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2303  
标签:教师随笔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十)(教师中心稿)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十)

甘肃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   张辅良

【阅读资料】

写给秋天

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读小学的童年始,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天,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怆凉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寂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寂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是曾如此有力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终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色彩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加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它应在执着的时候执着,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中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中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平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阅读训练】

1. 第2段中秋天“安闲明澈”的特点的体现在哪两方面?

  2. 作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秋有着不同的感悟,分别加以说明。

  3. 作者说:“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你智慧的低语。”请综观全文说说“智慧的低语”的具体内容。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写作者从亚热带的蓝天白云读到了秋天的消息,表现作者对秋天的一往情深。

    B. 文章写秋天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张狂,夏的繁荣和任性,表现了秋天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C. 文章的语言明丽流畅,文采斐然,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自己对秋天的诚挚而深厚的感情。

    D. 文章由现在想到过去,由过去写到现在,再由现在写到将来,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E. 文章着力描写秋景,同时用大量笔墨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种种感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参考答案】

1. (1)怡然地拥有了万物

    (2)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

  2. (l)童年领悟到秋的安闲明澈

     (2)在寂寞的村学里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

     (3)在逐渐沉稳的中年,领悟到秋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3. (1)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2)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

    (3)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

    (4)生命不是空虚,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

  4. B、E(文章第五段写秋天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张狂,夏的繁荣和任性是为了说明“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的道理,而不是“表现了秋天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所以B错;这篇文章的没有着力描写秋景,所以E项也错)

标签:教师随笔 高考现代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九)(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十一)(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