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66
标签:
教学论文
语言教学初探
湖北荆州市实验中学 熊芳芳
怎样在课堂中进行语言教学呢?在实践探索中,或添加、或删减、或调序、或置换、或勾连、或对比,六种方法各有其妙。
一、添加
所谓“添加”,就是在原文上添加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课文的语言。
例如:《天上的街市》原稿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老师指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可将“那怕”重新加入诗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那怕”是一种猜测的语气,而去掉“那怕”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诗人无限的憧憬。热切的向往便跃然纸上。又如《枣核》一文的开头,美籍华人朋友到车站迎接“我”,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带来了吗?”朋友的问话省掉了主语,但因着前面的铺垫,也就不言自明,而两个风烛残年的老朋友亦是心照不宣。但这句却大有挖头,为什么“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见面的第一句就是问枣核?为什么省掉主语直问“带来了吗”?心情之迫切,盼望之热烈,如在眼前,感人至深。却原来小小的枣核牵动的是老人大半生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啊!若将主语“枣核”添加上去,让学生比较、品味,会发现意蕴顿失,味同嚼蜡。再如《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硬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而又终于没能说出?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此处不妨让学生把韩麦尔先生想要说的话一一添加上去,通过比较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删减
所谓“删减”,就是在原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课文的语言。
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付钱给于勒时,看到了他那“又老又穷苦的脸”,“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最后又加上一个“亲”字重复“我的叔叔”,看起来是罗唆重复,实则是“我”对真情与亲情的痛切呼唤,是“我”对于勒叔叔深深的哀怜,也是“我”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的心理呈现。如果在此处采用“减”法教学,删掉后面的两句呼唤,则语言显得平淡苍白,毫无感染力和表现力,优劣高下,彰明昭著。又如《山的那一边》中“沟里倒也不是世外桃源”中的“倒也”一词表现了村里的落后和封闭与桃花源十分相似,但又不尽相同,还没到完全与世隔绝的程度。删掉“倒也”就无法表达山村近似桃花源这层意思了。减一减,方能领会其双重内涵。再如《纪念白求恩》中开头说白求恩“五十多岁了”这“了”字用得看似不经意,却表达了毛泽东对白求恩年过半百还不远万里支援中国抗日的赞叹和崇敬。用“减”法来品读,就能准确把握其感情。再如《荔枝蜜》的结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也可用“减”法来教学,体会这一段的作用,理解作者对蜜蜂情感的升华,结构上的映衬照应,中心的进一步深化。
三、调序
所谓“调序”,就是调整原文的词序、句序、段序使之变换在文中的位置,让学生品味语言的妙处。
例如,《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句话中,有四个意思为“亮起来”的动词,即“明”“闪”、“现”、“点”,可以将“明”和“现”调换位置,将“闪”和“点”调换位置,让学生品味这几个词语的准确性与得体感,街灯是由暗到明的,而星星是由隐到现的,所以“明”和“现”不能调换。街灯若“闪”着就出了故障,而明星不是被人“点”着的,所以“闪”与“点”也不能调换。又如《我的“长生果”》中写到“我”对阅读的深厚感情时有这样两句话:“他有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和“那时,我因迷醉阅读而不遵规守纪的事屡屡发生”,老师不妨将“痴迷”和“迷醉”调换一下比较品味,会发现“我”已由如醉如痴的沉迷发展到欲罢不能的沉醉。再如《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一段:“活该。”老师可设计将它并入上一段比较其表达效果,学生会发现,“活该”独立成段,显得干脆有力,音调铿锵,突出强调了对法海以及他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辛辣讽刺和痛快的嘲笑,强调了法海的下场大快人心。
四、置换
所谓“置换”,就是采用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课文的语言。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特点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肩”字若换成“端”、“边”、“头”,效果如何?让学生换了之后依据不同的说法分别画出示意图,就会发现用词不当容易产生谬误。又如《竞选州长》中“我”被诬犯了伪证罪时说:“我一辈子连见也没有见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老师可启发学生将这几个句子换一种说法,变成“我没去过交趾支那,没听说过瓦卡瓦克,没见过香蕉园”,如何?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改句只表示一般否定的意思,语气较轻,而原句是三个感叹句,用了夸张的修辞,除了表示强烈的否定意思之外,还表达了“我”极度的惊讶、愤慨和抗议。再如《有的人》,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一首诗,换一种写法:
鲁迅先生虽然死了,
但他还活着。
他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展开全文阅读
人民永远记住他!
他情愿作野草,
等地下的火烧。
年年春风里,
处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啊,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两相比较,《有的人》表达了对反动统治者的极度鄙视,更表达了对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人民战土的高度崇敬。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倾注在同一首诗中,产生了感情的跳跃和撞击,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而改后的诗感情不如原诗充沛,诗的意境也被破坏了。这样的语言教学就已经初具文学鉴赏的雏形了。
五、勾连
所谓“勾连”,就是采用联系文中前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语境来揣摩语言的内涵及妙处。
例如,叶君健的《看戏》将舞台比作“蜃楼”,为什么比作“蜃楼”而不比作“仙宫”?老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对观众所作的比喻进行分析。上文把观众比作人海,那么把观众面前的舞台比作海市蜃楼就再恰当不过了。这样“联”一“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又如《故乡》中两次写到记忆中故乡的“神异的图画”,可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思考,品味其不同的表达作用:第一次写“神异的图画”,是为了与现实中每况愈下的故乡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第二次写美丽的图画是“我”美好愿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像的憧憬。
再如《白杨礼赞》中有两句话也可以联系起来品读。一句是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另一句是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近乎相同的两句话,却反映了层次的递进,折射出感情的升华。“那”是远指,初见白杨树,远远的哨兵似的耸立着,让你从恹恹欲睡中陡然振作;“这”是近指,再看白杨树,近瞻其力争上游、正直倔强、不折不挠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从“那”到“这”,是作者对白杨树更深入认识之后的一种由衷的肯定和赞叹。“决不是平凡的”比“实在是不平凡的”语意更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六、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将课文中或横向或纵向形成对照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品味、推敲、体会其妙处。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的改变。中举之前是“现世宝”,中举之后是“贤婿老爷”、“姑老爷”;过去的“尖嘴猴腮”现在立刻变得“方面大耳”,“癞蛤蟆”变成了“文曲星”。这些语言可让学生在“比”中发现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在“比”中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世人的丑恶灵魂。又如《愚公移山》中对于移山这件事,愚公妻和智叟说的话差不多,态度却大不相同,愚公妻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其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别,比一比,读一读,径渭分明。
再如《孔乙己》这篇小说,就是紧扣“变”字来行文走笔和传神明旨的。老师可启发学生对孔乙己前后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比”读。例如付钱的动作,先“排”后“摸”;喝酒的姿势,先“站”后“坐”等。
From:《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期第16页
标签:
教学论文
语言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文言教学面面观
下一篇: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