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299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

学习目标:

1、  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  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3、  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4、  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5、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第一课时

一 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 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 文言现象梳理 (学案)

1、一词多义: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                           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乃造焉。                                 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跪:两膝着地。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侵占。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展开全文阅读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顾:回头。谢:谢罪。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穷:尽。见:同“现”。

2、古字通假

  1.说—悦 2.陵—凌

  3.淬—焠 4.以—已

  5.反—返 6.决—诀

  7.振—震 8.奉—捧

  9.见—现 10.还—环

  11.陈—阵 12.卒—猝

3、古今异义

  1 .微 2.谒

  3.购 4.诚

  5.穷 6.遇

  7.祖 8.币

  9.遗(wèi) 10.假借

  11.发 12.兵

  13.提(dǐ) 

4、一词多义

1.兵 2.私 3.穷 4.为 5.发 6.就 7.引 8.见 9.意 10.使 11.还 12.陈 13.顾 14.提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作状语3.意动用法 4.使动用法

6、句式变换

1.定语后置 2.状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被动句 5.省略句 

第二课时

一、文章内容分析

 1 请生讲述文章大致内容

 2 文章段落层次分析(教师分层,生概括段意)

 3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荆轲形象问题。通过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歌的场面,行刺时的短兵相接的惊心动魄的情景,不仅富有戏剧效果,而且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作者是怀着敬慕的感情,塑造了荆轲豪爽不羁,见义勇为,不惜牺牲这一人物形象的。通过“行刺”这一特殊事件,也揭示了燕、秦誓不两立的尖锐矛盾。对于秦统一中国的是非功过问题,西汉时贾谊《过秦论》以及三国时诸葛亮《答法正书》有着详细的论述。我们对此不必再纠缠它。但还有人指责荆轲是亡命之徒,这是对荆轲的错误理解。至于“四人帮”之流说荆轲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那是站在法家立场上,别有用心的阴险邪说。今天我们已洞悉其奸。

  历来歌颂荆轲这一人物不乏其人。除司马迁外,例如东晋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就写有《咏荆轲》一诗,对荆轲敢于和秦王政拼搏,就作了大胆的肯定。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要回避历史的真实。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4 其他人物形象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併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傭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二 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格。

  如: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一句话,太子丹仁慈之心可见。

  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勇;樊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似乎“万事俱备”了,但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直到“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这就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荆轲的性格。

  荆轲易水一曲,名垂千古。人物的神态、表情,慷慨悲壮。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色变振恐”的神色,写出武阳的年幼胆怯;“群臣怪之”的神态,说明荆轲一行行迹可疑。荆轲一“顾”,一“笑”,一“谢”,竟然化险为夷。

  秦王“还柱而走”的狼狈,以剑击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荆轲被断左股,虽然,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身“被八创”,“知事不就”,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塑造出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强燕弱,矛盾尖锐,斗争复杂。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第三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 拓展延伸

  荆荆轲刺秦王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吗?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是什么?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展开余文
三 补充介绍:  

对荆轲刺秦王的不同评价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四 解决课后习题

 

第四课时

课外练习讲解

阅读文章,解决问题:

郅都者,扬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百金,由此重郅都。 

  济南张氏宗人三百余家,豪滑,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张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面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史记卷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面折大臣于朝            驳斥 

        至则族灭瞯氏首恶         灭族 

      B. 以郎事孝文帝            侍奉 

 陛下纵自轻               轻视 

      C. 亡一姬复一姬进          进献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薄     到 

      D. 都伏上前曰              趴着 

     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   感谢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A. 面折大臣于朝                       当面(名词做状语) 

      B. 上目都,都不行                     用眼睛示意(名词活用作动词) 

      C.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为……而死 

      D.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                 犯罪(名词活用作动词)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二千石莫能制                              莫用众人之计也 

      B. 至则族灭瞯氏首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4.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郅都)至则族灭瞯氏首恶 

   B. 魏其侯使人以(刀笔)间与临江王     

      C. 为(郅都)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D. 尝从(贾姬)入上林,贾姬如厕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 

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赠送 

B.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        军队 

    C. 已倍亲而仕              做官 

D. 丞相条侯至贵倨也        傲慢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 

  B. 而便道之官 

C. 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 

  D.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8. 下面五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体现郅都“苍鹰”的一组是(  ) 

      ①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 

      ②至则族灭瞯氏首恶 

      ③行法不避贵戚 

      ④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 

      ⑤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9.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一项是(   ) 

      A. 郅都曾经随从皇上到上林苑,贾姬如厕遇到了野猪,郅都及时制止了皇上救贾姬的行为,其行为的核心是为国家社稷着想,是为了大汉的千秋基业。 

      B. 济南郡的瞯氏家族,仗着宗族户多人众,称霸地方,屡与官府作难。郅都下车伊始,对其进行严厉打击,使这一带路不拾遗,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C 临江王被召到中尉府受审问,临江王想得到书写工具,给皇上写信,表示谢罪,郅都却告诉官吏不给他书写工具,临江王因此受辱自杀,窦太后由此发怒,郅都被免官归家。 


展开余文
      D. 匈奴人一向听说郅都有操节,听说郅都守卫边境,便领兵离开汉朝边境,直到郅都死去时,一直没敢靠近雁门。由此可见,郅都是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栋梁之才。 

10. 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薄,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 D   2. A   3. C   4. D   5. 略   6. B   7. C   8. C   9. C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刺客列传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古代诗歌鉴赏指导教案
下一篇:走进周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