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71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期中复习专题三(文学常识、诗歌鉴赏)
高一语文期中复习专题三(文学常识、诗歌鉴赏)

设计:孙长春 孟军2006-4-25

一、文学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主要作品为《唐吉诃德》,描写唐吉诃德和侍从桑乔•潘萨的冒险经历,作品展示了西班牙的现实生活,否定了中世纪封建社会中的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尖锐地嘲讽了贵族的残暴专横和虚伪狡诈,歌颂了人民渴望自由、反抗压迫的精神。

B.普希金,伟大诗人。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对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始祖”,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典范。

C.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朝花夕拾》等。

D.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出于此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上提倡“三美”主张,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B.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浪尖上》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C.舒婷(1952—),福建人,现代诗人。是著名朦胧诗派代表。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

D.惠特曼(1819—1892),英国诗人,作品有《草叶集》等。《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一诗是为了悼念为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而献身的林肯总统。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作品《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史实详细,富有文学性。

B.《战国策》,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C.《庄子》一书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吕氏春秋》相传是战国时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又名《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B.中国的诗有新体和旧体两大类。新体诗是从二十世纪初才有的,又称自由诗。虽然形式自由灵活,但开始时也大体押韵。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

C.舒婷和同代人北岛、顾城、郭小川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崛起于70年代末的中国的诗坛,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D.“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B.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有《文山全集》(《指南录》、《正气歌》等)。《指南录后序》是写在诗集《指南录》后的一篇后记。

C.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崇祯四年进士,天启年间在家乡组织“应社”,崇祯时组织“复社”,批评朝政,有《七录斋集》。

D.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著有《饮冰室合集》。

6.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祖国山川颂》—刘白羽—现代—散文

B.《祖国土》—阿赫马托娃—苏联—诗歌

C.《品质》—高尔斯华绥—法国—小说

D.《老王》—杨绛—现代—小说

7."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

A.魏征       B.司马迁        C.屈原           D.文天祥


展开全文阅读
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2000年全国高考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999届全国高考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讨论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春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桑乾

   刘 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⑴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3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⑵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全诗紧扣“夕”来写,请对此作具体说明。(3分)

                                                                           


展开余文
   (2)最后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联系全诗看,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5分)

                                                                           

                                                                           

                                                                           

5.阅读下面二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3分)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4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的精妙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试析这首诗是如何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的。(4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期中复习专题三(文学常识、诗歌鉴赏)答案

一、文学常识

C   D   A   C   C   B    C

二、诗歌鉴赏

1.(1)D[思路]理解语句,要牢固地树立上下文观念,即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语句。

解析:此题考查现代诗歌的鉴赏。此题侧重语句的理解,D项不正确。“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是诗人的看法,并不是稻束的“低首沉思”,因为后一句“你们,站在那儿”,是诗人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评说的。这句的前句“历史……”之后用一逗号,就说明前句与后句是一体的,看问题的人就是作者本人。

(2)D[思路]鉴赏诗歌要读懂诗的思想内容,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解析:此题侧重对全诗的鉴赏,涉及到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等。A项突出了联想,B项突出了对比,C项突出了“圆满”与“疲倦”的关系。D项“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应该是“稻束”,因为“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中心话题是“你们”,就是“金黄的稻束”。

2.D①题型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非功过平息 新诗,这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诗写于1938年,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当时的中国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

 ②疑难详解。A项是完全符合诗人所处的情境。诗人1932年从巴黎回国参加抗日爱国运动,即被逮捕判刑6年,B和C项分析,从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出发来分析诗句的内涵,是十分合乎诗的主旨的。D项错,“鸟”,当然是比喻诗人。

3.(8分)

(1)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3分,每点1分)

(2)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分)②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于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3分。诗句解说正确,得2分,分析准确,得1分,意思对即可。)(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像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得分。)

4.(1)大阳沉落大地,山昏城暗人们都各自回家,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3分)(—层意思1分)

(2)①抒发了诗人孤舟夜泊,独宿江上,不能入眠,而勾起的羁旅思乡的愁绪。(2分)

(关键词为:乡思客愁、思乡之情和愁绪等。仅答“思乡”一类词语,而无前面的解说给1分)②前六句侧重于写景,渲染旷野苍凉凄清夜景的特定氛围,衬托出诗人特有的心境,寓情于景;末两句情中有景,用钟声烘托了自己的羁旅愁思。)(3分)

5.(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

    (2)全诗一是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二是一帮青年朋友前来    相送,让诗人感觉真挚的友情;三是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3)“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

(4)这首诗先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舞筵上,与舞女一起翩翩起舞;再写秋日之柳,清秋伴斜阳,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贴在柳枝上哀鸣,何等凄凉、萧条。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败,表现了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必修三默写与翻译练习
下一篇:长江三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