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060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案13
| 网站首页 | 新闻 | 文章 | 备课中心 | 教案 | 课件 | 试卷 | 选修 | 素材 | 新课程 | 论坛 | 商城 | 加点 | 成语 | 高考 | 投稿 |
|
教案首页
|
免费教案
|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其他资料
|
同步作文
|
您现在的位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 教案 >> 必修一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乡土情结》教案13 热 【字体:小 大】
《乡土情结》教案13
作者:江苏省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4 更新时间:2006-9-1
乡土情结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陆真杰
文本简析
《乡土情结》选自苏教版新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板块,该板块要求学生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理解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由故园之思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本课柯灵为乡土情结赋予了新的内涵,极具时代气息。作者意在表明为国为民之情在志士心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本课学习重在启发学生理解从家到国,这是故园之思的感情升华。同时,本文征引大量诗文、史料和典故来抒发情感,深化意旨,要让学生明晓一切材料的选择都应服从于作者创作意图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品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明晓作者围绕“故园之思”将乡土情上升为爱国情的行文思路。
2. 体味引用的古诗文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模仿教材评点,尝试阅读评价。
3.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品赏体悟情感的能力。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其思维,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多重对话中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同时,因本课属“研习文本”,把握作者的创作思路及方法,强调阅读感受应成为教学重点。本课力图体现这些理念。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基本解决字词;找出引用诗句,初步体会其作用;仿照课文评点,给“对话栏”试加评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旅人漂泊在外,最难割舍的是思乡情、故土情,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骚客以他们的生花妙笔抒写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柯灵先生的《乡土情结》又以其独特的视角,赋予了乡土情结以新的时代内涵。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他的文学风采。
二.走进作者
1.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准备的作者概况。
2. 教师总结明确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说明:以上内容可择其要而谈之
三.学生交流预习作业,合作完成以下内容
(一) 同座交流,互相补充
(二) 师生合作明确
1. 重点字词
2. 引用诗文及其作用
展开全文阅读
(解决此问题,操作不宜过细,引用什么诗?诗歌大概意义是什么?作者引用意在表现什么?基本说情即可)
(1).唐代诗人刘皂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3).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这首诗不事藻饰,语句平淡,近似口语。对偶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4)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5).林则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表示:但若对国家有利,都要生死以之,报效国家,决不能因个人祸福而避之。这两句可谓惊天裂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作者胸中跳荡的报国之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继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也就在此。
作用: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叙古论今,显示了其丰厚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生动性,是这篇文章文笔优美的突出表现更重要的是,引用古诗文在内容上恰到好处地为情感、主旨服务,是内容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文本研习
(一)
师:刚才我们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请大家联系刚学的《采薇》,思考:两篇文章在抒情对象及抒发的感情上有何异同?
(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合作明确)
(1) 两篇文章都写出了离家漂泊在外的旅人的家园之思。
(2)《采薇》具体描绘了戍卒的浓浓乡愁,戍卒因为战争而不得不离家,《乡土情结》在对象上则扩展了,既有因为战争甚至是灾难、放逐不得不离家的游子,也有为了追逐,寻找理想甚至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旅人。
(3)在情感的表达上,《乡土情结》既有家园之思,更有故国之恋。
师:文章中提到了离家后思恋家乡、故土,还提到了思念国家,他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述的呢?又具有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回到文本,从他的表述中去探寻他思维流动的历程。
(师边导边板书:离家 恋家 思国 )
(二)
1. 学生自渎课文1~2节,参照“对话栏”提示,思考:作者在这两节中是怎样阐述“乡土情结”的?
师生讨论明确:作者以王维诗引出思乡话题,通过古诗不同的具体情境下,人都有乡土情愫的具体行为:无论是在热闹后的冷落时刻,还是在人生得意时,异乡的特色风物,他乡遇故知、闻乡音的快乐与欣喜,都表明我们心中有一种情感是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它不因时空变化而消减,这就是“乡土情结”。因为它在我们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并深深地在心头烙上了印记,附着在我们身上。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风物,悲欢离合的家史,甚至是邻里乡情,这些是永恒的,令人难以忘怀的。
师:作者这样表述意在强调乡土情结的特殊性,它是深藏在心底的,永难泯灭的情感,这是一种情结。(文题“情结”加着重号)
2. 学生齐读两段的最后一句。
(三)
师:诚如作者文中所说“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人又是不安分的动物”离家越远,思乡越切,乡土情结越深,因此作者顺理成章地写了离家的表现。下面请同学们自渎3~5节,思考:离家的情形有哪些?这三节“对话栏”没有评点,你能选择一处试加评点吗?
(1) 师生讨论明确:总体说来,离家有两类表现,一类是由于自身对理想、荣誉的主动追求或家庭生活的逼迫,另一类是由于灾难、战争或个人遭到放逐。
(2) 评点,可指名回答。例说:第三节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旅人的孤独无助。
(四)
师:无论哪种情形,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正如本专题扉页上所说的,请翻到教材56页,请大家齐读“每个人…….都是我们的根”。
师:文章写到这儿已充分表达了“家园之思”的内容,可第5节却重点提到了林则徐,这段内容能否删去?
明确:写林则徐重点表现了他为国为民的情怀,不难看出,作者认为这种情怀比普遍意义的思恋故土更为重要,这其实是乡土情结的超越。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第6节。
(五)
(1)指名朗读本小节
(2)“安土重迁”含义探析
(3)强调:不肯轻易地离开故土,即使离家,也要回归故土,叶落归根,这种恋家情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我们祖先根深蒂固的观念。
(4)师:然而,缠绵的情致不能改变残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背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本节中例举了哪些情形,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后齐读“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5)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明确: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
(6)小结点名作者的创作意图,强调新时期“乡土情结”的特殊内涵,完成板书。
五.拓展讨论
师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现今国情与发达科技,谈海归现象等。核心可围绕报国豪情。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P77~83三篇写故乡风物的文章。
2.练习册配套基础练习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乡土情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心归去》教案13
下一篇:
《乡土情结》教案14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