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的由来和应用有一次,英王问著名文学评论家Samuel Johnson:“为什么中国人不象其他国家一样用拼音文字?”约翰逊爵士答道:”陛下,他们还没有进化到那一步,还没有达到其他国家已经达到的!“约翰逊的话反映的是现代语言学(lingguistics)起步前语文学(philology)时代西方人普遍的语言观,有人把这种看法称为语言进化论,即文明越发达,思维也越发达,作为思维载体的语言也就越成熟。这种看法直到二十世纪才在主流语言学界失去市场。Sapir和Whorf在三十年代对印第安Hopi部落的长期语言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现代社会的霍皮部落,其语言一点也不比西方语言“原始”。相反,霍皮语在许多方面的精确度远较西方语言为胜,例如它的动词词库就比英语丰富精详。萨丕尔等人还发现,霍皮人的语言中把“将来”比喻作“后面”,而把“过去”比喻作“前面”,恰与英语的用法相反(如“Put the past behind yourself”)。霍皮人的解释是,过去的事情是大家能看到的,就像“前面”的事物一样,反之将来的事情既然大家都看不到,当然就象身后的事物了。然而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并非先天遗传,而是从霍皮语的用法中传给下一代的。萨丕尔和沃尔夫等人从霍皮语研究当中得出的推论是:1语言不是思维的载体,而是决定思维方式的因素;2语言之间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有表达特点的不同。这第一推论被称为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第二推论被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此后。语言进化论逐渐就被主流语言学界视为欧洲中心主义者的一种粗糙主观臆断而放入历史博物馆了。我个人也比较倾向语言相对论。我认为,一门语言在表达一类事物的时候比另一门语言方便,只能说明这门语言的使用民族千百年来对这类事物观察的更仔细,不证明他们在这方面的“思维”就比其他民族发达。举例来说,日语有大量的名词用来细分在中国人看来完全一样的雨,爱斯基摩语用不同名词描述在西方人看来完全是一样的雪,不证明他们就是天生的气象学大师,不用仪器就能看出西方人看不出的差异,只是他们的民族千万年来对这些现象比其他民族观察的更多,并将观察的成果带进了语言而已。李泽厚在《美学四讲》里提及汉语特点时也曾经指出,汉语特有的大量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为中国人表达不同的语气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在我看来,这丝毫也不说明中国人的感情就比出了普鲁斯特和缪赛的法国人更加丰富和细腻。同样,向一个老美用英文解释“二表哥”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最起码要用三个分句,然而也未见得美国的kinship study就比中国差了。老芦说的汉语难以表达精确概念的情况也同样可以用萨-沃的两个推论解释,西方哲学是西方的产物,中国历来的玄学和理学与之迥然不同,汉语难以表达西哲的概念也就不奇怪了。换句话说,根据萨丕尔-沃尔夫第一推论,西方哲人的思考本来就是在西方语言的思维框架下产生的,西方语言当然容易表达西哲的思想!老芦可能要说他看的英文毕竟不是德文原文本身,但我想老芦应该知道,英语的语法和构词法和同为日尔曼语族的德语何其相似,德译英当然比德译中简单多了!谈起翻译,老芦似乎还说起过“波罗僧揭谛”作为汉语翻译让人不懂的例子。这句“波罗僧揭谛”语出《心经》文末释氏说咒一段,属“无上咒”中一句。译咒当然要用谐音,而“波罗僧揭谛”的本意自有方家另加解释(我记得的解释是“大家一起引渡”,“揭谛”为引渡意)就像中国基督徒说“以马内利”时大家都知道希伯来文原意是什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