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62
标签:
教学论文
我看中学语文课程知识与学习——从阐释知识理念出发(网友来稿)
侯星海 王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华美校区 副教授 讲师)
摘要:知识与学习观影响教师(学习者)对所教(学)课程的实践。本文阐释知识理念以分析初中语文课程知识特质与学习实践的特点及关系。
关键词:知识 课程 学习 实践
知识与学习观影响课程实践。本文阐释知识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对课程的影响及建构适应教学与实践的知识观,讨论初中语文课程的知识特质与学习者在该课程应学些什么?如何学习这些知识及给教与学所带来的启示。
一、阐释有关思想与知识的观点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1](P161)知识是人们积累下来与利用科技控制环境有关的技能和学问,以及与文史哲和艺术有关的学问和经历,这些知识有其内在价值,知识标志着我们学术遗产的所有内容,教育正是把这份遗产代代相传。[2](p65)通过比较,西人重知识的积累和建构,国人重知识的宏观实践认知经验。本文先分析西方不同知识理论观,在此基础上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知识观,以分析教学与学习实践。
1、从哲学角度阐释知识的特性
理性主义持知识的“内在说”,代表人物有柏拉图、笛卡尔等认为知识处于人的头脑里,可通过提问与启发得以引导出来。真理并不依赖经验,也不需要作实验,只需要纸和笔。实证主义持知识的“白板说”,代表人物有洛克、休谟等认为知识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和归纳:理想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到自然与社会中去体验。实用主义持知识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皮尔斯、杜威等认为知识来自于个人实践,主张做中学;理想的教育是将理想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2](p61)这三个观点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的来源及特性,但比较片面。本文认为知识应分两类,一类来源于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一类是前人总结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信息记载如文字等。两类知识在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中互为前提而创生。
2、从心理学角度阐释知识的特性
符号处理式思想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实在,在人的头脑里,是个人的财产,情境式思想认为知识并非实在的反照,知识与行动有关,知识是社会性的。[3](p94)本文认为符号处理式思想与情境式思想关于知识特性的描述其实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承的。因为在符号处理式思想的认知中往往有情境式思想认知的成份反之亦然。个人是社会的人,知识在个人的实践中又回到社会。个人、知识、社会实质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
3、从彻底与社会建构主义比较知识特性的不同观点
彻底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
真理与实在 并没有“真理”或实在“存在于那里”——可行的知识 不是客观的,通过语言的协商而产生共同的意义——牢固的知识
验 证 根据经验来测试对个人有意义 集体赞同的意义(在文化和历史环境里进行的社会过程)
个人相对于社会 个人的知识 群众的知识,但为个人所有
彻底建构学派对知识的观点集中于个人在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最重要观念是“可行的知识”即根据个人经验进行测试的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着重理解理解他人的观念,并强调以语言为基础的协作过程,这就是社会建构主义与彻底建构主义的分别。本文认为两种建构主义都强调学习者需要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只不过一种集中于个人的建构,一种集中于协作建构即集体建构,无论是“个人”或是“集体”所建构的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实践当中。
4、知识在课堂里的特性
[4](p98)高等知识特征:以文字为本,笔录而非口述,个人化而非着重合作性,尤其是在评估方面,抽象而非具体并与非学校的知识无关。杨格重视个人的知识掌握和上升为理论或哲理的抽象知识与从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并非如如生态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知识,割断了知识来源的实践认知链条。这些知识是人类的阶段知识成果而非不断创生的如如鲜活的知识成果。实质上知识的习得、应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构成知识创生的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5、知识的种类、组织与专家知识的特性
[5](p92)把知识分为两类:概念知识是关于不同的知识项目之间的联系,如果学生能辩识这些联系时,即有了概念性的理解。程序知识就是知道怎样做一件事的知识,其复杂性是将其与过程、问题解决等概念联系起来,因这些概念涉及不同层次的程序。这种分法的优点是看到了知识的动态特征和相互联系的特征。持符号处理式观点的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划分为程序知识、陈述知识即事实材料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即怎样决定要做什么和何时做的知识。这种知识实际上控制了程序知识和陈述知识。这种分法的局限把知识看作是静态和缺乏联系的。[5](p90)以传统的符号处理式理论为基础,介绍了专家知识的特点:专家知识既是程序知识,也是概念知识其组织严谨、结构紧密,容易运用,能够辩认有意义的规律,也会用其来思考。知识与学科范畴有关,而相关的专长(能力)也与学科范畴有关。当然,在日常生活及学习、研究实验当中都会采用例如:程序知识与概念知识以及陈述、策略专家等知识的组织方式。知识是有结构、有组织的,而组织它的目的是要运用知识,即是说,知识并不是有相互关系的抽象结构,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一个情景活动中建构出来的。当然如果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分析知识,知识是按已建立的基模行事,这个基模给学习者或研究者一个结构去分析要做的事情,这个基模储存在长期的记忆系统里。在以上的比较研究之后,本文认为对于知识的认识与观念,不同的认识观、价值观,不同的哲学理念和心理学理念都对知识有其独特的认识和观点甚至是定义,可谓见仁见智。本文只是在不同知识观点和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简要分析以建构在选定的初中语文课程领域内所适用的知识观。本文认为,知识不是人生来就带有的而是后天的习得与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在分析各种有关知识的理念基础上得出,作为教师或学习者应建构一个“大知识观”,并且是不断创生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展开全文阅读
这个“大知识观”生态系统图,已经全面展示了本文所要建构的大知识观,即知识无论是分为多少种类,它只要存在于人类的知识记忆库和具有无穷尽知识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人类都能在符号式习得与建构及情景式习得与建构以及在现实实践生活中习得与建构的方法来获取知识,无论是个性化的知识还是集体化的知识,都能再次在实践应用的层面回归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与大知识观的收藏记忆库,但这一次的回归是提升了的回归即提升了知识的层面性和可信度。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就构成了人类获取知识、验证知识、应用知识的可持续发展的大知识观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发展而发展,这就是本文在各种知识理念的分析、比较之后所建构出的“大知识观”知识理念。
二、运用“大知识观”分析初中语文课程的知识与学习
大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的习得与建构来的,并在一个知识的生态系统中不断创生与发展;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知识,都得回归于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可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和建构创生的知识生态系统中。根据此观点分析如下:
1、初中语文课程里的语文知识有何特质
[6](p3)7—9年级要求学习者能熟练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用多种检字法认识常用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写字规范并提高速度,并体会名家书法的审美价值。阅读时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默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运用略读和浏览拓展阅读视野,欣赏文学作品能领悟作品内涵,阅读科技作品,能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思想。阅读议论文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交流以及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标目的是提高素养和运用语文实践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让这一理念贯穿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素养和能力之中,淡化了对系统语文知识的说教和传授,以及死记硬背,取消了例如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文字专业知识,打破了识字教学中的会读、写、讲、用等难度,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时打破了技术性分析例如从字词句篇到文章结构,从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把活生生的文章肢解的肢离破碎;流失了人文底蕴,失去了阅读兴趣,当然为积累语文材料,语文知识中提出了背诵经典诗文、格言警句、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加强语文知识来提高语文素养。写作取消了注重写作知识,例如主题思想、结构、详略等使学生无所适从,丧失写作信心的要求,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让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与感受。学会倾诉与沟通以提高写作兴趣,不把写作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写作的目的。口语交际是在语文素养和隐性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合语文知识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课标中新设的内容,其呈现知识的最大特点是把语文知识由显性转变为隐性,把语文能力和素养、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活动和创设活动作为显性的语文实践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提高应用语文知识并不是消解、弱化、淡化语文知识,与其让学生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地直接背诵记忆语文知识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中、应用中、情景中运用语文知识来呈现成语文的活动情节,这样更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果效,语文知识的隐性呈现正是语文课程中语文知识的特质。
2、学习者在初中语文课程应学些什么?
学习者学习的是运用语文能力与提高语文素养例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语文知识和操作语文的技巧,在启发与探究中学习语文。语文知识内容的安排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材体例内容灵活多样、注重学习者的体验活动和研究专题;重视在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者有较大空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总之,学习者不再以语文知识掌握,技能的熟练,技巧的运用为学习语文的目的,而足以提高语文的素养、整合语文的各种能力和旨归,全面提高学习者语文运用的意识,使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大语文知识观、学习观和整合语文各种素养的综合语文素养观为语文学习者的学习宗旨和内容。
3、学习者应如何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6](p6)学习者与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习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选择适合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综合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学习。沟通课堂内外,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和实践机会。重视学习审美情趣的正确导向并贯穿于日常学习之中。正确处理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重视语文积累、感悟和运用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打出扎实语文基础,开发创造潜能。学习方法无穷无尽,但必须遵循学习者自己身心的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本文认为在语文课程里再不是把拼音、字、词、句、段、文章、句法、语法等知识以枯燥单调的形式死板地呈现出来,也不是消解、弱化、淡化语文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情景活动与语文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呈现出来。学习的内容再不是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而是以识字、写字的素养和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为主,学习的内容重点突出灵活多样,学习的方法以启发、讨论、实践应用和师生沟通过程化学习为主,尊重个性差异,遵循学习者的身心规律和自己选择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总之是语文知识成为隐性,能力与实践、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成为显性,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习语文的整合能力,以促进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过程正是语文“大知识观”的生态系统所建构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各种方法都是语文学习的符号式习得与建构和情景式习得与建构。学习者无论是个性化学习或集体化学习,都会强化自身所习得和建构的综合语文素养,并可收藏于记忆库,在情景式活动和实践中获取,验证、应用、强化、建构知识,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都能在“大知识观生态系统图”中展示出来。
4、运用“大知识观生态系统图”分析初一语文课程的知识特质、学习内容和方法
[7](p12-20)初一语文课程内容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等。文章中所呈现的知识有的是概念知识,有的是程序知识,也有策略和专家知识。学习者都可以通过符号式习得与建构和情景式习得与建构获得这些知识。例如,《社戏》中有关戏剧的特点、流派、脸谱、唱段、唱脸谱等知识都需要学习者在活动景情中收集、整理、寻找,这样就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这些知识并非记忆性知识而是让学习者在学习的活动中来获取和习得。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获取和习得及建构。《安塞腰鼓》其中的知识点是腰鼓的打法与舞蹈法,其传承流派又有哪些,《竹影》中竹子的种类;如何画竹,师承与流派及中国画中竹子为什么成为四君子画的知识点,是竹影文章中所要给学习者呈现出来的,《观舞记》中舞蹈的传承、流派、表演技法等知识点,《口技》中的技巧等这些知识点都不是以字词句段的机械分析为核心,而是以学习者的情景式学习为出发点,让学习者在实践环境中搜集整理建构这此知识,并不是死记硬背这些知识。学习者在这几篇文章里应该学会戏剧的简单表演,了解生未净旦丑的唱腔、流派、脸谱等,以及舞蹈的传承与流派及舞蹈的简单表演动作,画竹的技法与中国画中水墨画的绘画技法等,这些知识并不是以枯燥死板的简单呈现为形式,而是在生动、活泼的文章中让学习者在兴趣的推动下阅读、欣赏、评论、讨论、实践、表演的创设情景中学习这些知识,搜集、整理、建构、习得这些知识。从而强化这些知识的记忆习得和在人脑中的建构。在情景式活动中使个性化的建构与集体化的建构相融合。
展开余文
总之,习得建构知识不再是死板记忆而是在情景活动中创设习得和建构创生的情景式学习。这正是“大知识观生态系统图”所展示的知识特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这个大知识观生态系统中,知识不断地建构,学习过程不断地可持续发展,学习内容不断地演变,学习者是在一个如如生态的系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
三、结论
本文阐释了知识的各种理论,建构了“大知识观”的知识理论,创建了“大知识观生态系统图”,并用这个大知识观的理论分析了初中语文课程的知识特质。学习者应该学习初中语文课程中哪些内容和怎样学习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知识。并进一步分析了选定课程内容的知识特质,学习内容和方法。总之,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知识不再是死板的单调干枯呈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具体的情景实践中在兴趣的感召下创生,建构和习得。但决不是消解知识,弱化知识,而是让语文知识隐性化,把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情景创设显性化:使语文学习在实践和应用的层面上把语文素养,能力、知识相整合。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文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伊斯雷尔谢夫勒•认识论与教育选自学习与知识与评估[M]•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埃里克•布雷多•教育心理学的重建选自学习者•学习与评估[M]•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
[4]迈克尔•扬格•课程是是组织的知识选自学习与知识[M]•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
[5]罗伯特•格拉泽•专家知识与思考过程选自学习与知识[M]•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7] 课程教育研究所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邮箱: houxinghai2000@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我看中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让作文教学闪耀人文之光(网友来稿)
下一篇:
本站
备课中心
新添苏教版选修课目录,欢迎广大苏教版老师访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