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815
标签:
教学论文
汉字[六书]与识字教学
山东曲阜 胡国梁 毕秀芳
“六书”始于战国,西汉末,有了较详尽的论述,是前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象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由此可见,字形是汉字的灵魂,汉字形体结构的本身,包容着无比丰富的信息量。教师自觉地运用汉字构造的规律指导小学生识字,可以使学生在识字中逐渐掌握识字规律,形成识字能力;可以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一、画其状物,从形见义。
对于汉字,唐兰先生曾有这样的说明:“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 由此可见,汉字是由图画衍生出来的。许俱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诎。”作为象形字的教学,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象形字还保留实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用图画和分析字形的方法,讲解字义,巩固字形,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的教学目的。如教“木”字,可以运用观察实物──观察概括图——古体字——楷体字的教学步骤,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一棵树”,然后观察树的简图 ,接着展示古体字 “ ”,最后出示楷体字“木”。这种由实物到图象,古体字到近体字的演变过程,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字义,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文字的特征,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汉字是一个独特的表意本系,汉字是由图画向符号衍生的。
二、明确符号,察而见意。
对于指事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它重在用抽象符号进行提示,在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这一抽象符号。这时的教学仍可以引人文字进行参考,如“上 ”“下 ”是以弧线为基础,上边加一短线表义“上下”。“本末”是分别在木字的下部上部各加一横,表示根与消的所在,这一教学过程可让学生先明确符号的含义,再了解字义,摹绘出字形,读出字音。
会意字的教学是在明确了象形字、指事字的符号的基础上,察而见意进行识字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运用分析字形,图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进而加深对宇的音、形、义的理解。如“闪”字,教学时即可采用演示法,让一学生从教室门口一闪而过,使学生明确地理解“闪”字的含义,记准它的字形和字音。再如进行“聪”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解字形:“耳朵,眼睛,嘴巴,心”四个“宝”合在一起正好是个“聪”。这样的识字,是有意注意和无意识记相结合,自然使学生记得深刻。
三、由形得义,由声得音。
形声字是由形符、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形符,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基础上产生的,无论字的形符或声符都是由这三者得来的。因而,教学这类字时,我们就可以由基本字带字识字,由青而得义。如:马一妈,骂,蚂。由“马”为这声符得出字声,由“女”“虫”“口”得出字义,这种识字方法不仅可使学生读准音,而且可使小学生对字义也有明确的了解。通过对同音字比较形符,又可以明确率义,以“躁”、“燥”为例,一个是“急躁时跺脚(足)”,另一个是“干燥时火多”,这一比较就使学生由形而见义,由声而得音。
同一个形旁,加上不同的声旁可以造出意义有关而读音不同的字。如:木字部多与树木有关,“柏”、“桦”。以此为例,水部的字多与水有关,如“江”、“河”、“海”。山字部多与山有关,如“岭”、“崇”。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形符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从文字学的角度加以讲明,不仅能使他们明确其字义,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货”、“贷”中的“贝”是表示货币,因为先古人们使用贝壳作为货币,“篇”、“简”中的“竹’表示竹筒,因为先古人们使用竹筒作为书写工具。
汉字的“六书”从构造上对文字的形体进行探讨,是我们的先人留下的丰厚遗产。如果我们今天进行的识字教学能够探源而行,不仅会教给学生从形、音、义上去识字,更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标签:
教学论文
汉字[六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定位”与“到位”——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家论文学教育述评
下一篇:
中学语文思维训练教学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