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944
标签:
教学论文
谈语文教师素质:知识、识见、创新
谈语文教师素质:知识、识见、创新
——观程翔老师教学《有的人》录相有感
平度 高 伟
无疑,程翔老师是全国知名的优秀语文教师,本人绝不敢有贬低之意。只是从其教学录相中引出一点浅见,一示中学语文教学之难,一望就教于诸位同仁。
我认为:程老师教学《有的人》录相,除了众所肯定的长处,尚存三点不足:一是对学生宣讲秦始皇是当时老百姓恨之入骨、甘愿陪他“一块去死”的暴君,是“最典型”的反面人物,痛加批判。二是学生列举林彪、李鸿章等是反面形象时,程老师未加点拨、说明。三是未把课文作为例子,只是为讲课文而讲课文,且各段平均用力,没针对学生智力、思维水平予以调整和设计。这三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谓司空见惯,本不足为怪。但仔细想来,滴水阳光,聚沙成塔,实在不可忽视。首先,老师正面对学生宣讲的应是准确无误的知识,不可有丝毫差失,这是对一个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而程老师所讲百姓恨之入骨甘愿陪他”一块去死“的暴君,实是夏桀而非秦始皇。史载夏桀暴虐成性,还自比太阳,百姓咒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宁愿和你同归于尽!”把始皇大帝说成是“最典型”的反面人物,即使与课文内容稍有“吻合”,如此则几千年的帝王们都“吻合”,也终属知识欠缺。毛泽东早就为秦始皇“平反”了,与“汉武”、“唐宗”、“宋祖”平列看作有为之君、“风流人物”,只是“略输文彩”,确是灼见。设若没有始皇帝,中国历史怎堪逆料?扫平六国,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对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设立郡县制虽非“大公无私”,亦是导先河之创举;“爱民”谈不上但“勤政”是有案可稽的。对如此一位功勋赫赫的皇帝加以全盘否定,在学生幼小的心田将播下怎样的种子?诚然,知识欠缺对程老师是“百密一疏”,但对广大的一般的语文老师呢?知识欠缺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治学上我们不得不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执教方面严谨、严谨、再严谨,直至把失误减少为零。
第二,学生在举反面人物时,有的找林彪,有的找李鸿章,有的找秦桧(我倒以为此君“最典型”)。林彪、李鸿章和秦始皇不同,但都是有功有过的复杂人物,不可以简单定义的。譬如林彪,新版《辞海》“林彪”条经多次修改,定为“中国军事家”。我不知程老师的录相与新版《辞海》哪个在先,但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即使“在先”抑或未见,作为“老师”、“先生”,也应当具有一定的“见识”和“识力”,否则怎能算是“先生”、“老师”呢?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识力”,才能及时哺学生以甘乳,为学生“解惑”(杨昌济为代表的先生们即具这方面的“识力”,终以甘甜的乳汁哺育出了一批英才)。当然,不予点拨比起传授错误知识要好得多;但仅照本宣科地“传道、授业”,毕竟不能算优秀教师。如对“林彪是反面人物”之类问题,不予恰当点拨就意味着默认,就是一种误导。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这是一项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深远影响。“识见”和“识力”不仅表现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作为语文教师的一项较高的素质,它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透视社会人生、预见未来潮流,洞察人的潜能、指出教材失误等,从而能形成一种良好氛围或者叫“场”,笼罩着、影响着学生心境,使他们如拨云见日、明确未来前景,让他们看到自己优势,坚定信念,促其发愤努力,催之乐观向上,如春风化雨,于无形中塑造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朝着这方向努力,才不致给学生留下太多的“疑惑”,这也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第二个层次上的要求。
第三,课文只是个“例子”,不能为讲课文而讲课。否则,学生的思维受束缚,把“鱼”当成了“渔”,举一而不能反三,这样的老师易成“匠人”而非“师者”,学生易成“木材”而非“活树”。如果程老师把一、二段作为重点予以分析,余下的让学生讨论解决,可能更符合学生的智力水平,也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节约时间,以启发学生对“渔”的思考。笔者认为可设计如下题目供师生在剩余时间讨论,完不成则放到课下:
1、《有的人》全文以对比手法叙写,长处一点即透。但现实生活中纯粹的“坏蛋”和纯粹的“好蛋”又有多少?怎样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去解析《有的人》和“现实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2、以对比的方法叙说一段话(不限于学校)。
3、只能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此诗的主题吗?
4、把《有的人》后半部分砍掉,只保留前半部分,或者是说减其内涵、增其外延即扩大诗歌主题所指,如何?我想,这样“鱼渔皆授”,师生的思维才能得到交流、碰撞、开拓、升华,课文才能真正成为“例子”,学生才能冲决“非此即彼”的教条堤坝,举一而反三,成为生机蓬勃的“树林”而非任人砍削的“木材”,教师也才能真正抛却操锯弄斧的“匠气”。如此“鱼渔皆授”,老师才是创新的老师,学生才是创新的学生。语文教学到处充满思维训练的机会,而我认为以课文为“例子”,诱导学生去思去悟,活化学生思维,这是最高层面的思维训练形式,它能高度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铸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以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新潜能。这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最高层次素质。没有创新的老师,便没有创新的学生;老师墨守陈规,即便学生有创新的火花也会被僵化的冰水浇灭。
综上所述,知识、识见、创新,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三项必备素质。广博、深厚、扎实的“知识”是基础,是基本素质。“识见”和“识力”,是在知识的深广度达到一定程度,且融会贯通之后形成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分析力、思辩力、预见力、评价力等,可谓“慧眼独具”,是知识的迁移、升华,它与“创新”只差一层窗纸,但还不能算是创新。本人认为:创新与创造同义。它们有三种形式:“改良、修正”是初级形式,“改革、发展”是中级形式,“原创、独创”是高级形式。可以说创新基本上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娴熟的操作能力,高效的思辩力,丰富的想象力,流畅的顿悟力即呈开放状态的灵感思维能力。它的发展,是由家庭、学校、个人、社会等几方面长期努力而养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进而塑就的一种创新人格(本人以为中学阶段的创新训练是“关键期”之一);在此基础上,一旦“知识”和“识力”达到一定层面,创新之力便会汩汩滔滔,不可遏止。这样,语文教师素质可用公式表示为:语文教师素质=广深的“知识”素质+敏锐的“识见”素质+无前的“创新”素质。由于起码的师德是一个教师的前提,故可“免提”;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则必须有一套成熟的德育本领,因而用公式可表示为:优秀语文教师=学者型人才+科研型人才+道德型人才。可见,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半点松懈不得,不仅要博学“文史哲”向学者型教师发展,还要孜孜追赶世界潮流,吸纳最新科研方法和成果,使自己始终处于教学科研的前沿,还要以身许教,诲人有方。如此,才能无愧于学生,无愧于时代。
展开全文阅读
以上是本人从程老师教学录相中得到的一点想法。语文教学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说“易”可,无人不懂;说“难”也可,无穷无尽。对程老师说三道四,自感也有“眼高手低”之嫌。不恭、不当之处,请程老师及诸同志批评指正。
From:《现代语文》曲阜师范大学主办
标签:
教学论文
谈语文教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叶圣陶:现代教材建设奠基人
下一篇:
文言教学面面观——从课程、教材、教法看文言教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