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588  
标签:教学论文
让精细化走进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网友来稿)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程璐

      “诗词诵读”可以说是鄂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特色:在每册书中,它将14首古诗词依主题每两首一个单位,分配到六个主题单元中,形成一个教学版块,而且不设置练习题。这一处理,与人教版“五首一课、每册两课”且配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的形式相比,明显要求教师少讲解分析,多指导学生背诵积累(鄂教版每册中有古诗词14首,人教版每册中的古诗词只有10首)。因此,在考试中,对“诗词诵读”的检查成为“名句积累”题中的重头戏。

      临近期末月考了,九年级上册课文已全部上完,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背诵14首古诗词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了让学生及时背诵,我没有少给时间也没少做工作:多少个早自习大讲背诵很重要的道理,细讲每首诗的背诵方法,指导学生要理解记忆,组织学生成立背诵小组并制定背诵过关表……但每每看到学生那怏头搭脑的姿态,看到过关表上那稀稀拉拉的“√”和考试中惨淡的得分,不免让人摇头叹息。

      一定要想想办法,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再上演了!

      “对,就来一次背诵比赛,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功夫不负有心人,主意终于有了。一经宣布,迎得了学生的一片欢呼。

      为了搞好这次背诵活动,我精心地设计了操作过程,以便让活动有条不紊地在我的预设中进行。

      我先带领学生,在书的尾页上将14首诗按照朝代的顺序组建“诗词经纬”,以便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为了便于检查与背诵,我还给14首古诗词编了14个序号。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能出色完成。

      我告诉学生,一周内如果能全部背完,我将带领大家看一次电影(当时学了戏剧单元,正好要看《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全部罚抄。一听这个消息,群众激昂,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且互相催促,不到四天两个班的全员过关。

      见时机成熟,我便花了一个晚自习,组织学生开展激动人心的背诵比赛。

      我先宣布了比赛的规则:用饮料瓶为“花”,以老师用尺子敲击桌面声为“鼓”,让“花”尽可能地在不同组同学之间传递,不得抛“花”和不接“花”,鼓停后,由拿“花”的同学上台抽签演背,如果背得好,可迎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否则全部同学帮其背诵,该生罚抄该首诗5遍作为报答。

      我还煞有介事地组织了一个入场热身活动,组织全班学生将14首诗大声连背了一遍,没有一个学生不乐意,个个扯着嗓门喊。我还说,上场比赛可不比平时到组长处过关,要求我们对14首诗相当熟悉,为了避免因紧张则产生的冷场,我们要对一些名句加深印象,我于是带领大家重点圈画了每首诗词中的重点诗句并及时抢记,学生们也没有了往日的懒散,人人紧张地画着背着。

      在学生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才宣布比赛活动正式开始,花了不到25分钟的时间,击鼓传花式的背诵活动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活动中,我依学生的表现,不时穿插煽情的语言活跃气氛,引领全体学生强化背诵,完善比赛规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从自制检测卷与月考结果来看,这次活动是成功的。

      为什么以前组织背诵,老是吃力不讨好,而这次背诵却能取得成功呢?经过反思,我认为还是一个“精细化”的问题。

      以前的背诵活动,老师虽然花了不少心思,却只是老师一厢情愿式的。它只注重了考试的要求,只注重了老师的愿望,只注重了表格的呈现,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忽视的消化落实,留下了许多可乘之机和背诵缺憾。而这次活动则不同了,看似简单,实则进行了多方面的精细思考与带动:

      从知识积累的角度来看:教师帮助学生编织诗词精纬网,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以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可以与其它各册书大通关节,形成良好对接,这也符合成人的记忆习惯。

      从查漏补缺的角度来看:活动过程无异于现场验收,优胜者可以得到一次展示的机会,呵护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落后者得到一次公开的提醒,象征性的罚抄也可以促其再次巩固。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对14首诗无一缺漏地进行了多次回顾,有利于全体学生加深印象。尤其是重点提示,能促使学生记住关键语句,轻松迎考。

      从学生心理角度来看:处于青春年少的学生,活泼好动,追求刺激,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击鼓传花的形式是他们所乐于接受的。

      如果我们快马加鞭,再细致一点,或者组织学生上黑板默写,或者组织学生自制检测小试卷,或者组织学生分组再过关等,定会练就金刚之躯,百考不败。

      一次小小的背诵活动的精细化操作便能给人带来如此多的意外惊喜,如果我们肯动脑筋,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做到“精细化”,我想提高教学质量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看来“精细化”教学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地落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实处。

      作者邮箱: chenglulaotu@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让精细化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简化头绪、细化过程——《窃读记》教后记(网友来稿)
下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