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451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最后的长春藤叶》教案6
最后的常春藤叶

沭阳县中英文学校   程善峰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学习方式: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导入: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画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2、 讨论 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应该是谁。 

3、按情节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层次{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4、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 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是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赏析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 

(一)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的生活环境: 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 

华盛顿广场东面 艺术区  

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 阴暗,潮湿,穷苦  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 

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  

讨论:哪个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 得知病情,故做轻松 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安慰 无微不至的照顾 

贝尔曼:

初见贝尔曼(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 当得知琼删的病情后


展开全文阅读
 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重见贝尔曼(形象三: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主题得以表现: 

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二) 从探讨题目的含义入手 

最后一片叶子: 

对琼珊而言: 

表层义:叶子的飘落 

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 

“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的往下飘” 

“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而去” 

“当她与尘世和友情的联系一片片的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的掌握了她” 

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 

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主题得到升华: 

艺术家的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三) 从结尾情节的逆转入手 

1、 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2)突然去世可能吗? 

是病情发展的必然。 

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2、 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 

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 

3 、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伏笔暗藏。 

(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 

(3)“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欧 亨利式结尾 

结尾情节必须逆转—— 

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形象三分析) 

主题得以揭示 

结尾若不逆转—— 

主人公形象模糊 (形象一分析) 

主题改变 (精神动力对病人病情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风格:略带感伤的幽默。

走近作者: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最后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祝福》教案6
下一篇:中国教育的存在不能以中小学教师的毁灭为条件(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