于文章、语句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看看也对,只是欠准确,这一点王俊鸣老师在他写的《知识要点专题解析》一书中分析得很透彻,不再举例。
总而言之,坚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具体思维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它牵扯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方法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惊喜往往是一般教学中所得不到的。
二、具体思维的训练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作
在“确认”语言事实这一教学层次中实行“圈、点、勾、画”是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语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语句的基本意义可从语法入手,如“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这一句话的圈点。要先看清这是一个并列复句,第一分句“月亮升起来”是由“月亮”“升”“起来”三个词组成,“月亮”是主语与“升”构成陈述关系,“起来”是补语(也有一种说法,趋向动词一起作谓语)。圈点时可在“月亮”“升”下用小圆圈加以提示,作为重点词语。后一分句“院子里”是主语,与“凉爽”、“干净”构成陈述关系,“(得)很”是补语,也应把主谓语圈点下来,再看一下这个复句的意思就很明解了,“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干净”。 就抓住了句子的主干,尤其是修饰成分较长的句子,或单句作成分的句子,这样做就更有必要了。
如何操作呢?可在课上师生共同做这件事,强化学生的这一做法,刚开始,有的学生不会,有的不肯,一要讲道理,二要给方法,我们在课上要先给学生做出示范,此如这样一段话“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的小说或是一部好的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要用一条横线画在“一个人不喜欢诗,……就低下呢?”的下边,这是设问句的问题,回答问题时可在“因为”这一关键词语下面上小圈,进行提示,还要在“纯文学”“都”“特质”下画着重号,用以提示这一设问句的重点,第二句要在两个“好”“都要当作”下画重点,第三句重点词语是“诗”,后边的话要画下“谨严”“纯粹”“精微”。这样再读就容易一些,且重点突出,因为这是朱光潜写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是研究文学艺术方面的论文,不太好懂,就必须要先弄明白作者每一句都在说什么,然后再通过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析内容。
展开全文阅读
教师做了示范,还要不断地具体指导学生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坚持做下去,是很有收获的,学生终于学会了“抠字眼”,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分析文章具体内容这一层次教学时要实行“依文解意”法
“依文解意”即紧紧靠住文句,进行总结概括,力求具体准确,严忌虚浮之辞。如鲁迅所写的《呐喊自序》一文中“我在年轻时期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未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有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法是“叙述自己年轻时的梦”,这里显然是不准确的,在这段文字第一句是说了“虽做过许多梦”,但并未“叙述”,后几句也不是在说“年轻时的梦”了,而是与梦有关的一个想法了。这就迁拉到“梦”所指的是什么,开头说“年轻时期”的“梦”到现在还“不能全忘却,而且”不能忘却的一部分还“成了《呐喊》的来由。”可见“年轻时期的梦”应指青年时代救国报民的理想。还有人说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具体说明《呐喊》成书的原因”。只要认真一读,即发现这里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到底什么最确切呢? 第一句是说 青年时代的理想“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不以为可惜”,可有时回亿起来,“使人欢欣”,“也未免使人寂寞”,“欢欣”与“寂寞”所指应清楚,“欢欣”是指快乐而兴奋,“寂寞”是指孤单冷清,这里更主要的是说心灵的冷清。正因为“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不能全忘却”所以成了“《呐喊》一书的来由”这样一抠字眼,依据文句所表现的内容,很自然把作者的感情联系起来,“我”在年轻时曾有抱负,有理想(救国之志),当然不免幼稚(忘却了),而积淀下来的“寂寞”是埋藏于心的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成熟的革命志向,尽管还有“寂寞”,他仍要起来战斗,要高声呐喊。这一段的中心就不难归纳了,应为: 概括地写《呐喊》创作的缘由。
这些具体的分析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可先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可边分析,边思考,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二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漫无边际的遐想,稍微靠上点边的,就认为是正确的;一种是看作者,如鲁迅是名家,就尽量说一些切合鲁迅身份的话,而不顾具体语言环境什么。在纠正学生的思维方式时,一定要强调唯物主义的教育,即依文解意。
以上是自己在运用具体思维训练学生学习现代文时的一些想法与做法,还很不成熟,在运作中也还要再摸索,再科学化,我以为,关键还是要做起来,要有新的认识,才有可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机。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科研98-1)
标签:
教学论文
谈现代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信息·思维·语文教学
下一篇:
谈“两笔”教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