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983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
一.导入:
由白居易《忆江南》和韦庄《菩萨蛮》引入正文。江南的春天之美柔和明媚,细腻灵动。江南的冬天美不美?学生各抒己见。不美的同学认为草地已经枯黄,树叶随风飘零。空气干燥,湖水凝滞。
大屏幕显出“枯枝败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两种意境衬托两种心情。明确“即景生情”和“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心灵和自然的融合就是美。(介绍一点美学知识)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确,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郁达夫写景散文的特点。这一切源于他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最难以发现美的季节,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
二.与文本对话
(一)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全文,找出文本所描绘的江南冬景,并用白描的手法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激发学生的兴趣,给有美术特长的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给它命名。
曝背谈天 冬郊植物
寒郊散步 农村冬雨
江南雪景 旱冬闲步
2、你最喜欢哪幅图?(学生分组讨论)
(二) 品味鉴赏 归纳整理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这些场景中作者是如何来体现“我之色彩”的?
闲适可爱、生机诗意、清福恩惠、悠闲洒脱、美丽趣味、快活逍遥
而这些主观的感受也便构成了本文的基调:明朗。
2、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体现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
引用的诗词: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
暮雨潇潇江上村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五彩的文字:
灰云 霜白 红叶 雪白的桕子 赭色的草 根边带绿意
青天碧落 白雨 淡墨背景 乌蓬小船 红黄的垂暮天
3、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找出并说说好处。
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4、作者对江南雪有没有作实景描绘,为什么?
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
三、与作者对话
(一)探究情缘 (学生介绍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 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 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 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写作背景:
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 悠闲、 洒脱
(二) 比较阅读
1、 让学生把本文和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文字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两篇文章体现的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总结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2、胸怀磊落,诚挚坦白,率真洒脱、内省愤世、抒情性强。
3、景、情、意,都发挥到了极致,蕴蓄着“细、清、真”的诗意和一种明清两朝的名士氛围。《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四. 迁移训练
课堂口头训练,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请以《金华的冬天》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通过金华冬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喜悦、惆怅等,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呢?
五、小结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景物的美就是心灵和自然的溶合融合。只要我们睁开双眼,注意观察,用心感悟,令人赞叹回味的东西就在你身边。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她的美,那里有你所有的情感寄托。
六、 布置作业
组织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体验自然,了解风物。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思念家乡的情感,人所共有,学生也不例外,但是高一学生对思乡的体验却不是很深,学生基本没有离开过故乡(除少数青海学生),缺乏必要的人生经历,所以对文中表现出来的对故乡眷恋之情缺少共鸣的基础,但学生从初中时代就学习过许多描写故乡的诗歌,这些间接经验对学生理解课文表现的情感有迁移、辅助作用,所以调动学生人生体验,唤醒学生的间接经验,对理解老舍文中表现出来的那份深沉、厚重的思乡情感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深情,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特质。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并没有停留在回想故土的游子乡情,也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北平的美景美物,而是选取了平凡细小的草木、街景、院落、土产等事物,以曲折委婉的笔法和笔淡情浓的语言向读者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安详而热烈的乡情。这种对故土情感的层层开掘,质朴而深情的委婉笔调,以及平民知识分子的独特情怀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三、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 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
(1)文本研习的时候,教师要 “复活”文本诞生的情境,以便最大可能地接近文本本义,同时又要将文本与现实联系,探讨建立衍生新义可能。
(2)鼓励学生建立人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关系,帮助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引入文本中,只有这样才能把书读活。
(3)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倾听别人对文本的见解,在讨论、交流、相互补充与启发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4)将文本研习与新文本创造结合起来,写作是最好的研习,只有不断的不断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也才能真正把握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浓浓思乡之情,培养热爱故土感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质朴而深情的委婉笔调
教学难点:体会老舍作为平民知识分子的独特情怀
四、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探索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蕴含在朴实语言中的情感脉搏,寄寓在平凡景物里的生活理想,隐藏在文本下面的人文关怀,为此,尝试采用预习质疑、情景创设、自由品读、学生互问互答、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展开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一)、教师活动:
A、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里,有一颗由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B、教师投影展示:《乡思》(作者:老舍),这是作家老舍在经历了八年离乱飘零之后所作。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这是反映老北京民俗的经典歌曲,由此顺势导入课文《想北平》。
(二)、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进入到思乡、怀乡的氛围,感受老北京文化特色。
C、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背景,走进文本。
2、感受文本,走近作者:
(一)、教师活动:
A、请学生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思考:北平有许多可“想”可写之处?壮丽雄奇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鲜艳夺目的香山都是难得的胜景,作者“想”的是否也是这些?作者“想”的是北平的什么?
可能是:
a、 北平的环境气氛很宁静,给人安适之感,体味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体味那一呆就是一天的快乐时光;
b、 北平的布置很匀调,很自然,朗读感受那份远近相协、动静有致的喜悦之情
c、 北平的花果树便宜新鲜,给人接近自然的生活感觉,好好体味那份新鲜,读出味道来。 (朗读当中自然落实对比陪衬手法)
B、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北平是你想象的北平吗?你觉得这样笔墨下的先生是什么样的人?(文中说自己穷、但更能看出生活情趣,安贫乐道……平民意识,可以借机介绍其人其作,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二)、学生活动:
研读课文,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体会,进一步走入文本。
(三)、设计意图:
为学生理解作品内涵作好铺垫,以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地阅读文本,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3、体会情感,梳理情思:
(一)、教师活动:
A、教师提问:面对这样的北平,他只是想吗?自然引导到1-3段。(真爱北平)
B、教师板书,请学生分组合作填空:
用句式表达:
爱北平,是因为--------------------------------------------------------------------------------。__(可能有:北平就是母亲;在北平生活了廿7年;与北平血肉相连,不分你我;北平哺育了我)
C、教师启发思考:作者好像说了很多他爱北平的理由,但他一直在说他说不出来,是否矛盾?
D、过渡到末段:说不出来,那只能哭了,但哭了没有?
E、教师朗读最后一段,请学生思考:
如果老舍哭了,那他为谁或什么而哭?泪为谁流?欲落的“泪”中又有怎样的深意(这个问题可以暂时不回答)?
(可能是:老城墙、那一花一草,那一砖一瓦,那一橘一李,那嫩蜻蜓、那份闲适、那抹生活,当然更不能忘了那是1936年的时代(灵活穿插),抗战前夕,咫尺之隔,如同天涯。)
F、教师“梳理情思”:这时提出问题:作者怎样一步步地表达对北平之“想”?教师提示:是直抒胸臆还是曲折委婉地表达?学生自由交流后收束展开的思路,明确“说不出——还要说——不再说”的情感线索,理解作者如何用步步曲折的委婉笔法,一波三折地书写了对北平的爱。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质疑论辩、思想碰撞、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
(三)、设计意图: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主体,也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步骤。这一步骤的实施仍然基于学生的前期预习。通过研习,感悟老舍是如何通过质朴而深情的委婉笔调,写“枝枝节节”的北平的好处,这些好处又是如何勾起了作者对北平深切怀念,进而品味文中散发出的闲雅、安详而浓烈的乡情。
4、解读结尾,探索主旨
这一学习环节是学生在对文本有了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后的又一次“升华”,这是教学步骤主体部分后的“点睛”。首先,归纳主体部分讨论题,揭示:文章最末段为情感最高潮,末段是在平静的叙述之后迸发的含蓄而浓烈的深情。要求学生齐读末段,再品一口“乡愁酿的苦酒”。再次深化,作者“想”到落泪即戛然而止,(回到刚才没有回答的问题)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结合特殊的写作背景(1936年),这泪水中除了有对故乡的思念外,你还体会作者到对北平的其他感情吗?教师在学生发散讨论后,归纳总结为:思乡之泪,忧国之泪。
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唤起同感:爱国首先是以对家乡的爱为基础的,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由老舍的北平到我们自己的金华,由作者到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有根的人,北京是老舍的根、家乡,金华是我们的根、家乡。
作业:喜欢金华的N个理由。
六、教学反思: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落实履职晋级培训功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涉江采芙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