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254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21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秋水长天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节选)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抒情散文为主,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这篇课文饱含感情又充满哲理,值得研读。
作者史铁生在“一个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于是,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废园,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在这个古园里泡了十五年,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情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在这里思考后的结晶。
本文以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围绕着对生命的认识这一主题展开叙述的。作家将自己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自己全部生命感悟到宝贵东西传达给了读者。文中始终贯穿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交织着对往事的追忆、对迟到的悔恨和自责、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人生的体察。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积极态度,感受到了他对母亲深深的眷恋。
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目标
(1)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捕捉景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
(2) 品味沉静、绵密的语言,培养学生评价与鉴赏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
(1) 创设情景,以诵读带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悟母爱,获得生活启示。
3、 情感态度目标
(1) 引导学生体悟残疾人内心的痛苦及家人内心的悲苦,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2) 感受深沉的母爱,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 树立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坚强生活的信念。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地坛与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
2、 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并由此引发自己的人生情怀。
教学方法
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获得真实的生命启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 课前放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课前准备,创设情景)
2、 上课铃响,音乐声由强减弱,随音乐导入:
同学们,这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以自己顽强的毅力“握住了命运的咽喉”,奏出了生命的强音。这就让我们不由得想到保尔,想到张海迪,生活让他们在坎坷的道路上苦苦追寻,命运让他们在生命的长河中上下颠簸。他们在苦难中抗争,显示出生命的顽强!可以说他们是生活的强者,生活的英雄!
今天我们接触的就是这样一位生活的强者,他,就是史铁生。(板书:史铁生)他在“一个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这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万念俱灰,失魂落魄。但他最终战胜了命运,走向了生,并用自己的双手扣开了文学之门。
在这段由死走向生的人生历程中,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废园,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在这个古园里泡了十五年,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他母亲那毫不张扬的爱陪伴着他走过这段最痛苦的日子。作者将自己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自己全部生命感悟到宝贵东西传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板书课题。音乐停)(动之以情,渲染气氛)
二、初听课文,体悟感情
1、听课文朗读的录音,在文中勾画能触动你心扉的语句。(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听录音前强调,本文是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希望大家认真品味,不要糟蹋了这些文字,更不要伤害了作者的感情。)
2、整体理解课文,理出总体思路。
明确:节选的课文分成两部分,一是从地坛中感悟生命,二是从母亲身上感受亲情。(理清文章脉络,提出地坛、母亲两大关键词,从整体上把握感情基调。)
3、请学生交流自己勾画的语句,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或段落;(2)说说为什么会触动心扉。(这一步骤既是对听课文朗读的检查反馈,更是让学生学习从文本中品味语言,咀嚼情感,并引发无数的生活经验,牵动无数的情绪。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在学生朗读片段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字词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
三、提出本课的学习重点,梳理具体内容
1、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做小结。
2、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探讨三对关系,即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母亲的关系、母亲与地坛的关系,关注两个启示,即地坛给我的启示,母亲给我的启示。(板书学习重点)
四、我与地坛——感悟生命
1、自读浏览第一部分1——5自然段,思考:“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子”,那时,“我”的精神状态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失魂落魄,原因是“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之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作者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才关注到地坛的存在。这一步骤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残疾人内心的痛苦,从几个“找不到”概括出“我”被社会遗弃的现实。)
展开全文阅读
2、“我”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去地坛呢?(让学生明确除了地理位置离家近、环境静外,更重要的是“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理解“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含义。)
3、(1)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呢?也就是地坛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地坛特点的词语。(荒芜冷落)
(2)课文哪个地方具体描绘了古园这种荒芜冷落的破败感?(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有相应语句,让学生划出来并读一读,品味语言的韵味)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沉静、绵密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3)地坛荒芜冷落,并强调“很少被人记起”,是“一座废弃的古园”,目的是什么?
(换一个说法让学生明确:这个世界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4、这时候结合重点语句“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来理解“我”选择去地坛的深层原因。
明确:地坛历经沧桑,荒芜冷落,是个被人遗忘的地方,而“我”,在残废后失魂落魄,成了被社会抛弃的人,两者可谓同命相连,容易引起精神共鸣,于是,地坛成了作者宣泄情绪的最好的地方。(层层深入,找出地坛与“我”内在的相似之处,也就解决了为什么“我”与地坛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问题,也为后面理解地坛给“我”带来深刻的人生启示作铺垫。)
5、但是,地坛真的只是荒芜冷落吗?(明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让学生齐读相关的描写性文字,分析体会:尽管地坛荒芜冷落,被人遗忘,但是并不影响这里的小生命的活跃,它们仍按照自己的方式展示着生命活力,为地坛增添新的生机与希望。)
6、那么作者呢?他也与地坛一样,虽然痛苦、寂寞、孤独,但并没有停止思考,反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开始审视自己,思考人生。他思考了哪些问题呢?思考的结果又如何呢?
明确:“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关于死——相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关于怎样活?——“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
(从地坛的精神气质延伸到人的精神内涵,进一步阐释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
7、对于“怎样活”的问题,史铁生又从古园的历尽沧桑中得到启示。“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有哪些东西不能改变呢?你怎样理解这些话呢?(让学生自读第七自然段的相关内容,透过这些精微的景物描写,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用朗读与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阐发与评价中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8、小结: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我与地坛的关系”以及“地坛带给我们的启示”。
明确:在偶然的时候,由于情感上的同命相连,“我”走进了地坛,在这风雨十五年中,“我”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作者从情感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了他许多感情和启迪,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地坛历久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正是帮助作者树立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坚强生活的信念的动力。
(通过小结,进一步明确本文重点探讨的一对关系和一个启示)
五、我与母亲——感受亲情
因为地坛,作者从残废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解决了怎样活、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的问题,但这决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的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下去,并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的问题。(承上启下,过渡导入)
1、作者心目中,他的母亲是个怎样的母亲?
明确:(1)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2)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3)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鲜明深刻。
(先从整体上把握母亲形象,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倾向,也为下一个的步骤做铺垫,有提纲作用。)
2、从哪些生活镜头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爱护?让学生选读觉得比较感人的片段。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例如: 出门前的无言准备
送儿时的怔怔牵挂
在家时的坐卧难安
寻儿时的焦灼茫然
(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自读自悟,设身处地体验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感情。引导学生捕捉动情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母亲伟大的爱。)
3、结合学生的朗读交流,提问:作者对这样的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尊敬、怀念、痛悔
例如:设想母亲的心理
写小说回报母亲
整日怀念母亲
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通过双向分析理解,阐释我与母亲的关系,“我”由于残废而痛苦,因而失落惆怅;而母亲因为“我”加倍痛苦,但她只是默默承受,毫无怨言。一次次的送“我”上地坛,又整日整日地为“我”担忧,正是由于“我”的原因使母亲与地坛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4、母亲给我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是本文探讨的另一重要问题,但因为前面有许多铺垫,教师不需要多说,让学生自由表达即可。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齐读第十自然段,体会最后一句话。
(进一步渲染气氛,感受亲情。)
六、总结全文
母爱无言,深情无声,爱在行动,爱在理解,是母亲用博大无私的爱抚平了作者遭受的巨大创伤,增强了好好活下去,活出个样子的勇气!
让我们把最美的祝福给母亲,让我们为爱我们的人更好的生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真情作文,下面两个题目任选一个
1、 妈妈,我想对你说……
2、 与作者面对面时,我……
(作业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由课文中的动情点引发自己的情感,想到自己的母亲,从平凡中感受深沉的母爱;二是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选择一个角度探讨生命的意义或生存的价值。)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我与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与地坛》教案20
下一篇:
《我与地坛》教案22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