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945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师中心稿)
1、一起长大的玩具

【教学构想】

玩具是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一起长大的玩具》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的文章。

    解读此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对儿时的玩具具有着如此情绪的原因是关键。

1.童真、童趣

    天真、无邪、单纯、热情、好奇、无忧无虑、快乐是人的一生最留恋的情感。在孩子们的眼里,过节是快乐的,玩耍是快乐的,有玩具是快乐的,而能够亲手做一样自己颇为自得的玩具更是乐在其中。猪蹄儿灯的乐趣在于制作。首先是制作的材料来之不易。只有过节才杀猪,杀猪才会有猪蹄儿壳和猪油,盼望、兴致勃勃、觊觎、死乞白赖获取的过程和心理表现出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其次是制作。要棉捻、找高粱秆,裹、劈、夹紧则表现出孩子们的专注、熟练和兴奋。最后是结果。提着自己亲手做的比别人都照得远的灯,那种不加掩饰的成就感,那种自得和骄傲确实感染人。抽陀螺的乐趣在于抽打中的征服性和进攻性。“你必须一下一下地去抽打,稍一怠慢,它就会停转歪倒”“常常是扬鞭猛抽一下,让自己的陀螺以极快转速去撞击别人的陀螺”,孩子的好胜性格,那种快感和满足在陀螺滴溜滴溜转中尽情地表现了出来。再看兔儿爷。兔儿爷给孩子们的是亲切、温顺、可爱,尤其是兔儿爷身上的童话色彩。“温顺的性格”触发了孩子们的温情,而其童话色彩则引发了孩子们的浪漫遐想,能够“刮打刮打嘴的”兔儿爷则以它的生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喜爱。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这类玩具所以能够留下深刻的记忆,与它所引发的童真、童趣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2.思考、感悟

    玩具总是伴随着游戏留在记忆里,这其中不仅仅是情感的体验,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感悟。你看,“最值得骄傲的事,我们的灯是自己做的”,自己动手创造的东西最有价值,不是在制作和结果中感悟到了么?“一说抽汉奸,我们的鞭子抽得更响,更有力,把那些投敌卖国者视作陀螺,一鞭一鞭抽得它在冰上团团转,很是解气。”强烈的民族感情不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油然而生么?兔儿爷的温情让孩子们知道了温情最美,兔儿爷的童话色彩不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么?由此可见,有感悟才会有深深的记忆。

3.丰厚的文化背景

    对作者凝聚在玩具上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体会之后,不妨将视线透过玩具投向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你会有一种新的感悟。中国民族大年三十传统灯会,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从小小的玩具上折射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华。文章的语言朴实、生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具有孩子特点的语言感情色彩浓郁,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学生,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各种新的观念,新的事物让他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多读一点像《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样的文章,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感受一下别人童年的经历,想一想自己的经历,就能够多一点热情,多一点冷静。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的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将阅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使阅读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需要。

4.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文章语言的深意,进而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良好阅读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安排]

讲,讲讲自己喜爱的玩具并作出喜爱的原因。

说,说说三篇文章所记叙的内容及作者喜欢玩具的原因?

想,想想作者为什么到了成年还不能忘记儿时的这一段经历?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评,评评不同时代的玩具,评评不同时代的孩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如果你这时走入大商场,你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你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玩具的特点么?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①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②超出了玩具的范围,扩大成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唱碟等。③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但不能传达出自己的情感。④能够对玩具进行描述,体现出现在玩具的特点并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对的办法:①要求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告诉学生表达应有理有据。②明确玩具的概念:专供儿童玩的东西。如唱碟、游戏软件就不是玩具。③提示学生:你是如何对待玩具的?玩具使你的心情如何?帮助学生传达出对玩具的感情。④提示学生:你的玩具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出玩具的可爱么?你对玩具的样式、功能、特点、种类有怎样的看法?以帮助学生清楚的表达。

3.朗读课文,落实基础。

    自由朗读(要求用符号在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旁边做记号,然后查字典正音。)

    抽查朗读(检查落实。如:觊觎、慷慨、泥塑、拂、削、遐想、甲胄、拽、怠慢、死乞白赖)

    示范朗读(学生范读文章或段落。提示学生从读音、停顿、语气、快慢等方面来感受。)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朗读了课文,你能告诉我作者都写了些什么?

    学情估计:《猪蹄儿灯》、《抽陀螺》有记叙的事情,又有标题提示,所以概括起来较容易。而《兔儿爷》没有相对集中的事件,所以把握内容难一些。

    应对的办法:提示学生扣住标题思考,文章的内容一定是写兔儿爷,再关注文中的关键语句,第二自然段中“最引起我们孩子家兴趣的,就数泥塑兔儿爷了”领起了下文几个段落。而第五自然段“对兔儿爷的喜爱,除了源于对生活中真实的小白兔的温情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童话色彩。”一句概括了这几段的内容。经整合由此推出《兔儿爷》一文的内容是写兔儿爷因其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文章内容:①自己制作猪蹄儿灯。②抽陀螺。③兔儿爷因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

④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提问: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你觉得作者倾注情感最多,最值得我们去揣摩、思考的内容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三个词体现出这一重点内容?

自己制作猪蹄儿灯(过程)

抽陀螺(感觉)

    兔儿爷因其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了我们浓厚了兴趣(原因)

    根据重点提示仔细研读相关内容以这样的句子“我喜欢……是因为……”回答出作者喜欢这三样玩具的原因。

    明确:①我们喜欢猪蹄儿灯,是因为猪蹄儿灯是自己制作的,照得比别的灯远,它让我们很骄傲。②喜欢抽陀螺,是因为抽陀螺的感觉很刺激,很解气。③喜欢兔儿爷,是因为兔儿爷很温情,而且有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外观造型。

第二课时

1.课堂活动:实话实说。话题:你喜欢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这一类过去的玩具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情估计:①认为这些玩具很土,不起眼。不喜欢。②没有现在玩具的益智功能,没意思。不喜欢。③抽陀螺还有点意思,人与陀螺较劲,比较喜欢。

2.课堂讨论

    问题:大家都觉得很土、不起眼的玩具,作者到了成年仍难以忘怀。想一想,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可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研读文本,在具体的事件和情境中探寻作者的思想轨迹,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式:就感兴趣的文章自由结合成小组,每一小组要有探究的结论,并能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在交流过程中你可以赞同,可以补充,也可以反对。

    可有以下结论:①制作猪蹄儿灯热情和执著让作者难忘,那是多么真挚的一种情感。②在制作中让作者体验到了只有自己的劳动和创造才能真正享受到快乐,感到骄傲。③猪蹄儿灯乃人们的创造,因地制宜的创造,多么让人佩服的聪明才智。④不仅是猪蹄儿灯,还有那年三十的灯会上的多姿多彩的灯,不也传达出我们民族璀璨的文化吗?你难道不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吗?⑤抽陀螺的刺激不体现出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吗?⑥抽陀螺,抽汉奸,多么鲜明的让人感动的民族感情。⑦在冰上抽打陀螺时的情景,多么美的一幅图画。⑧对兔儿爷的喜爱缘自于兔儿爷的温情,善良的心境让人留恋。⑨兔儿爷的创造体现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⑩大人们拜月,孩子们拜兔,多么吸引人的童真童趣。等等。

     师生共同小结:是什么让作者魂牵梦绕?是真挚鲜明的情感,是纯洁的内心,是水晶般的童真童趣,是成长的感悟,是中国灿烂的文化。

3.阅读后反思

    评一评不同时代的玩具,不同时代的孩子。

    学生课堂交流。(此交流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提示评议的角度:①不同时代的玩具有不同的特点,你如何评价?②玩具对孩子的教育和开发有没有作用?③过去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有什么不同?④如何评价过去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有没有让现代的孩子感到不如的?

    教师小结:阅读让我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交流又使我们思想得以升华。对那些土气,不起眼的玩具有了新的感悟,又促使自己对童年时光有关玩具的回忆、思考。玩具不仅是玩具,当它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就演变为一种经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所以作者说是一起长大的玩具。

4.作业

以“我和玩具”为题写一篇文章。

2、捅马蜂窝

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简析: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本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合作学习设计: 

    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人数较多、生源杂乱的大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围绕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 

活动步骤: 

1、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2、小组交流: 

1)、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 

2)、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 

3、小组集体汇报。 

本节课的几点体会: 

    课堂上是否应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一定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键是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有效性”如何。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采取合作学习,不是包罗课文全部内容,不是一哄而上,更不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而是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种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调动起来。因此,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内容。最后,把各小组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疑难问题加以综合归纳,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施教。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各组的进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便于控制时间,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争论不休的讨论中做好指导,同时可以了解到学生问题的集中点。在交流各组学习情况时,教师对于大家争论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 


展开余文
教学后记:

3、海鸥乔那坦

一、教学构想

《海鸥乔那坦》是一篇童话故事,它通过海鸥乔那坦为实现梦想而孤军奋战的故事,反映了改变世界的艰苦性,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能提升生命的价值。

   本文篇幅较长,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组织学生学习不求面面俱到,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重点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理解乔那坦这一形象。

   为了理解童话的主旨,我们可从乔那坦和其他成年海鸥的矛盾冲突入手,引导学生对童话的主旨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明白作者之写作意图,读懂文本本身。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展开联想,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懂得生活与生存的本质区别,追求理想,珍爱生活。

2.学习通过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方法。

3.了解衬托手法对塑造主人公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

文章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

1.自由朗读,概括每部分大意,了解童话内容。

2.分析乔那坦的形象。

3.理解童话主题。

4.辩论活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第一教学板块:问一问。

有人对那些没有理想、不讲究人生价值的人往往这样说:“那不是生活,那是活着。”“活

着”是什么?“生活”又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根本区别?现在,我们来读读这个发生在海鸥群落里发人深省的故事,一定会悟出点什么。

  (采用质疑法导入新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为阅读指明方向。)

  二、第二教学板块: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部分大意。要求用“什么样的乔那坦”为句式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1.孤独的乔那坦;2.幸福的乔那坦;3.震惊的乔那坦;4.新一代的乔那坦。

(整体感知,是精读深思的基础。童话篇幅较长,设计概括四个部分大意,便于学生对故事

情节的整体把握。)

  三、第三教学板块:品一品

1.找出描写乔那坦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

  ①“为了食物而失去乐趣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乔那坦悲哀地想着,“看来我只有和海伦远走高飞了。”

②乔那坦又一次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落。

“为什么我总是显得如此的不合群?”

“为什么大家都会满足于现在这种以生存为唯一目的的生活呢?”

“为什么没有人和我一样,渴望飞上更高更远的蓝天呢?”

③乔那坦兴奋得无以复加,他终于发现了实现自己真正价值的所在:他不要做一个孤独的出世者、可耻的逃兵,而是要以自己的力量,从孩子们开始,彻底地改变这愚昧的海鸥世界!

④乔那坦一阵激动:岩石前面,那可是一块最神圣的地方!••••••对,我就这么说!

2.品赏每一处心理描写,表现了乔那坦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 写出了乔那坦的难过,悲哀;   ② 写出了乔那坦的失落、迷惘;

③ 写出了乔那坦的兴奋;         ④ 写出了它内心的激动、善良。

3.品读

    作者笔下的乔那坦是一个诚实善良、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并能执著追求远大抱负的形象。对乔那坦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细腻、真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乔那坦的追求、迷惘和孤寂。朗读时要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

   (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十分丰富,这篇童话心理描写细腻真切,是一大特色。这一板块,要求学生从众多语言信息中筛选出描写乔那坦心理活动的语句,目的明确,又能形成对乔那坦思想性格的完整认识。)

四、第四教学板块:讲一讲。

  依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讲述乔那坦的故事。

1.孤独的乔那坦              2.快乐的乔那坦

3.勇敢的乔那坦              4.爱思考的乔那坦

5.执著的乔那坦              6.永远的乔那坦

   (这一板块,采取从不同角度讲述乔那坦的故事,与简要复述童话故事有所不同,这种方法更能检验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体现了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课时

第一教学板块——想一想

在第一节课学习的基本上,来理解童话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

1.这篇童话,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双方是谁?

乔那坦和成年海鸥。

2.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理想不同或生活目标不同。

3.乔那坦和成年海鸥各自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又怎样评价对方的生活理想?

出示表格

       生活理想       评价对方

乔那坦           

成年海鸥              

学生在书上寻找答案,勾勾画画,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4.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理想,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读者,一个人要想实现超出常人的更高理想,变“生存”为“生活”,刚开始总是不被人们理解的,需要经过长期地、孤独地奋斗,不论环境多么险恶,阻力多么巨大,我们也不能悲观失望,更不能放弃努力,因为时代总是向前的,新一代总会跟上来的。

5.写海伦、乔那坦父母以及其他海鸥有什么作用?

衬托了乔那坦对梦想执著而孤独的追求,突出了主要形象。

   (这一板块,紧紧抓住乔那坦和成年海鸥矛盾冲突的焦点——对生活理想的不同追求,作为挖掘童话主题的一条线索,环环相扣,不蔓不枝。)

第二教学板块:演一演

乔那坦不服长老会的决议,假设他提出上诉,请你担任他的辩护律师为他辩护。

1.  准备活动

①推选法庭法官,原告乔那坦及辩护律师,被告长老院及辩护律师。

②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联想和想像拟定辩护词。

2.模拟辩论

借鉴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法庭开庭程序,展开辩论。

3.评议结果

其他同学评议辩论的结果。

   (这一板块,以辩论活动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训练,开式新颖,内容丰富。)

教学后记

一篇近六面纸的童话故事,如面面俱到地讲解、分析,所需时间之长,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

。“长文”如何“短教”?如何教出效果?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作了如下尝试:

1.新课标指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入手,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心灵。通过找一找、品一品、读一读等方式,学生深入乔那坦内心深处,了解了这一主人公形象。

2.新课标又指出:“提倡全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本文学习我们又抓住矛盾冲突的焦点——各自的生活理想不同,来挖掘文章的主旨,目的性强,条理清晰。

3.本文的教学,我贯彻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思想。由于老师分析少,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读书、勾画、辩论等,活动时间充足,效果较好。

教学后记:

4、只要翻过那座山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通过联想和想像解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究并理解文中“大海”与“山”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朗读技巧,能正确处理重音和停顿,并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抓住“只要翻过……看见大海”一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2、想像文章描写了怎样的一组画面?跟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想像这组画面时要注意少年当时所面临的情境:一是他走在青草湿气笼罩的崎岖山道上;二是他已经非常疲惫了,呼呼地喘着粗气,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可他面临的依然是不见终点的长长的山道;三是海鸥的出现,给了少年以信心、勇气和希然,使得他继续沿着山道缓缓爬去……

3、与同桌讨论一下这组画面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的作用如何?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从立意上看,它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与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结构上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刻画人物上看,它表现了少年坚定执著的性格。从语言表达上看,它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学生完整地答出每一点,只要能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以上几点即可。

学情预测:这句话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恐怕难以想到,需要教师相机提示点拨。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海”、“山峦”、“海鸥”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②我们每人的心中也有这样的大海吗?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大海?

2、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大海” 、“山峦”、“海鸥”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应明确:涛声回荡的大海已不是自兢界中的海洋,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连绵起伏的山峦也不是自然界的山脉,而是通往理想的一道道壕沟,一个个关卡;而“海鸥”也不是自然界的小鸟,而是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展开余文
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思考文章的象征意义,使学生的思维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用从文本中获得的启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围绕“考上好学校”、“成为名人”、“将来有一份好职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来谈,教师不宜随便否定学生的答案,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彷徨与动摇,坚持不懈地攀登通往理想世界的高峰。

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训练朗读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朗读方案。

3、学生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三,自己设计朗读方案。

小组内可分工合作,一人设计几段,完成对全篇课文的朗读设计。

4、根据各自设计的朗读方案,小组内朗读。

读的同时,互评互改,推选读得最好的同学准备参加全班的朗读评比。

四.朗读课文,选评最佳。

1、由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朗读。

2、师生共同评议,评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3、全班朗读,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进行拓展与比较阅读。

教学后记:

5.望天树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运用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

3、联系自然与生活,初步获得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望天树精神的感悟。

难点:品味课文洗练的语言。

[学习内容]

导入

   现在的中学生,一定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一定会有苦闷和彷徨,那该是如何面对的呢?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是乐观向上还是萎靡不振?在形成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我们有必要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树立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予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相信读完了本课以后,我们一定会从望天树身上感受到它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对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有着自己的思考并从中受到教益。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散文。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诉说了望天树的成长历程,热情讴歌了它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这是一首成长的颂歌,更是一曲生命的礼赞。

   树经历了坎坷而又曲折的成长历程。在“多少次践踏之后”却能奇迹般“冒出生命的嫩芽”,初涉人生的望天树还只有松毛尖大小的时候就遭到了其他植物的嘲笑和蔑视。高傲的野葵花用沉默来轻视它。面对这一切,望天树“毫不在意”,而是端详着比花还好看的阳光,牢记大地母亲的嘱咐,是“按阳光的挺直”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可是“一头不负任何责任的马鹿”的后脚,竟把它“踢下了断崖”。这里没有阳光,是连“蜘蛛也不愿结网”,“苔鲜和青草”早就“出逃”,“山岩也会痛苦得流泪”的暗角。这里“整日笼罩”着毒雾般的阴霾。面对多舛的命运,望天树没有屈服,它“哆哆嗦嗦”将根须紧紧地抓住“几星泥土”,凭着对蓝天和太阳的向往,战胜了“贬损肌骨的冷雾”与“磐石一般沉重的山崖的阴影”,抽出了新枝,绽开了绿芽,挺直了身子,冲出了山涧,长成了地球上最高的树。

问题探究

⑴你心目中的望天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⑵望天树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⑶有表情地再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⑷思考:本文语言优美洗练,找出文章中你喜欢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解。把文中的“你”换成“他”读一读,看哪种表达好,说说理由。你从望天树的历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研读赏析

1、在你的年轮里,第一次嵌进了光的信息。

   这句话是对望天树终于走出了黑暗,接受了阳光的抚慰和庆贺。望天树的幼苗凭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向上,与环境搏斗着,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2、你深深懂得,心里的委屈郁积得多了,它会绾成疙瘩,扭弯树身呀!

  这句话仿佛是对人类的启迪。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不要沮丧、哭泣。笑对人生,才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望天树启迪着人类更加坚强。

学法指导

1、本文热情洋溢,读起来婉转柔美又铿锵有力,学习时应该放声朗读,这样有助于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激情。

2、品味语言重在体会它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作者往往会在用词、句式的选择、修辞、标点符号、人称的选择等的运用上来表达某种含义或感情。要从这些方面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出语言的美妙。

体验反思 

   文章以一棵幼芽的生长经历为线索,诉说着望天树坎坷的遭遇和成长的欢乐。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织成了童话般的意境。望天树不仅仅是一棵树,它是用忠诚与坚定,用顽强与乐观铸就成的一种精神,一种昂扬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这篇美文的深刻内涵。

   从文章的表现来看,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文章具有童话的意境。“高傲的野葵花用沉默来轻视你。花的家族有一条不成文的法规:它们决不向比自己低矮的植物致敬”,“白天,云彩搭在你的肩头,夜晚,你直接从星空接受露珠。山上的野花再也说不出你的故事了”等等,都会使你产生从童心童趣中领会生活哲理的情趣。语言洗练而又明快且富有哲理,像是一篇散文,更像一首诗。通篇运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呼告望天树,更使文章饱蘸了浓郁的情感,增强了抒情的色彩,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拓展延伸

1. 读了本文后,望天树对你有哪些启示?除了望天树外,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曾给过你启示呢?

2. 你身边有没有像望天树一样坚定信念,顽强与命运抗争的人?把他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3. 假如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面对?

4. 观察自然中的动、植物,选取某一种,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一篇短文,要求寄寓某种精神,题目自拟。

教学后记:

6.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冰心、泰戈尔的作品及创作风格,培养文学情趣及文学素养。

2.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学习朗读的技巧,有表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诗歌。

3. 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和情感魅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人思念母亲的真挚情感并且学习借鉴诗人表达情感的技巧。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如果要问世界上哪种感情最真最纯,不带一丝私心杂念,全心付出而又不求任何回报,那答案一定是伟大的母爱;如果要问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最深切的感情是什么,那一定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冰心的《纸船》和泰戈尔的《母亲》就是抒写这种至真至深感情的颂歌。

纸船——寄母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  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1)

  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

  九、板书设计

纸船——寄母亲

  冰  心

  

  十、随堂练习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答案

  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课时

母亲

第二首诗《母亲》

1. 自由诵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标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朗读设计参考:

练习朗读,感知泰戈尔《母亲》的内容和感情。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在/我游戏/中间

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当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2. 进一步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合作探讨:

⑴这首诗的立意和结构有什么特色?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尽快找出并把握住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感受诗歌写作的构思立意艺术。)

[说明:a. 这首诗将眷恋母亲的感情融于重重的意象之中,委婉地道出离别后深切的思念。口口声声说“不记得我的母亲”,而耳畔总是回响着母亲催眠的歌调,眼前总是浮现母亲深情的眼光,早晨起来就感受到母亲的气息……对母亲的难忘和思念就在一点一滴中展现出来。b.“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以相同的格式,反复吟咏,歌唱同一主题,既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又加强了抒情的力量。]

3. 背诵这首诗。

(积累语言,语感和写作素材。)

研读与赏析

⑴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a. 作者在《纸船》这首诗中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在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并概括这首诗歌的内容。)

  [提示:围绕游子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回答即可,要求不必过高,不必扯远(漂泊无依的孤独)或拔高主题(如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

b. 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要点:不灰心地把每一张纸叠成纸船抛入海中,希望纸船带着自己的思念,“载着她的爱和悲哀”,“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进入母亲的梦境。]

c. 哪些词语或句子最精妙,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在原文中勾画出来,并且写上简短的批注。

(写圈点批注是本单元训练的一个重点,应当循序渐进)

[提示:如“从不肯”、“总是”、“每天”等词语中包含着执著的思念;“梦中看见”、“含着泪叠的”等包含着赤诚和深情。]

d. 这首诗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说明: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⑵想象交流: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尝试用一句话与作者交流。

[说明:同样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想象,内容合情合理即可。]

学法指导

一. 以读导学,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停顿、节拍、韵律和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等。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在朗读中探究诗歌意象的内涵,在朗读中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朗读的方法可以灵活安排:自由朗读,朗读竞赛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设计配乐朗读,在画面背景下朗读。

二. 学习与自主解读相结合。这两首诗歌从内容、主题、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相似性,学习新诗只要贯穿朗读和品味赏析这根主线,想象诗人所处的情境,应该可以唤起我们相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上的沟通。

三. 注重个性体验。诗歌本身的凝练性和跳跃性给我们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因此,读诗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应当在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品味诗歌的意象并大胆想象,合理推测,按照课本上的要求批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四. 延伸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冰心和泰戈尔的作品都很适合我们阅读,两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创作风格、内容和语言特点有没有相似之处?冰心的《纸船》与泰戈尔的《母亲》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冰心和泰戈尔的作品为何能得到普遍的关注和欣赏?

体验反思

对比阅读:

1. 默读泰戈尔《纸船》,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训练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说明:泰戈尔《纸船》充满童真童趣和新奇的遐想,表现了儿童天真的渴望和憧憬。]

2.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提示:可以从语言、结构、内容、创作风格等角度比较。]

3. 你认为冰心的《纸船》与泰戈尔的《纸船》有联系吗?

[说明:①允许有争议,正确对待创作中的借鉴和启发;②结合中国民俗中放河灯的习俗及国外漂流瓶的故事讲解托物抒情。]

4. 背诵《纸船》。

拓展延伸

⑴冰心和泰戈尔诗歌各自的特色。

(比较并概括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说明:结合这两首诗和收集的资料,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两人都充满天真和童心,语言都具有含蓄、深情、温馨的特点。冰心女性的诗歌柔婉、细腻,具有浪漫、新奇的想象;泰戈尔优裕的家庭和平静、温和的性情使他的诗歌具有宁静、恬然、优美的情调,生动而又新奇有味。]

⑵通过这两首现代诗歌的学习,你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有哪些认识?

⑶记忆中,母亲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试着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后记:

7、短文两篇

(一) 《蝈蝈》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 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阅读方法。

3. 联系自然与生活,初步获得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蝈蝈的有关资料。

2. 整体感知

《蝈蝈》是一篇构思精巧哲理性很强的散文。以一只蝈蝈的命运为线索,作者具体描写了一家三代人对待蝈蝈的不同态度。意在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依据线索,可以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了爷孙两代人关心“蝈蝈买回来后为什么不叫”的事。首先,作者对蝈蝈的外形和关在笼中的神态进行了刻画。它有一件“翠绿色”的外衣,和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它在笼子里“不安地爬着”,触须“不时地”从笼中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这些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蝈蝈孤独不安和楚楚可怜的情态。为下文写三代人对蝈蝈的不同态度作了很好的铺垫。虽然只寥寥几笔,但作者的怜悯之情溢于纸上,和作者感情一致的,还有两个单纯可爱的孩子,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小男孩说,“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两颗稚嫩敏感的小小心灵,传达出来的是对蝈蝈弱小生灵的同情和怜悯。还写了白发老人对蝈蝈不叫表示奇怪和深信在某一天“它一定会叫的”!

第二部分(9-20自然段)写了一家三代人对“蝈蝈不停地叫”的不同态度。蝈蝈在无声无息中过一天。第二天,它吃了老人给的尖头红辣椒,白天没有叫,可到了晚上竟然“又清脆又响亮”地叫个不停。老人当时很有点得意:“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对自己先前的猜想感到很满意。而两个孩子更是“喜不自禁”,“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尽管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但是一家人把这叫声当成了家庭中的一部分,很快就“习以为常”了。可是在一个闷热的夜晚,孩子的父亲对蝈蝈的叫声发出了怨言。可能是他工作太忙,平时顾不上关心蝈蝈的情况;也许,他甚至不知道家里已来了一位客人——蝈蝈。直到蝈蝈的叫声吵得他不能安睡时,他才发出狠狠的埋怨声。也许他根本就无心去关注蝈蝈的叫与不叫,抑或喜怒哀乐。而两个孩子却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蝈蝈的痛苦和快乐。在猜测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时,一个说:“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另一个说:“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尽管我们不能一下子揣测出这两句话中哪一句是男孩说的,哪一句是女孩说的,但是两个天真烂漫的少年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确是昭然可见的。他们能够以己之感受去体悟蝈蝈之感受,实在是难能可贵。而老爷爷,听了儿子的牢骚和俩孙子的对话后重重地“叹息了一声”,为什么会叹息呢?可能有两个原因:①孙子和孙女的话打动了老人;②儿子的牢骚和埋怨使老人感到无奈。

第三部分(21-22自然段)写了蝈蝈最终的命运。一天早晨,两个孩子发现蝈蝈不见了,却看到“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可老人说,是蝈蝈自己咬破笼子逃走的。这种结尾很耐人寻味,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此,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由文中可推断出蝈蝈有可能是爷爷放的,也有可能是爸爸放的。那爷爷为什么要撒谎呢?可能是:因为爷爷知道孩子非常喜欢蝈蝈。为了不让孩子们因为失去蝈蝈而伤心,就谎称蝈蝈是自己跑的。

本文语言简洁朴实。人物的语言,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

3. 问题思考:

①理清文脉或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三代人对蝈蝈有着不同的态度。

②抓住关键句,仔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本文你最感兴趣或最疑惑的是什么?

(这一板块旨在感知、设问的基础上建立支架,为后面的层层深入奠定方向,为进行研读、探究作准备。)

本文你最感兴趣或最疑惑的是什么?

(如:①小蝈蝈在笼子里探头探脑的模样惹人爱。②蝈蝈被买的时候叫得欢,但是当爷爷把它带回家后它却不叫了。③蝈蝈一直不叫,但是当它吃完了尖头辣椒后却叫个不停。④蝈蝈真的是咬破笼子逃走的吗?⑤……)

1. a. 蝈蝈“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为什么买回来后就不叫了?

  b. 蝈蝈被爷爷买回来后,开始为什么不叫,后来却又叫个不停?

  c. 文中第一段说蝈蝈“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那么它到底在祈求什么、呼唤什么?

明确:a. 可能是蝈蝈不太适应新的环境;可能是看到了生人后感到恐惧;也有可能是把它关在笼子里,它感到没有自由了而生气;还有可能是它与同伴分开了,失去了嬉闹时的快乐。

b.在a题的基础上作答,它很热或是关在笼子里很难受,所以叫个不停。此题目具有开放性,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c.它在祈求、呼唤着自由和快乐。

2. a. 文中第20自然段中,白发老人为什么要叹息呢?

  b. 孙子和孙女对蝈蝈不叫与叫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有所不同。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c. 一家三代人对蝈蝈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d. 通过对几组对话描写的分析,我们能够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你举一两个例子,好吗?

明确:a. 有两个原因:①孙子和孙女的话打动了老人,②儿子的牢骚和埋怨使老人感到无奈。

b.他们有一颗爱护小动物,同情和理解弱者的善良的心。

c.两个孩子:好奇、喜爱、同情、理解;孩子的父亲:埋怨、不耐烦;老人:喜欢、爱惜、同情。因为小孩更有爱心,而大人更多的是为自己着想。

d.依据本文,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就可以了。

3. a. 为什么爷爷说它是“咬破笼子逃走的”?

  b. 蝈蝈究竟是怎么走的?你是如何看的呢?

  c. 爷爷为什么要撒谎,难道他是一个不诚实虚伪的人?如果你是爷爷,你会怎么做呢?

明确:a.“……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孩子们非常喜欢蝈蝈。爷爷为了不让孩子们因为失去蝈蝈而伤心,就谎称蝈蝈是自己跑的。

b.“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蝈蝈有可能是爷爷放的,也有可能是爸爸放的。

c.因为爷爷爱孙子,也理解孙子。他的谎言是一种善意的欺骗,一来怕孙子为失去快乐的“伙伴”而伤心,二来如果蝈蝈是自己跑的,它就获得自由了,相信孙子会为此感到欣慰的。如果我是爷爷,我可能会像文中的爷爷那样做。

4. a. 文中“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和“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这两句分别是哪个孩子说的,请你猜猜看。并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b.本文揭示了哪些生活道理?

  c. 本文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

a. 猜测的答案可以不一样。

b. 要对弱者有同情心和爱心;要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要理解尊重生命; 要有平等意识等等。

c. 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5. a. 文中最后一段,老人为什么要“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呢?

  b. 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卖蝈蝈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办呢?

  c. 我们该如何面对大自然?

明确:a. 有可能是对蝈蝈以后命运的若有所思;有可能是听到孙子孙女的议论,儿子的怨言后的感触;也有可能是极力掩饰对孩子们的善意欺骗……

b. 劝说或制止。

c. 关爱生命,关注自然,尊重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4. 探究思想内容

下面请各小组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归纳,

   本文主题具有多义性:a. 呼唤自由、呼唤爱心。b.歌颂了平等的意识。c.表现了渴望被理想、被尊重的愿望。d.表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第二课时

(二)《空山鸟语》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

3. 理解文中运用的意象,学习作者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诗化的语言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个用唐吉诃德似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般的信仰面对人生的诗人,他会用怎样的一双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去谛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整体感知

《空山鸟语》是一篇含蓄富有哲理的散文。在诗化的语言外表下,表现了作者对古朴、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学法指导

1. 学习《蝈蝈》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学习《空山鸟语》时,要用朗读带动对作品的理解。注意积累文中精彩的描写性语句,丰富自己的语言。

3. 阅读时要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些点评,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验反思

1. 关于“人与动物”抑或“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家一定有所关注吧。请结合现实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提示:当藏羚羊被无情地捕杀时,一些环保志士发出了紧急救助的呐喊;当“非典”肆虐华夏大地时,人们对食用野生动物重新有了审视与思考;当……近些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也遭到了大自然残酷无情的报复。该是吸取教训的时候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维护我们共同的赖以生存的家园。

    本文以一只蝈蝈的命运为线索,以人们对待蝈蝈的不同态度为内容,启发读者思考,人们该怎样做,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学完本课后,能够以一种良好的态度面对大自然、面对我们的社会!

2. 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3. 作者“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鸟语”好听吗?

4. “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吗”这句话如何理解?

   从作者生平和其它作品中寻找作者的思想根源。

拓展延伸 

1. 品读《蝈蝈》全文,试将其与法国昆虫家法布尔写的《绿色蝈蝈》比较阅读,谈谈他们所蕴含的情感或道理有什么不同。

2. 学完《蝈蝈》、《空山鸟语》后,你一定有所感悟吧,请把它写出来。

第三课时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

《诗两首》

一. 双基测评

  1. 《纸船--寄母亲》的作者冰心,原名______,现代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作家,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等。

  2. 用“/”划分诗句的节奏,用“•”标示出朗读重音。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3. 在《纸船--寄母亲》中,诗人赋予“纸船”什么含义?

    答:

   4. 诗句“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信息。”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 《母亲》中“我”真的不记得“母亲”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阅读现代诗《纸船--寄母亲》,完成6-9题。

  6.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7. “有的被大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对这句诗如何理解?

 

  8. 诗人希望纸船入母亲的梦中,这个愿望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9. 怎样理解“爱”和“悲哀”?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3题。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10. 这首诗所吟诵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1. 说说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修饰语有什么含义?

    嫩绿:

    淡白:

    深红:

  12.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13. 这首诗的三节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三. 创新运用

  14. 请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把《纸船》一诗改写为一篇短小的散文。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短文两篇》

一. 双基测评

  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并指出这些词在作用上的共同之处。

    当然,山上有的是______的花、______的树,有的是______的岩石、______的风、_____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着迷。

    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好?为什么?

    (1)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2)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绵,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3. 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的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什么。

    (2)这是梦境,啊!这是在海角孤岛上的奇幻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4. 《空山鸟语》最后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蝈蝈》“整个白天……自言自语地说。”一部分,完成5-7题。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6. “它咬破笼子,逃走了。”真的是如此吗?说说你的理解。

  7. 《蝈蝈》一文表达了怎样的寓意?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

    (1)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2)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包,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3)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守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4)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5)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6)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7)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8. 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四段a、b、c哪个位置?

  9. 第三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10.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11. 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自评反思(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试题答案】

《诗两首》

一. 

1. 谢婉莹;儿童文学;《繁星》、《春水》等

2.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3. 含义是柔弱的小纸船表示诗人思念母亲、祖国的赤子之心。

4. 比喻;对母亲十分怀念

5. 不是,因为这实际上是欲扬先抑,更加突出难忘那纯洁的母爱。温馨的歌颂母亲的气息,深情的目光已让读者体会到伟大的母爱。

6. 想要叠成许多小船,让它带去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7. 这能说明小纸船在送去作者对母亲的爱的途中,遇到很多困难,为“总希望有一只”做下了铺垫。

8. 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

9. 这表明女儿渴望之切,希望纸船不管路途有多远,都要把女儿的爱带到母亲身边。因为只有爱,才倍加思念,因为有孤独和思念,才有无边的悲哀,所以将“悲哀”载去。

10. 对象是青年,深刻的含义是要青年发展、贡献、牺牲你自己。

11. 嫩绿:说明阅历浅。

  淡白:说明正在成长。

  深红:说明成熟了。

12. 有拟人、排比。感情在不断升华

13. 不能,因为这三段是按事物发展顺序排列的。

14. 略

《短文两篇》

1. 娇艳;婆娑;奇崛;爽飒;飘逸;这些形容词,它们分别从状态、形状等方面反映了事物的特征。

2. 第(1)句最好,因为“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重叠词更具表现力。

3. (1)表现蝈蝈渴望自由。(2)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4. 表达了作者决心放弃名利追求向往自由的生活的感情。

5. 蝈蝈白天不叫晚上叫,老人、孩子十分高兴,后来蝈蝈不明原因地逃走了。

6. 不是,是老人或爸爸用剪刀剪破笼子,放走蝈蝈的,因为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象是用剪刀剪的。

7. 表达了应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寓意。

二. 

8. c

9. 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等自信的形象。

10. 本文的线索是百合花开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11. 借花喻人,表现作者对像百合花的那样人的赞美和钦佩。

【励志故事】

一只破水桶的启示

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两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缝,因此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就这样,两年以来,日复一日,农夫天天只能从河里担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无缺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无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缝的桶自然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胜任工作而羞愧。经过两年的失败之后,一天在河边,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了口:“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这边有裂缝,一路上漏水,只能担半桶水到家。”

      农夫回答它说:“你注意到了吗?在你那一侧的路沿上开满了花,而另外的一侧却没有花?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有裂缝,于是在你的那一侧的路沿撒了花籽。我们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给它们浇水。两年了,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为你的所谓的缺陷,我怎么会有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

      我们每个人都好比那只有裂缝的桶,各自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倘若我们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懂得发现对方的长处,并且能够扬长避短,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和丰富多彩。

8.故乡的桂花雨

学习目标: 

1.探索文章优美之处,学会圈点批注。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培养一颗颗兼善天下的好心。 

学习重点: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阅读,精读“摇花乐”的有关内容,交流评点。 

学习步骤: 

一、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中,雨可以说是最能触人心弦的景物之一了,你们见过哪些雨呢?(学生答:暴雨、小雨、蒙蒙细雨……)今天我们将见识到一种特殊的雨——桂花雨(出示课题) 

二、指导朗读: 

    体会文章渗出的温馨的人情。(有重点地指导两个地方的朗读:一是“摇花乐”,要读出“我”问母亲时语气的急切,母亲却说“还早”,这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台风要来了”,语气也是急促的。从“这下可乐了”到“好香的雨啊。”充满欢乐,语气要略显夸张。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话,语速要舒缓,以传达出绵绵不尽的怀念和遐思)。 

三、出示有关桂花的图片(桂花树林,桂花朵。让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学生在音乐与图片的渲染中,将会喜欢上桂花。在此情境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对桂花的回忆,把桂花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学生描绘的方式可能会有如下几种:画画、朗读有关句子、回忆有关桂花的诗句。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描述空间,并一一加以肯定。) 

    大家所描绘的桂花真美呀,可以想见大家对桂花的喜爱,文中的作者对桂花也是情有独钟,我们看看她笔下的桂花是怎样的?大家试着把描写桂花的语句找出来看看?(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四、文章结构 

  桂花不仅美丽清香,还可以吃呢。文章的第一段(1、2节)为我们介绍的清楚。 

第二段(3节)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故乡的桂花雨,具体描绘了“摇花乐”,大家喜欢“我”的父母亲吗?为什么?(学生大多会回答,“喜欢”,摆出的原因不一而足,老师总结:因为母亲敦厚、温柔,父亲儒雅和乐) 

最后一段(4、5节)作者还回忆了在杭州念中学时和桂花有关的一段往事。 

全文脉络很分明,衔接上不着痕迹,其中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桂花,真叫人魂牵梦萦”,什么作用呢?(点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主旨探究 

故乡的桂花雨,笼罩着一层黯黯的感伤和偶尔跳跃着的淡淡的喜乐,从中我们捕捉到了作者其实想要向我们倾诉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作答:①对故乡的怀念;②对亲人的思念;③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六、美点的圈点、批注 

1.教师示范: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回应文章题目,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全桂——“月是故乡明”啊,表现出了作者的恋乡情节。 

2.学生发言。 

七、词语积累:魂牵梦萦、袅袅、才高八斗、沉浸、淡雅。 

八、迁移创新 

“乡愁”是什么?(出示关于“乡愁”的诗:余光中的《乡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诵,然后讨论关于乡愁蕴含的情感,分组交流。) 

后记:琦君的散文总是蕴藏着生命的喜乐和慈悲,总在讴歌着人性的良善,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体会这一点,并在此情境中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朗读的、品析的。他们在学习之后或多或少有了关于生命的、生活的启迪,语文方法、技能上的收获和词句方面的积累,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语文课所应该做到的吧。 

9、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教学后记: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10、最后一片藤叶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最后一片藤叶》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重在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这里不仅有拳拳的亲情,浓浓的友情,还有殷殷的乡情。而本文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我认为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2、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进行美的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点,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对人性的体会上,其次是情节结构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体会。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勾划时间线索,理清全文情节结构。 

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③、通过勾划、朗读,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难点放在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上。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 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 激情导入:  

   投影一:以韦唯的〈〈爱的奉献〉〉导入 

(二)整体感知  

情节结构分析: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把握情节顺序。(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投影二:情节结构  

时 间 线 索       病情 发 展  

十一月             琼西病倒   

一天早晨             病重  

第二天早晨           病危  

天刚蒙蒙亮           病好  

第二天下午         贝尔门去世  

(三)合作探究(在学生把握文章情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一起长大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猎狐(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咬文嚼字》中“龙团”小释(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