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3555  
标签:作文素材
陆游与唐婉爱情悲剧是谁造成的?(教师中心稿)
陆游与唐婉爱情悲剧是谁造成的?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因为坚持抗金的主张,一生屡遭统治集团内部投降派的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却得到后人的高度赞誉。其早年的一首《钗头凤》词以及与这首词相关的凄婉的爱情故事也被后人广泛传诵。

    绍兴十四年(1144年),陆游20岁左右,与舅舅的女儿唐婉结了婚。婚后生活美满,但不知为了什么,陆游的母亲竟会对自己的内侄女非常不满起来,最后甚至蛮不讲理地硬逼着陆游和她离婚,另娶了王氏,唐婉也迫于家长之命改嫁给同郡的赵士程了。

    十年以后的春天,陆游出游于故乡禹迹寺南的沈家花园,恰好唐婉和后夫也来这里游玩,陆游看到了唐婉,想起当年情景,以及别后十年来消息的隔绝和人事的变迁,不堪回首的往事一齐涌上心头。提笔在一堵粉墙上题了一首悲痛绝伦的词:

    女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就是为后人所传诵的《钗头凤》。唐婉看到了这首词,自然更触动了她的“一怀愁绪”,回去以后,也和了一首词,不久便抑郁而终。这一幕婚姻悲剧,在诗人心底成为不可平复的创痛。后来虽然时过境迁,已为陈迹,但他总是缠绵悲戚,不能把它忘掉。直到他的晚年,每当年底,总还要登到禹迹寺的楼上眺望,怀念自己跟唐婉的爱情,并且写了不少的诗来抒发自己心头的隐痛,如: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柳絮);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他75岁时的作品。距唐婉逝世已有四十年光景,陆游想念前情,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一个悲剧。陆游与唐婉,志趣相投,琴瑟相和,陆母理应高兴,为何反而逼着儿子离婚?这违反常情之举引起了许多猜疑。最早记载陆、唐悲剧的一则史料是《耆旧续闻》,但没有明确说明唐婉为什么不得婆婆的欢心。此后的刘克庄说是陆游父母怕陆游沉溺于儿女情中,荒废学业,于是逼着儿子离婚(《后村诗话》)。陆母不是不喜欢唐婉,而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不允许他在功业未就之际,便沉溺于温馨的爱情眷恋之中,这一动机交织着为家国着想,又有为陆游仕途筹划的思想因素在内。”

    这种说法,属于推论,不是考证,于是有人提出疑问:陆母要真有那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又何必要让儿子年纪轻轻,又刚落第时就急急忙忙地娶媳妇?此其一。其次,陆游科场不利,与唐婉的婚姻并无关系-陆游第—次应考失败,时年18岁,尚未与唐婉结婚。第二次考试本是名列第一,只因触怒权贵秦桧而被贬黜落榜。这年陆游29岁,唐婉早被离弃,他与续娶王氏所生之长子也已有五岁。陆游的科场失败,与唐婉毫不相干。因此,说陆游的父母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为了陆游的前途和事业而逼子离婚,难以使人信服。

    有人据陆游《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推测说,是因为唐婉婚后不育,老夫人“弄孙”心切,又听信了坏人的谗言,于是逼迫儿媳离婚。《钗头凤》中的“东风恶”,或者就是暗喻“姑恶”。

    还有人说是,唐婉不通人情世故,礼节不周,惹得老夫人不满意。加之陆游考试落榜,陆父因主张抗战触怒秦桧被革职,抑郁而死,给陆母很大刺激。唐婉心胸豁达,对公公之死没有形诸颜色,使老太太大为不快。一次偶然机会,老夫人遇见王氏女郎,爱其端庄嫁顺,便强迫儿子,以“不孝翁姑”为由休弃唐婉而娶王氏。这种说法,也有疑窦。陆游娶王氏在二十三四岁,陆父卒于稍后,唐婉早离陆家,不可能有遇公公死不形诸颜色而得罪婆母之事。

也有人说陆母因陆、唐生辰八字不合而迫其离婚。但实际上,宋朝,特别是南宋,结婚制度十分严格;订婚前,第一关便是男女双方都要经过“问卜”  (或祷签),甚至连媒人上门说亲的日期都要经过“占卦”,得吉无克方可往下进行“回帖”、“定帖”、“相亲”、“插钗”、“双缄”、“下财礼”等等,若有一关卡住都不能成亲。至于正式结婚,更是繁文缛节。门第之家,尤为讲究。如果陆、唐两人的生辰八字不合,那就根本不可能结婚,更谈不上结婚以后又因此离婚。

各种说法,都不是无懈可击。于是有人从封建礼教上去找原因。认为陆唐婚姻悲剧,从根本上说,是受制于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伦理观念。由于他们相爱逾恒,违反了封建社会夫妻之间“重敬不重爱”的伦理观念,才引起了陆母对唐婉的不满。

    更有人提出,故事是后人据《钗头凤》附会而出,不足深信;也有人说,《钗头风》根本就不是写陆、唐爱情的。诸种说法,莫衷一是,皆有待于深入考证。

标签:作文素材 陆游与唐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刘备有没有三请诸葛?(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年少气盛秦始皇统一中国之谜(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