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88  
标签:教学论文
有的人第一节诗别解(网友来稿)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共七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教社语文一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节诗提供了带有权威性的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诚然,《有的人》全诗是通过“反动家伙们”与“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 臧克家语)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功名荣誉的不同追求以及各自不同的结果的鲜明对比,来形象地提示人生的价值,富有深刻的哲理。而且从诗作的第二节至第七节可以明显地看出,每一节诗都采用对比手法,先写“反动家伙们”,后写“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在对比中颂扬鲁迅先生,鞭挞反动派,阐释人生哲理。或许基于这种理解,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对第一节诗中的“死”与“活”的理解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是由“反动家伙们”肉体、生命之“活”说到他们灵魂、精神之“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由“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肉体、生命之“死”说到他的灵魂、精神之“活”。这样理解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有些拘板,不够深刻和准确。

      首先,这种理解过于理性化,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照这样理解,这第一节诗成了纯粹的理性说教了。其实,全诗以“反动家伙们”反衬“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有贬有褒,其主旋律是褒,全诗洋溢着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无限崇敬、热情赞美的真挚情感。作为全诗总起的第一节诗事实上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就会读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是从客观现实写起的:“反动家伙们”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一生为了劳苦大众、“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鲁迅先生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将这一诗句中的“活”与“死”分别理解为肉体、生命的存在与消亡,在对比中自有一股强烈的爱憎感情流泄出来:“反动家伙们”不该活着,鲁迅先生不该死去。这样就加强了对鲁迅先生之死的深切惋惜和沉痛“纪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则是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之后得到的关于人生的深刻认识:“反动家伙们”虽还活在世上,但形同行尸走肉,尸位素餐,遭人唾弃;鲁迅先生虽离开了人世,但精神长存,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将这一诗句中的“死”与“活”分别理解为精神、灵魂的腐朽与永生,有助于抒发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

      其次,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的这种理解过于浅显直露,而缺乏哲理的深刻性,缺乏感人的艺术力量。只有让人面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样一种坏人还活着,好人已死去的严酷的客观现实,才能激起人们思想上的波澜,在感情的天平上作出深刻的爱憎评判;也只有经过严肃的理性思索之后,活着的“反动家伙们”灵魂实已腐朽,死去的“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精神长存这样一种认识才易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并扎根,从而对人们产生巨大的教育意义与激励作用。

      正因为《有的人》这开头的第一节诗既富有浓郁的情感性,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所以它能够自然地总起下文,使全诗成为具有感人力量的和谐的艺术整体。而照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就不会取得这种效果。

      【本文刊于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世界》(初中版)2006年第10期,CN11—3388。】

      周志恩,湖南永州八中语文教研组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校文学社《方舟》杂志主编,校报《学苑翠竹》主编。100余篇教育教学文章在《文史知识》《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天地》《语文知识》《语文世界》《湖南教育》《湖南教育研究》《湖南教育报》《初中生》《学习报》《快乐阅读》《语文教学之友》《语文学习报》《考试报》《中学语文报》《作文报》《作文指导报》《现代教育报•高考周刊》《新课程报•语文导刊》《新语文活页》《中学生导报》等报刊发表、获奖。参编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海南出版社等出版的教学教研图书9部,分别任编委、副主编。指导50余篇学生作文在《起跑线》《作文与考试》《作文周刊》《高中生》《中学生作文指导》《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语文学习报》《现代教育报•考试周刊》《考试报》《青少年作家》《新课程报•语文导刊》《新语文活页》《出彩作文》《作文指导报》等报刊发表、获奖。

      联系地址:湖南永州八中 邮政编码:425000

      联系电话:13974623226 E-mail:hnyzbzzhouzhien@126.com

      作者邮箱: hnyzyexiao@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有的人第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木兰诗>中互文修辞手法对刻划人物的作用(网友来稿)
下一篇: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考点测试形式分析(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