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345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教师中心稿)


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学习目标: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文本中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的精神滋养。

2.调动自己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语言风格。

3.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习要求:1.能理解分析《想北平》是怎样写出北平的特点从而抒发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的。

2.品读《我心归去》中的重点语句,能够深入体会作品对故乡内涵的阐发和表达。

3.能梳理《乡土情结》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赋予“乡土情结”的新的内涵。

4.能调动自己的积累来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化阅读思考。

5.了解有关作家以及散文文体的常识。

6.积累整理下列词语:梦萦  悠邈  搭讪  褪色  良辰美景  怡然自得  啜泣  濡染   铩羽而归   衣锦还乡  寄人篱下  缔造   谪居  发轫   根深蒂固   方兴未艾  含辛茹苦  桑梓  蕞尔  逃遁  熠熠  静谧  奇诡  贫瘠  悲怆  矫饰 

教学方法:评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课时按排:9课时

评点:  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多用之于小说和戏剧研究。卓然成家者,有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辈,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评点派,他们对于《水浒传》、《西厢记》、《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作品的评点,至今仍有存在的价值。但自从西洋批评方法传入中国之后,评点之法也就衰落了。

其实,评点法有一般的评论文章所无法替代的长处。评论文章大抵只能论述作品的主旨大要,却无法顾及它的细微之处,而作者的情思,则往往体现在抒写的笔墨中,伸展到作品的各个角落,不将此中意蕴点出,就无法全面阐发作品的内涵。特别是鲁迅的小说,笔墨寓意深刻,时时触及现实,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是主题论述所能概括得了的,采用评点法,或可弥补评论文章的不足。

评点派要求对作品进行细读,与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新批评派强调文学的内部规律,偏重于艺术形式方面的研究,而评点派则对内容和形式都很注意,从作品思想、人物性格,到谋篇布局、笔墨技巧等等,无所不评,无所不点,似更全面。在过去的评点中,也有些评点者将写作技巧归纳成几条框框,弄成死板的形式,到处乱套,这只是评点派的末流,并非评点方法本身之错。而且,评点笔墨往往也较评论笔墨更有情趣,点到即止,要言不烦,发人深思,此类批评方法,宜乎进一步发展也。当然,被评点的作品也要内涵丰富,才能经得起评点,若面对单薄的作品,则评点者大概也就无话可说了。

简单来说,评,即评论。这种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要点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略加评议。点,即圈点。古人读书用画“圈”断句,画“点”表示佳句。这和我们今天读书的圈点勾画不完全相同。人们习惯上说的“评点”,指的是前一种,即画龙点睛式的句、段之间的评述。

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评点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建议教者在评点示例的基础上,先就评点方法与学生进行研讨,再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评点,然后交流评点内容。 

示范引路  以学生熟悉的文言文做示范评点,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矩”可蹈,起到引路作用。我选择《口技》第一段示范评点如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入题,简介表演者。“善”字精当,为文章主眼。]会宾客大宴,[为下文写听众反应作伏笔。]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演出场地、道具。]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宣告开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开场前听众表现。“寂然”写宾客静待神情,为下文制造气氛。]

本段写口技表演前的情况。四句话交代了表演者、时间、地点、道具和宾客。

(附: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选段 第一回)

 

第一课时:

《想北平》VS《今生今世的证据》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一岁丧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中有42年是在北京度过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老舍曾与1968年(也就是他去世后的第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于是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颁给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现在新疆文联工作。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展开全文阅读
评点及示例 

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向同学们推荐的研习方法是——评点,评点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其中“手到”指的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等,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等等,那么什么是评点呢?就是抓住课文关键点进行评析的阅读教学方法。  

⒈、评点的前提:①熟读课文 

②扫清字、词障碍 

③划出中心句、关键句和不懂的句子 

④了解一些作者和背景情况 

⒉、评点的对象:①用词:恰当如何、效果如何 

②句子:表情达意、修辞 

③文章的层次、全篇内容情感的概括分析和评价 

④写作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⒊、评点方法:  ①理解、分析(内容) 

②概括、提取 

③评价、鉴赏 

④想象和联想(交叉、综合使用) 

学生自己评点,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评点方法与过程

A、画出评点的原文;

B、从内容、情感、手法等方法进行评点。

示例:

示例一、原文: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评点: 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

六、讨论: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在本文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明确】“形散而神不散”;通过与伦敦、巴黎、罗马与君士坦丁堡的对比描写,描写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虽然材料很多,但是它们都表现了作者对北平、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今生今世的证据》越过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运用了评点的阅读方法,但是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此外,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别忘了跟这个板块的内涵联系起来——那就是在外的旅人对于故乡、故土的眷念之情!

 

原则是让学生读懂读通,告诉学生,使劲读了读不通不要紧,世界上读不通的文章有的是,没关系,你把读不通的做记号,仔细想想。

编者不是叫学生作评点吗,我让学生比评点更进一步:请再读第二三遍,写一篇五百字文章,题为《我更加喜欢〈今〉(或〈想〉)》,写明我更喜欢那一篇的理由,再写出我不喜欢另一篇的理由。如果你一篇也不喜欢,你就写《我不喜欢这两篇文章的理由》。怎样也要凑满500字。

有了任务学生不就读得更仔细了嘛,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仔细读书,读过了,还说出了喜欢的理由, 

学生练笔选

念念

----比较两篇文章

我想,我是偏向老舍的<想北平>,偏向它的心占百分之五十一,偏向刘亮程的心占百分之四十九。

先来谈一谈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吧。

不得不提到的是,本人较为欣赏这篇文章淡然却深刻的语言风格。据资料可知,刘亮程本身就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自然这篇文章也不落俗套,与一般乡思作品不同,刘亮程没有一味地抒情,相反,有点刻制(林中雪注:此种说法好像是参考的说法。),多少有点理智的作品,但却少了一种由衷的让人为这份思乡情感动的力量。

全文犹如一篇对话般行云流水的作品,随意自然,没有过多的笔墨描绘情感,而是进一步追问思乡情产生的原因以及人与故乡的关系是什么等,这些看似与思念故乡毫无关联的问题,其中渗出的情感却令人激赞。平和宛如轻轻流过的小,给人清洌之感,却似乎无法给人撼动心统的振奋。

说到这儿,《想北平》便技高一筹。

老舍的文章一向坦然。是的,坦然,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出他的情感。而这篇想北平,更无时无刻不伴着罹故乡的曲调。刚开头,作者就以轻松而愉快的笔调,点出自己对北平的热爱,后来也把北平和其它城市作了比较,由此突显了北平的优点,从而表达出了热切的思乡之情。

老舍之所以为大师,与他严密的思维是分不开的。开头提到,以北平为背景写小说,他可捡知道的写,但若要将北平一一道来,却是说不清的。这里老舍为在一篇散文中表现北平而苦恼,却又更怕挂一漏万了,理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在抒写对故乡情感的文章中,仅靠一味地罗列是无法激起人们共鸣的,因此老舍才抒发了他内心最本质的东西。

然而,老舍还说:他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份爱犹如母爱一般,也是说不出的。言语是不够表现他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出一些来。我们知道,老舍爱母亲,是文坛的一段佳话,他将北平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份量自是超越常人。

整篇文章之中,老舍多次说自己无法表达对北平的爱,而这样却令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他的深情。说得多了,会流泪,不说,却又只好闷着。

老舍曾说过一段话:“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总能产生好的作品,这应该是他成为文坛大师的一个重大原因吧。

我更喜欢《想北平》,也许就是因为它平静宛如休眠着的大海,却蕴含着震天动地的能量吧。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第三板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晚游六桥待月记(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草莓(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