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4978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毛泽东生平事迹和长征的背景。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二、导入

由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先让学生发言,然后老师总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云崖( yá ) 岷山( mín )

四、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另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暖”字你又有哪些见解?

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但上面所列的第三种理解比较自然,更合乎情理。第二种理解次之。

七、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3.拓展阅读 。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逶迤、磅礴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只等闲:   细浪、泥丸 (夸张)

一.七律   长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2.学习分析律诗的结构,把握诗歌的中心。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2.分析律诗的结构。

[教法、学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学生齐读课文。

2.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律诗有关知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2.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展开全文阅读
3.探究: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4.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三、讨论:

长征的具体内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为什么在这首诗里只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而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

参考答案: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著作,诗歌不同于散文,抒情诗又不同于叙事诗,文非一体,各有所宜。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纷繁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诗人所抒之情,是否深深植根于这一特定现实的土壤之中,透过诗篇的三棱镜能否深入到事物内部剖视出事物本质。抒情诗与现实生活就如同酒与米,蒸气与水,它是米或水的升华,而不是米或水本身,但又确是由米和水提炼集中出来的精华。基于这种认识来反复吟诵《长征》诗,我们就会领悟到诗篇中所描写的一山一水,都不只是写瑰丽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在这里,写景、叙事、抒情,已经结合为一体,锻铸为合金,而以写景作为叙事的背景着笔,又以写景叙事作为抒情的素材运用。明乎此,也就懂得了为什么诗篇只写了“万水千山”,而且只写了“万水千山”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等处,便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的自然险阻,便使人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并从而使人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言以蔽之,这是文学的典型,艺术的概括。

四.课堂总结:

1.思想内容方面: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形式方面: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

五、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六、课外作业:

1.默写全诗。

2.课后练习三、四题。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
下一篇:落实履职晋级培训功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