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1117  
标签:文言文阅读翻译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法(教师中心稿)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法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分量有了进一步的增加,文言文翻译在近两三年已经成为高考试题中的一种必考题型。从最初5分的分值,到现在的8分,足见其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分量之重。但是,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们对文言文的翻译始终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毛病就是随意丢失信息,主要的表现就是习惯意译而不会直译。但是,要真正学好文言文,又必须强调直译,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字字落实,词词到位”。

      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这种不良习惯,强化直译要求,结合我们对文言文翻译所强调的“信、达、雅”的标准,我给学生制定了以下口诀:

      按词划分定目标,

      根据语境明词义。

      活用句式调语序,

      留换增减再检查。

      具体而言,操作如下:

      第一,按词划分定目标。就是将一个文言句子以词语为单位标划出来,作为下一步翻译的基础,其作用就在于保证译文不遗漏信息。例如:

      安帝 雅 闻 衡 善 术学,公车 特 征 拜 郎中,再 迁 为 太史令。(《张衡传》)

      第二,根据语境明词义。就是根据文言句子的前后语境,将前面划出来的词语的含义初步逐一翻译出来。此时的翻译只强调这个词语本身词义的准确,暂时不必考虑前后的通顺问题。例如:

      安帝      雅     闻     衡     善    术学,公车     特   征   拜   郎中, 

      安帝    一贯    听说   张衡   擅长   天文  公家    特地 征召 授予  郎中

      历算 的车                 

      之类                         

      的学问

      再       迁    为    太史令。

      第二次    升迁   做    太史令。

      第三,活用句式调语序。就是仔细考查所翻译的句子,看是否存在着词语活用现象和特殊文言句式。如果有,就要依据活用现象的翻译规则和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去调整语序。调整后,使翻译句子基本通顺即可。例如:

      蚓 无 爪牙 之 利,筋骨 之 强, 而  上  食 埃土 下 饮 黄泉,用 心 一 也。

      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却上面吃泥土下面喝泉水,因为心思专一啊。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喝泉水,因为心思专一啊。

      这个句子的翻译,主要要体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短句的定语后置的特点,“上”“和”下两个词的方位名词做状语的活用现象以及“一”活用为形容词的特点。

      第四,留换增减再检查。“留换增减”是文言文翻译最后定型的常用办法,“留”就是保留专有名词等不必翻译的成分,“换”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义替换文言词语的词义,“增”就是适当地添加原文中没有而译文中又必须存在的某些成分,“减”就是把原文中有而译文中不必存在又不影响原意的成分去掉。通过以上的处理,就可以将前面的重要信息保留下来,并且使句子通顺而有文采。例如:

      李氏子蟠,     年   十七, 好  古文,六艺  经传  皆  通  习  之, 不  拘  

      李家子弟名叫蟠的  年龄 十七岁 喜欢 古文,六艺  经传  都  全部 学习它  不  约束

      于  时,  学   于   余。(《师说》)

      被 现时,学习  向   我。

      李家子弟名叫蟠的,年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经传都全部学习它,不被现时所约束,向我学习。

      (一个)叫李蟠的年轻人,年龄(才)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经传都全部学过,不被现时(的陋习)所约束,(来)向我学习。


展开全文阅读
      其中“十七”、“古文”、“六艺经传”、“不”这些词语与现代没有区别,予以保留;“年”、“好”、“皆”、“通”、“习”、“拘”、“于”、“时”、“学”、“余”等词语,与现代汉语有了一定的差距,就用现代汉语替换;“一个”、“才”、“的陋习”、“来”等词语,是为了使译文语气畅通而增加的,但它们的增加丝毫不影响原文意思;“之”在文中虽然有实在意义,但它所指代的成分“六艺经传”在文中已经存在,如再译出,就显得多余,于是把它去掉。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将文言句子转换成如上的译文,最后逐一检查,确证没有遗漏之后,就算完成。

      
标签:文言文阅读翻译 文言文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解说辞 序言与ABC(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我们是如何确定这个课题的(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