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627
标签:
教师随笔
把栏杆拍遍(教师中心稿)
江夏一中星空文学社作文
把栏杆拍遍
三(1 2)班 王燕
“突兀”而出的高楼?我不惊讶只觉得理所当然,所以理所当然地接受它的出现。此刻我更关心它的心态:高高在上俯视一切的感觉一定很好——,可是,是否也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和孤独?
高楼也有高楼的命运。
因为“突兀”,所以它显得独特,甚至怪异。而一个社会怪僻的数量,总是和那个社会天才异秉的数量成正比;对怪僻者的态度往往显示了一个时代的魅力。天才的梵•高以他火红的向日葵征服了后世许多挑剔的眼光,却被他所处的社会斥为“异端”。社会缺少这样天才的一杯土,连一手不土也没有。没有人理解他,唯一可以给他安慰的是他的兄弟。当这唯一的依靠失去后,旷野里的枪声是他最后的归宿一一不幸的是,死神都不愿意收留他。这是梵•高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那么你呢,面对世人的议论,尤其面对倍加刺耳的议论,你的明天又如何?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愿,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曾是多少文人毕生之愿。对于辛弃疾来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血饮疆场,马革裹尸,洒尽一腔爱国热情。偏安一隅的朝廷怕他,苟且偷生的皇帝恐避之而无不及。“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纵有一身本领,壮志难酬,老却英雄!
那么你,是否会仅为一幢建筑而伫立,最终轰然一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在中国近代学者中,最受敬重的当属马寅初。他总是能让人唯马首是瞻,瞻到血沸,沸到泪流。《人口论》是极具前瞻性和长远意义的,假如这个理论作用于社会,对当今来说具有怎样的价值。可惜这只是事后拾来的清醒。那个年头的人都集体可悲,只有马寅初,坚守着这个真理,守世白眼朝天,立世青眼向文。历史总是以它的错误警示后人,即使理去历史垃圾的重负,后来者的肩上仍异常沉重。
我似乎感觉到高楼的颤抖让我成为贸易的中心,让我成为繁荣的载体,让我成为真正的高楼。这无声的召唤谁能听到?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还有一群群的高楼等待拔地而起,正如社会上正有大批的人才正在成长,他们的升起和最终脱颖而出,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有前进的依靠。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对高楼平而视之。
(此文刊发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2002年1月)
(王燕,女,2OO1年毕业于我校, 1999年和2OO1年两度获“楚才杯作文大赛”一等奖。2OO1年高考语文考分创我校最高纪录,达138分。)
标签:
教师随笔
把栏杆拍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矮脚虎贾府借粮草三好汉平乡战吕布(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付出不等于收获(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