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88
标签:
教学论文
入微感觉调动的良方
入微感觉调动的良方
入微感觉的调动往往源干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在某一“点”瞬间而来的“触动”。这种“触动”往往来得不经意,让人防不胜防,且味道酸、甜、苦、辣皆有之,尽管是那么的细微、那么的短暂,如果我们要写出成功之作,就要用作家那种敏感而人情味极浓的心,配之以画家那支多彩而极富变化的笔去调动它们。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
一、在繁杂的感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中捕捉一个主要的“点”,这个“点”要能表现出深层的理念。因为文章最直接地关联着作者的内心世界,《告别病痛》为何以“冷”蛇感觉为“点”?就是因为在“冷”与“热”的强烈反差中,作者调动了内心深层那丝丝缕缕的匪惑,这种困惑是建立在对人生悲剧性命运的渭醒认识之上的。其间依然保存着一分执着的掰许,那流露在嘴角的些许苦涩,仍表现出对姜好未来的追求。而《黄花小巷》那种总体的“静’的感觉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一条没有声苣的时间的河“静静”流过,似乎一切都很遥远一眼望过去就是几百年、上千年;又像是很迈很近的,弯下腰去,便能切切实实地触摸到那洁净平整的青石板和那已经被踩得没有棱角的砖石,一抬头便能看到墙上的绿苔、蒸腾出的薄雾……显然,这里有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深嵌于作者心的底部,那就是在生与死、枯与荣、古老与新生中对“生”、“荣”、“新生”的关注。“清新而靓丽”的小巷就表现出作者这种深层的理念。
二、散点透视平远的立体的构图。中国画以散点透视平远的构图,于开合藏露、疏密相织中展现磅礴之势,或浑厚、或清秀、或缜密,入微感觉的调动也是如此。《告别病痛》一文,围绕“冷”这一中心“点”,向四周透视出“热”、“我的冷漠”和“世间万象”,这种构图给人一种凝重的感觉。《黄花小巷》以“静”为中心“点”, 注意与四周的关系,由下至上,散点透视,境界 宽大,立体感极强,处处显露出生命的活力。
三、寻找有色的感觉。也就是说,入微感觉的调动要具有画家的着色技艺。每个人都具有 不同的“色彩感”,不同的色彩感所产生的色调也不同。所谓“物我一体”就是这个道理。《告别病痛》讲究强烈的对比色的运用,实写的“冷” 与“热”,虚写的“无色”的冰块与黑色,与作者 的感觉有机地结合,以纯熟的着色技巧为感觉 涂抹出恰当的颜色。《黄花小巷》则属于“彩色 调”。“洁净平整的青石板”、“乳汁般的晓阳”、 “青春绿苔”、“迷蒙的薄雾”、“红杏”、“紫荆”、“芭蕉叶”、“发黄的熟果”……着色虽五彩斑斓,却又十分协调,与充满生命力的感觉融为一体,自然秀丽。
综上所述,文学与绘画联手,将会共同创造出一个审美的诗意的世界;当入微感觉的调动与绘画联手,将共同开辟一条通向作文成功之路。
作文要求:以感觉中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等某一方面为突破口,寻找表现深层理念的“点”,用画家的构图、着色技巧,写一篇文章。
标签:
教学论文
入微感觉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矛盾,真是个宝贝
下一篇: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