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169  
标签:教学论文
张扬阅读个性,构建完美人格(网友来稿)
常州中语会第十四届年会交流论文

      溧阳周城中学语文组 彭达

      [摘要]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尊重生命自由生长,让学生自由学习,“走进生命教育新时代”;真正关注学生学习主体的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为构建起学生完美的人格奠下基础。由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上,应顺应时代要求去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同时,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多多开展有个性的,具有生活化的语文活动。

      [关键词] 人格、完美人格、阅读个性、个性差异性、个性发展、生命自由生长、本真的教育、尊重个性、营造氛围、自主、合作、探究、对话、个性积累、个性写真。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反映着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包含着个体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信念等多种因素(这里,我不妨称之为“完美的人格”)。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注意引导学生有个性地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的语文活动。在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中,构建起他们完美的人格。

      首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就是人的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①新课标凸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其核心便是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格素养,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实施新课标的实践中倡导语文个性化阅读,也是适应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

      同时,让生命自由生长,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近年,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感到教育应当“走进生命教育的新时代”,通过课程改革,创造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②促使我们的教育向生命敞开,促进我们的学校、课堂成为鲜活生命、完整生命的摇篮,让所有生命的全部价值在校得到高扬。因而,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以及达成新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自觉、自愿和自由的,任何外在的强迫都无助于启动和维持这一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只有让其充分地有个性地自由学习,让他们身心各方面的潜在发展倾向才能表现出来。“自由乃是其他价值欲得到发展所必须的土壤”,③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自然便成为本真教育和教学的方式了。

      其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义务教育课标),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钱梦龙先生提出“三主四式”语文教学模式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实际情况却是观念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现实表现则是学生主体性的严重缺失。学生个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要么是“填鸭式”的鸭,要么是“牵牛式”的牛。学生不是主动探究,而是被动接受。弘扬阅读个性的语文学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能力是人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语文学习是奠定人的发展基础的需要。因此,语文学习是学生“自需”的;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喜欢语文课。因此,语文学习是学生“自愿”的;要告诉学生,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的,要亲历亲为才能有所收获。因此,语文学习是学生“自为”的;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因而,语文学习是“自由”的。“自需”、“自愿”、“自为”、“自由”则就是学生语文阅读个性化的体现。

      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由于学生的个体间存有一定的客观差异性。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思想、性格、情感等都不尽相同。“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④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他们提高认识、交流思想、发掘潜能和熏陶情感,为构建学生完美人格打下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塑造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用的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学生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能思维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地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看他人、看社会、看人生,进而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发展这种美好的理性和情感,达到改造人、改造社会,也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达成这一目标,又如何操作呢?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上必须充分认识到“尊重阅读个性,加强人格熏陶”的重要性。

      改革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这一中心,应该让学生真正有味地读书,享受其中的乐趣,引导并发展好他们的个性潜能。不宜“唯师独尊”,或设计一个教学的“陷坑”,最终以“俘获”而倍感教学的成功。新课标不是提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吗?现在,只要我们稍作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的公开课中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先看书再回答。为搞出一个合作学习的形式,于是乎就让学生回答问题前四人分组,或全班赶鸭子般或穿马灯似的沿着教师的路线依依呀呀,真似音乐课中的分唱、合唱。最后,迎来的是教师审判式的评断。学生答对,即合乎教师心意者,则沾沾自喜、乐不可支。反之,则心灰意冷,只好强记他人答案。于是,谁愿做差生呢?再说教师也想提高“优生率”呀。因而,来了个“巩固、反省”的教学环节:“学生作业”或“质疑小结”等等。不管怎样,学生实际上去背记“教师的答案”了。至于课后的复习,可想而知!请问这样的教学是让学生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吗?学生的个性、情感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张扬吗?请实施个性化阅读吧!让阅读真正少形式而有实效,并充分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取新概念、新观点,接受新知识、新事实,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已有的经念,进行创造性地解读、发现、评判。从而拥有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与情感享受,为构建完美人格架设好桥梁。


展开全文阅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要充分意识并把握好师生的角色及其在教学中的转变与互动。教师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认知、发现、探究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健康个性、美好情感的熏陶者。还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要激励、珍视学生的独特体念,鼓励并赞赏学生的标新立异。同时,要有颗宽容之心,对学生的质疑、争辩、“节外生枝”要宽容。更要注意克服教师主观审判式的评价,维护好学生的思维和阅读个性的活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探索交流中使自己的认知得以充实、补正。另外,要组织引导好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师在思想上还必须认识到自身的教学风格具有个性化。要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使学堂富有特色和艺术氛围。如果这样的话,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即完美的人格构建,怎不有望得以提升呢?

      二、注意选择并实施好能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的教学策略。

      1、注意阅读情景的设计,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情趣或营造富有阅读个性的氛围。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拨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尊、好奇、成功探索的欲望、情趣已建构。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重每节阅读课的导入,精心设计、经营教学情境。其道理我想就在此吧!

      例:我在《社戏》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联系本地民间“跳幡神”的年规戏导入,让学生观赏录象及欣赏相关美文,畅谈自己每年观看的感受,再引导学生阅读并比照“迅哥儿”看戏的经历及感受,畅谈认识。这样,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探知文本、寻找话题也极具阅读个性的情趣。同样,有位教师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先让学生思考投出的一系列我国土地沙漠化进程的数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再鼓励阅读课文,畅谈学习的感受。这样,阅读情景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我发现、感受课文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去成功学习及实现自我认知价值的健康情趣。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张了本,启了航!

      2、整体感知、寻找话题,实现“对话”。学生在阅读情景的激发、驱使下,主动而有预见地阅读课文,具有内容的探知性,情感的迫切性,经验的差异性,答题的兴趣性等特点。因而,建立在这些特点之上的自主学习是最能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的。于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生活体验感知课文,理解并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然后,组织并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感知的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由于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他们认识探究上的差异性。他们对话题的看法、结论不尽相同:有的片面,有的则全面;有的表象,有的则生动,甚至面对新问题、新领域,难以理解而感到困惑。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弥足珍视这些差异性,让他们充分地进行交流、辩论,直至达成理解与情感上的相互认可。

      在交流中进行充分对话,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新旧知识、生活认知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只有这样,学生阅读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的张扬,同样,也只有在辩论交流中实现相互认可,才能进一步体现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欣赏自我,也随之得以提升健康的人格情感!

      在《社戏》教学中,学生由于急于了解同龄人“迅哥儿”看社戏的经历及感受,纷纷以自己喜爱的或擅长的阅读方式搜寻自己的阅读发现,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有的醉心于“迅哥儿”在平桥村的乐土生活,有的感叹于他看社戏的波折,有的赞叹双喜等伙伴的聪慧、能干、善良,有的笑谈“跳幡神”远比赵庄社戏的精彩与神秘,更有不解的是“迅哥儿”为何难忘如此并不尽兴的社戏及并无特色的罗汉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个性体验,在交流对话中得以充分张扬,也在阅读个性的张扬中丰富了认识,提升了情感!

      3、设计并应用好阅读中的探究性问题。为让学生阅读更充分、更深入、更具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应具有个体的张扬性,答案避免唯一性,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学生可容个体的经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探究。探究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学习、认知作更深层的思考、研究的疑点。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会达成共识:决不是凭自己粗知课文或已有的认知一下子所能感知得到的,需要学生精心评析,认真思考,乃至查阅相关资料才能有所深刻认识的问题。例如:《社戏》一文,学生在个性话题的交流中能达成同一疑难话题,即:为什么“迅哥儿”难忘那夜并不尽兴的社戏和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引导学生解读自己共识的探究题,事实上远比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学生阅读思考更具有探究的主动性、直接性、情感性。

      应用这些探究题,让学生阅读、感悟,从不同角度、层面感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并注意鼓励有创新的思维。例如:探究“豆好吃的问题”,学生就有不同的个性发现:①夜深时间久了,肚子饿时吃滋味好。②偷来的,别具一番滋味。③人多,抢着吃;少吃多滋味。④劳动成果的分享,特别有滋味。⑤六一公公家的豆没有阿发家的大。⑥乐土乐事。再如,为使思考更深入,阅读更具个性,我又设计了甲乙两组相对照的阅读探究题。如下:

      甲:①、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②、阿发摸了一回,说:“还是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

      ③、不料六一公公很激动地说:“我还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乙:①、“哈,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呢!”一种尖利的怪声使我愕然了,只见她显出鄙夷的神色,“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②、“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出门大轿,又三房姨太太。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我无话可说。只见她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学生又再次从多个角度思维探究出迅哥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遇到的民情、民风的特点等。最后,又注意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以“乡情觅风”为话题进行综合实践的探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观察、阅读、对话,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而激发并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情感。

      4、注意个性积累,强化读写链接,让学生心灵飞扬。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在内容情感上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共鸣,有所感悟。教师应据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动机与主观能动性上鼓励学生捕捉学习信息,让学生多积累,多品悟,多表达,并把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将个性阅读导向深入,而且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历一次心灵的颤动。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仿写,这里应更关注学习的积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学生用自己的笔与作者、文本、生活对话,敞开自己的心扉,展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这就是实现“个性写真”的建构。


展开余文
      例如,学生阅读《伟人细胞》有感于贾里的伟人计划,纷纷向贾里表白,乃至想去信相劝“你是好样的,但应注意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等!阅读《社戏》后又感慨道:“迅哥儿,你可知我们的罗汉豆?这些可不如牛奶、电视有味哟!”不管怎样,学生读而有悟,思而有发,教师都应为之而喝采。学生在阅读中,个性、思想都随着他们的心灵而飞扬。

      因此,“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以构建完美的人格”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的核心工作。我们只有顺应时代需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探寻并把握好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张扬起学生阅读的个性,建构好学生完美的人格。

      [ 注释]: ①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2页。

      ②钱巨波《生命论的教育理念》,江苏教育研究,2004,第二期,第42页。

      ③(英)费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版,第316页。

      ④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第56-57页。

      [参考]:⑴钱巨波《生命论的教育理念》,江苏教育研究,2004,第二期。

      ⑵张鹏举《实施新课标——倡导语文个性化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4第1期。

      ⑶倪文锦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⑷费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

      ⑸《成才导报》2002—2004。

      ⑹陆军《试论科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江苏教育研究,2004,第一期。

      ⑺常州市《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意见》。

      ⑻李政西来溧所作《语文生活化与课堂教学》的报告。

      ⑼邱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2003-11-20拟稿

      2004-4-28 成稿

      作者邮箱: pengda2@hotmail.com

      
标签:教学论文 张扬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诗词五首(《观刈麦》《赤壁》《过零丁洋》《己亥杂诗》《山坡羊•潼关怀古》)
下一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选材及创新”讲座稿(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