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658  
标签:教学论文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解答指要(教师中心稿)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解答指要

 江夏一中   赵孝云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近几年科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对高三学生的备考是很有意义的。   

命题特点探究

    1.命题材料的特点。紧紧跟踪现代高科技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在选取的备领域最新、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中,尤其青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并密切关注影响人类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动态。

    2.命题形式及考点。尽管自然科学类文章测试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医学、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但命题形式一直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如果设计4道题(现在以3道题居多),就会集中考查“关键词解释”“重点句理解”“信息筛选”“科学推断”等考点.

3.命题难度及考查重点。为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科技文阅读命题难度稳中有降,重在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阅读理解的准确性,不考自然科学本身的专业知识。

    解答步骤详解

1.通读全文。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篇幅一般多在700~800字,原文可能没有题目,这给我们把握文章主旨造成一定困难;而篇幅较短,阅读量小,又相对减小了难度。做题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边读边理解,每读完一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复述”一遍,以加深认识。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一篇科技说明文一般在四段左右,把握首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

    2.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3.题文对应。自然科学类文章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筛选答案。即紧扣题干的要求,根据有效信息来筛选答案。

    答题技巧揭秘

    解答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文意或题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本末倒置或源流倒置、夸大其辞、答非所问。下面笔者试结合200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分别作解说。

    1.偷换概念

    指概念之间有暗换的情况,即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比如2006年四川卷第7题A项为“熏蒸土壤时,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同相关的原文“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相比较,就会发现A项有两个问题:第一,“改善土壤结构”的不是“溴甲烷”,而是“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第二,形成“生物真空”的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带来的结果,而是“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所造成的。    

    2.以偏概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选项中一旦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之类的字眼时,我们就要引起警惕。比如2006年四川卷第5题A项“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它同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相比,明显是扩大了范围。    

另外,2006年辽宁卷第7题D项、2006年江西卷第8题B项等,也用了“以偏概全”干扰法,若生可试作分析。      

3.无中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2006年辽宁卷第8题C项为“为满足动物的欲望,花粉以极快的速度广泛传播”,而原文只说“被子植物——那些能够形成花,然后又形成被包裹住的种子的植物—在白垩纪出现了,它们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上传播”“新的规则加快了进化的速度”,并没有讲“花粉以极快的速度广泛传播”,显然本项有误。   

    2006年辽宁卷第9题B项和C项、2006年湖北卷第6题C项以及2006年江西卷第7题D项和第8题C项等,也都是如此设误的,同学们可试作分析。

    4.源流倒置    

    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比如2006年天津卷第10题A项“海中的氢氧化铁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当海底的PH值增高时,能促使二氧化锰的生成,并最终形成锰结核”,原文则是“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可见“海底的PH值增高”本是“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的条件,而选项却完全抛开了这一条件。

另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比如2006年四川卷第7题D项说“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依据原文末段“目前,已经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其实不是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而是“由于世界各国对禁用溴甲烷十分重视,加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限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展开全文阅读
5.混淆或然、必然

指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真。比如2006年江西卷第6题A项为“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有意义的主动发光”,而据原文所述,被动发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目前还是个谜”只是一种“或然”,并不能断定该光就是“无意义”的。该选项因混淆了“或然”与“必然”而不合文意。

6.夸大其辞    

指选项的表述在程度上与原文有差别。

比如2Q06年福建卷第4题A项为“‘欧洲老鼠’计划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它将消除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原文的说法是“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病、癌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两相对比,不难发现,选项中“它将消除人类疾病”一句是没有依据的夸大之辞。

    此外,本题B项“如果‘欧洲老鼠’计划能使科学家知道人体两万种基因的作用,就能提高人类智力”,D项“‘欧洲老鼠’计划的研究和实施将极大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以及2006年全国卷I箩7题c项和D项等,也都是通过“夸大其辞”来设误的。    

  7.答非所问    

    指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并不相干,答与问游离。答题时,可立即把这样的选项当作干扰项。比如2006年四川卷第6题,题目问“下列对溴甲烷“‘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为“溴甲烷无色无味,作为熏蒸剂使用时,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事实上“由于溴甲烷存在‘不光彩’的一面”出现在原文第五段,这是对第三、第四段内容的概括;而B项中“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与第一段的“由于溴甲烷无色无味,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安全……”相关,并不属于“‘不光彩’的一面”,而且对此已有应对措施——“常常在这种熏蒸剂中加入约2%的催泪剂作为警报剂”,所以该项在逻辑上根本不能成立,自然是干扰项。

    8.综合运用    

    指命题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制造干扰。比如2006年辽宁卷第9题D项为“花的色彩与气味是植物专门化的标志,花有一一对应的动物作为专门的传播者”,此项说法可与第五段对照,相关原文是“能够尽可能地在看和闻上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也成为了一种优势。最好是能够掌握单独一种专心致志、愿意献身的花粉传播者”,在“看”上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不等于“花的色彩”是植物专门化的标志,还包括形状;遗漏“最好”一词,以致表达绝对化。因此,本项表述同时犯了“偷换概念”和“夸大其辞”两种错误,

标签:教学论文 自然科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张仁杰:感恩的朴素救助
下一篇:《后旅游时代》(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