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870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4
像山那样思考
相关链接__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科学家。《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被称为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作者利奥波德在沙乡尝试恢复生态环境,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之优美、思想之深邃,均可列为绿色书籍之首。该书历年排于美国绿色畅销书榜首,累计销售已达600万册,被誉为“绿色圣经”。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生于美国衣阿华州柏灵顿市。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系教授。曾任联邦林业局官员,毕生从事林业和猎物管理研究。这位被称为美国先知、美国野生生物哲理之父的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1948年4月21日上午,利奥波德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突然离世。
思路拓展
1.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2.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的出版,犹如打开了一扇封闭的大门。在这种清新的空气中,人们又发现了早已存在的《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扭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躁瞒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他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20世纪环境警示录》
突破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随笔类的文章,作者是通过叙事来说明道理、阐述观点的,寓理于事。
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应当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所要阐明的观点。
狼在一个州一个州中被消灭,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变得荒芜,毫无生机;鹿儿因找不到食物而饿死;草原植被被破坏而不能复原;人类有了沙尘暴,没有了未来。人类的征服行为破坏了生态链条,太多的安全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由此作者发出呼吁:人类应当像大山一样思考,用整体和有机的世界观来对待荒野和自然,用发展的眼光来善待自然。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首先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事和理。
1.概述各小节的内容。文章第一节到第六节是叙述狼被一只只灭杀;第七节写狼被灭杀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第八节揭示文章主旨。事理的界限非常清楚。
2.一种抓关键句。在叙事前、叙事后、过渡处、文章的结尾处等等地方,找出一些议论性的句子进行分析研究。文章的重要观点往往就藏在这些议论句中。
本文教学重点之二是品味语言。
随笔类的文章,语言往往很精练、含蓄,值得细细品味。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精彩的语句和内涵深刻的句子。第一节的排比句和第十节点明主旨的句子要反复探究、研究,挖掘它们的内在含意。
本文教学时间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事理,
一、阅读准备
1.学生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特别是几个重点词语:驯服、蜿蜒、艾蒿、饿殍、湍急、嗥叫、毛骨悚然、无动于衷。(可以课前布置预习。上课时默写检查。)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生平经历、代表作《沙乡年鉴》和作者的政治追求、生活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事理,突破教学重点一
1.阅读全文,概述段意,划分层次。(段意概述见前文。)
2.品味第一节到第三节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品读第一节到第三节。
集体朗读第二节的排比部分。通过朗读体会排比句式的气势。
(1)第二节中的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这几句在语言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先概括内容,然后品味艺术特点。)
提示:画线句子运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作者用这种手法列举了狼的一声嗥叫声可能带来的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突出了灭狼的危害之多,之严重,为下文写要像山那样思考作铺垫衬托。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气势,有力度。、
(2)作者说: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这段话怎样理解?结合全文解答。
(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从整体来把握文章的主旨。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深刻的含义的内涵。)
第二课时,继续研习课文,教学重点是品味语言。
一、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第四节到第七节
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个地方:第六节中的议论句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和第七节的排比句我看见……。
探讨它们的含意及作用。
1.第六节中这种观点指代什么内容?用原句来回答。
提示:指代文中的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4~6节的内容。
提示:群山荒芜,毫无生机;鹿儿因找不到食物而饿死;草原植被被破坏而不能复原;人类有了沙尘暴,没有了未来。这些都是狼被灭杀后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概述内容,品味语言,以便突破重点。)
展开全文阅读
3.作者呼吁像大山一样思考,这句话怎样理解?
这个问题关系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观点的把握,难度较大,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总结的方法来解决。
提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人类应当像大山一样思考,用整体和有机的世界观来对待荒野和自然,用发展的眼光来善待自然。否则,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二、总结课文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追踪训练题。
合作讨论
一、讨论题目
你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有哪些依存关系?作为人类应当怎样去处理好这些关系?
二、讨论指导
讨论方式:
1.可按班级的行政组分组;也可按座位分组,前后四人为一组。以组长为记录员。
2.选出中心发言人作总结发言。课后做成课件。
讨论思路:
1.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找出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例子。像本文中所写到的狼、鹿、草、树等,甚至于山,都组成了一个生物链条。猎人杀了狼想保护鹿,结果却毁灭了鹿。因为鹿大量繁衍,最后终因断绝食物而饿死。而鹿的毁灭导致其他一些生物相继毁灭。
2.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去阐述自己的观点。人类与大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彼此息息相关,相互依存,所以人类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否则遭受惩罚的最终将是人类自己。沙尘暴、泥石流等等就是人类受到惩罚的例子。
3.作为中学生应当怎样做,要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讨论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运用
一、学海拾贝
比喻:是通过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其作用是:能使要表现的事物生动形象,要说明的道理深入浅出。
例一:信念是石,敲击星星之火;信念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例二:信念是灯,照亮前进之路;信念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二、新题导练
1.仿照前后的句式,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比喻句,组成前后顺序呼应的排上句。
面对生活,人们有种种思考:生活像一首乐曲,有快板也有慢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像行船,有顺流也有逆流。乐曲不断变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船需要胆识。生活使强者充满自信,使弱者望而却步。
解析:仿写这样的句子,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句必须是比喻句,本体必须是生活,喻体与喻义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且内含一定的人生哲理。例如原句生活像一首乐曲,有快板也有慢板,本体是生活,喻体是乐曲乐曲与有快板也有慢板就暗含着一定人生哲理。(2)句式要整齐,几个仿句还得构成排比。
答案:生活像一坛陈酿,有醇香也有苦味;生活像登山,有胜景也有险景;陈酿值得品味,登山凭借毅力。
2.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出内容与画线句内容相同的两个比喻句来。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门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答:好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原句,可以看出,仿句除了要具有比喻的要素外,还要具备能体现出小屋的灵动、具有生气的特点来。
答案:波澜壮阔的大海上翔鸣的海鸥 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飞驰的骏马
阅读欣赏
一、方法点拨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随笔类的文章,通过叙事来说明道理、阐述哲理。那么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们应当怎样欣赏呢?
1.整体感知全文,理清事和理。阅读欣赏这样一篇叙事说理类的文章,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事和理。这是打开鉴赏突破口,探究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的关键。
首先认真阅读文章,搞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怎样写这件事等等。理清文章所叙之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这类文章所说之理,往往是建立所叙之事上的。只有理清事,才能弄清理。
其次弄清理。在理清事的基础上,弄清理。怎样才能弄清理呢?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一种是把握文章所叙之事,将事与理结合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一种是抓关键句,在叙事前、叙事后、过渡处、文章的结尾处等等地方,找出一些议论性的句子进行分析研究。文章的重要观点往往就藏在这些议论句中。
2.品味语言。随笔类的文章,语言往往很精练,值得细细品味。这也常常是理解主旨,弄懂道理的很关键的一步。
3.与课外知识对接--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科学家。《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被称为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作者利奥波德在沙乡尝试恢复生态环境,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新知和体悟。其文笔之优美、思想之深邃,均可列为绿色书籍之首。该书历年排于美国绿色畅销书榜首,累计销售已达600万册,被誉为绿色圣经。
二、赏析要点
如果我们遵循上述思路和方法,来赏析这篇文章的话,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全文,理清事和理。
这篇文章所叙之事很简单:一个中午,利奥波德及其伙伴们在山上看到一只老狼带着六只小狼,他们兴奋地用枪打死了那只老狼,但当他们提着空了膛的来复枪到达那只老狼身边时,正好看见狼眼中闪烁着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此时利奥波德觉察到,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他来说是未曾有过的新东西,那是只有狼和山才了解的东西。继那之后,亲眼看见狼在一个州一个州中被消灭。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正是因为人们杀死了狼,才使得大山荒芜、没有生机,生态失去平衡,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大自然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联系,不可缺少的。人们应该用整体和有机的世界观来对待荒野和自然。这样依事推理,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也就一清二楚了。
2.在理清事理的过程中,要抓住以下一些关键句: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一座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3.这篇文章有些议论性的语言很经典,含意深刻,且富有哲理。应当好好品味。如: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全部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4.与课外知识对接,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观点,以便更好地鉴赏文章。
[NextPage]
三、赏析实践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进发。
②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展开余文
③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呜,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道路上云杉的阴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1.第二节里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一句中的这些指代的内容有哪些?用原句回答。
解析:一般在代词的前面搜索内容。
答案:这些指代文中的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2.画线句子在语言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语言上的特点首先要想到修辞手法,其次再考虑它的作用。
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作者用这种手法列举了狼的一声嗥叫声可能带来的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突出了灭狼的危害之多,之严重,为下文写要像山那样思考作铺垫衬托。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气势,有力度。
3.作者说;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这段话怎样理解?结合全文解答。
解析:狼临死前的那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作者认为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大自然所有的生命都应该是相互联系、不可缺少的。狼死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而这些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们所领悟。
答案:狼被灭杀后,除了那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还会有生态链条被破坏,人类将受到惩罚的后果,所以说还有深刻的含义。而这个严重的后果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学习总结
1.课文总结
(1)要掌握的字词:驯服 蜿蜒 艾蒿 饿殍 湍急 嗥叫 毛骨悚然 无动于衷
(2)要掌握运用的修辞手法:排比。它的相关知识。文中的典型例子。
(3)要掌握运用的艺术技巧:借事说理。说理的技巧。
(4)要理解掌握的重要观点:人和大自然不可分割、互相依存,形成了生命的链条。因此人类应当善待自然,并且尊重自然,否则,人类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2.学习心得
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踪训练___基础训练
1.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跬步(guǐ) 驯服(xún) 义愤填膺(yīng) 弥天大罪(mí)
B.饿殍(piǎo) 镂刻(lòu) 刨根问底(páo) 毛骨悚然(sǒng)
C.湍急(tuān) 须臾(yú) 杀一儆百(jìng) 绰有余裕(chuò)
D.赎罪(shú) 允诺(nuò) 千乘之国(chéng) 婉蜒绵亘(gèng)
解析:A.跬步(kuǐ);C.杀一儆百(jǐng);D.千乘之国(shèng),蜿蜒绵亘(gèn)。
答案:B
2.下列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蠕动 侮蔑 走头无路 安之若素
B.嬉戏 烦燥 毕恭毕敬 息息相关
C.嘉宾 亵渎 贻笑大方 无动于衷
D.风致 脉博 砥砺品格 鸦雀无声
解析:A.走投无路;B.烦躁;D.脉搏。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他在集资办厂的过程中___________了种种磨难,尝尽了苦辣酸甜。
(2)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_________咨询,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3)社会治安的问题引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___________,他们将会在两会上提出提案,以便更好地解决。
A.经历 进行 关心 B,经受 提供 关心
C.经历 提供 关注 D.经受 进行 关注
解析:(1)经历与尝尽相照应;(2)进行咨询,是向别人询问;(3)关注与引起搭配。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写文章经常一段到底,且文不加点,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B.升到中学,就应该遵守中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的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C.新产品的试验已到了关键时刻,大家应作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D.长期以来,学生们对学校自来水龙头常自流水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要求他们自觉地节约用水,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解析:A.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才思敏捷,与句义正好相反;B.名不虚传指名声,不能与中学生搭配,可改为名副其实;C.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含有惋惜意,与语境不合。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脑换上黑马软件,录入速度更快了,那份厚厚的课题报告,直到晚饭前才全部录完,他自是乐不可支。
B.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C.从去年秋季以来,禁止和宣传在长江上游林业区砍伐、贩运林木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D.《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让年轻的王蒙享誉中国文坛的小说,今天依然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解析:A.直到……才与前后文矛盾;B.成败改为成功,因为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C.将和宣传去掉,否则,与前后文意不合。
答案:D
追踪训练___阅读训练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个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钓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是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
答:取舍标准指_______________
堂皇形象指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语境,抓住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进行分析。
答案:只钓大鱼,不要大海琐碎的施舍。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
2.(1)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
答:胖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1)胖老人钓到一堆小鱼就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脚步如胜利凯旋,可看出他的活泼随和、容易满足的特点。瘦老人只钓大鱼,不要小鱼;他为了钓一条大鱼,用倔强的身影与大海对峙,可见是位执著、倔强的老人。
(2)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是个最大的对手;但两人的价值恰恰是由对方来证明的,从这一点又像朋友。
答案:(1)活泼、随和、容易满足,追求物质 执著、倔强、坚守取舍,追求精神 (2)他们天天相互批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方来证明。
展开余文
3.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意,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只要是生活中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就行了,如高大与渺小等。
答案: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它们各自是相互对立的,但只有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生活。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著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E.本文借对两位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
解析:B.作者没有否定任何一方;C.文中并未交代他们在生活中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答案:BC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像山那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想北平》教案4
下一篇:
《师说》教案5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