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35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9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

1、  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2、  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社会的重要性,学习”小人物”“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

1、  适当使用多媒体手段,调节课堂气氛,突出知识积累,展示学生习作。

2、  以结局部分为切入口,依据文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多媒体显示:同学们好)

一、导语

  (多媒体显示地坛风景图)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在地坛中感受到了博爱,拥有了生命的精神支点。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外国作品,进一步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步了解作者

  (多媒体显示:突出国籍、代表作,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一个贫穷的医生家庭……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他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根据小说的特点,速读文本,找出感受最深的内容,并用一两句话评述。

  (多媒体显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并有意紧扣文本。)

四、研读文本

㈠、研读题目

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题目与情节、人物、主题有什么关系?线索作用,推动情节展开。)

表层意与深层意:对琼珊而言,“表层意”是叶子的飘落,“深层意”是生命飘逝;对苏艾来说,“表层意”是普通叶子,“深层意”是令她害怕的叶子;对贝尔曼而言,“表层意”是冒雨画上去的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深层意”是维系生命的叶子,体现“牺牲个人,成全他人”的人生意义精彩的叶子;对读者而言,“表层意”是文章所写的叶子,“深层意”是每个人心中应有的“一片常春藤叶”,即信念。(琼珊的心常青、苏艾的友情常青、贝尔曼的精神常青与“最后一片叶子”比较)即使叶落,冬天过后还有春天。(多媒体显示“常春藤叶”)

㈡、研读结局部分

1、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不是高潮部分?(结局揭示谜底)

2、  指名朗读结局部分(注意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感情来),讨论结局的特点。

3、《警察与赞美诗》的结尾。(教师概述前文,学生朗读结尾)

比较并修改本文的结尾,突出“豹尾”。“文似看山不喜平”。

4、 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多媒体显示:欧•亨利小说结构巧妙,在情节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陡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提问:哪些方面出乎意料?在情理之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出乎(琼珊、苏艾、读者)意料:叶子没落。前面哪些文字暗示最后一片叶子必然掉落(18节、20节、36节、40节、41节、44节)?哪些文字暗示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

出乎(苏艾、医生)的意料: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必死的生命。前面有哪些文字已经暗示?(7节、22节、40节、48节)

穿插提问:贝尔曼的死有伏笔吗(年龄、身体、天气、绘画的认真、难度等)?贝尔曼画叶子是一个重要的情节,而作者不写留下情节空白,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使小说有意外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这种结尾有时当然是读者可以想到的,但绝不是故弄玄虚。因为前面有伏笔,也符合人物性格。

㈢、认识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

①、谁是主人公?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30节、32节、33节、35节、36节)

②、课文中的人物属于社会的哪个阶层?有什么共同特点?普通的外表、美的心灵。易被世俗所鄙夷,被浮躁的社会所忽视。(请同学们说说身边普通人的心灵美)

③、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这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那些生活在底层落魄的”小人物”虽然自己挣扎在艰难的求生环境里。却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并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④、板块“精神支点”是不是仅指琼珊的精神支点——片叶子?主要指贝尔曼身上体现的人性美,普通人尤其是”小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原始、自然,朴实无华,没思想斗争的痕迹)才能支撑整个社会健康地发展。我们做普通人,发扬普通人的精神——博爱。

五、小结

1、  本文的两个目标。(多媒体显示)

2、  本文的语言艺术以第一段为例体味。(为什么一开始不进入正题,而是描写?)(人物的生存环境。)

多媒体显示:欧•亨利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欢迎。

3、  作业:尝试写一篇小说,素材来源于身边的普通人、普通事,主题表现精神的支点的作用,采用欧•亨利式结尾。

(多媒体显示:谢谢各位同学!)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最后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祝福》教9
下一篇:《阿房宫赋》教案10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