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2210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我的五样》学案
《我的五样》学案
丁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组
一、知识储备
㈠、散文的特点
1、 散文题材多样自由
凡宇宙间一切事物,大至永恒的星球,小至花鸟鱼虫,皆可入文。而且,行文的方式也无拘无束,可漫谈,回忆,日记,对话……散文家秦牧以“海阔天空”形容之,一点也不为过。鲁迅的散文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他的散文,被人称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打开他那十几册散文(杂文)集,里面有的是“大题小作”,如《关于女人》《拿来主义》;有的是“小题大做”,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有的是“借题发挥”,如《谈皇帝》……他的散文随心所欲,运思落笔也似漫不经心,但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饱含作者的满腔激情和精深的思想内涵。
2、 散文结构“形散神不散”
散文反映生活,不像小说,戏剧,要刻画人物,构造情节。它不需以某个人物为中心,也不需有前后连贯的情节。散文作家总是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的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信手拈来,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信笔所至的叙述上。他依据的往往只是自己的思想轨迹,描述的只是自己的一些生活片段,看似有很强的随意性,这就是“形散”;实际上,这些描述的东西却有一条思想的红线把它们串成一体,这就的“神不散”。
散文的魅力就在于“一散一不神不散”之间。由于有了“散”,作家可以放开思路,放开笔端,运笔如风,不拘成法;由于有了“不散”,散文能深邃含蓄,包含感情,成为反映社会的有力武器。
3、 散文有浓厚的主观情感
散文往往是作者真实情感的直接流露,抒情散文自不待言,叙事散文也往往寓情于事。秦牧在《散文领域—海阔天空》中如此说:“文学是通过个性表现共性的。它时常要求作者不回避表现自己。诗和散文,对作者这种要求更加显著。‘直诉胸臆’和倾泻感情的时候,如果一个作家回避自己,就不可能写出精彩动人的文字,也不可能给人任何亲切的感觉。……真正动人的散文,那个作者的音容笑貌是总会浮现在读者面前的。”可以这么说,在所有的文学样式里,散文作者是最直接向读者敞开自己心扉的。
4、 散文有美的意境
散文看似平淡,但在平淡中往往有着深远的意境。所谓意境,简单的说就是情景交融,把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与外界事物结合起来,融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读者欣赏散文就要主动随作者一起进入这个境界,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
5、散文语言优美
散文又被称为“美文”。这“美”不仅在它的意境,还美在它的语言。散文篇幅不长,也不像小说那样以描写的栩栩如生见长;它以语言的凝练取胜,它的诗意也有赖于语言的优美动人。当然,不同的散文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典雅细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深沉老练;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热烈欢快;秦牧的《土地》明丽清新……但优秀的散文语言,一定有个总的语言特点,即:精粹简洁,富有绘画美和音乐美。如果语言繁冗乏味,缺乏生活的鲜明的色彩和动人的旋律,即使有深刻的思想和较好的生活内容,也难以感动读者。
㈡、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二、鉴赏要点: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自己对美好东西的热爱,揭示了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一定是你的真爱这一人生感悟。阅读时要用心体会。
2、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的“神”就是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读这篇散模欢ㄒ鲜兜阶髡咴谖恼轮兴泶锏摹岸陨囊恢终姘保巧凶畋蟮亩鳌?
3、散文的语言往往是美的,也是耐人寻味的。阅读这篇散文,要用心体会语言美。如“挂着露滴的鲜花,是那样娇弱纤巧,我似乎和庄严的题目开了一个玩笑。但我真是如此的挚爱它们,觉得它们不可或缺。绚烂的有刺的鲜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短暂的艰难,我愿有一束美丽的玫瑰,陪伴我到天涯。”用细腻生动的文笔,描绘了鲜花的美好。再如“诺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班驳墨迹中,只残存下来一个字—‘笔’。”一段,作者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告诉人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是自己真爱着的事业。
4、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认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第二部分,写出了作者对生命中五样东西的舍弃时的痛苦和无奈的过程,揭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是自己真爱着的事业。阅读时,要能够分清作者对其余四样东西的舍弃顺序,并用心体会其中的理由。
三、课前自学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斟酌zhēng zhuó 甄别zhēn 偷觑qù
展开全文阅读
B、泵bèng 奢侈shē chì 墓冢zhǒng
C、噗噗pū 四肢百骸hái 纤巧qiān
D、商榷què 瞠目结舌chēng 刹那间chà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脉膊 度假 貌合神离 坐收鱼利
B、凋敝 谍血 既往不究 金碧辉煌
C、辖制 勘误 层峦叠嶂 墨守成规
D、沉缅 幅员 人才倍出 反映问题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舍弃的顺序 舍弃的理由 舍弃时作者的心情
四、课外延伸训练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儿: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只能有出息点。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那是一个炎热的晌午,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相对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里,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辣椒。这几道菜都是干的,耐放,很拌饭。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先炒米,炒黄豆、芝麻,炒熟后,用石磨磨成粉,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我又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弥补我的家用,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在了大桌上。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在一起聚会,在街道、在集市、在公园旁若无人地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把名利修炼成淡、成轻,这时,我的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有愿望回一趟村庄,回一趟家,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在那里久久徘徊,似乎还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是因为过去我们带走太多。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摘自《中华散文》2002年第10期)
1、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我”一心想离开村庄,但全文却抒发了他对村庄永远无法舍弃的深情厚意。
B、无论是在省城读书还是在机关工作,“我”都曾为受到家乡话和“老土”做派的困扰而自卑。
C、离开村庄时,“我”的行囊里装着整个村庄,曾想抖掉它却又不能,他觉得家乡永远是个累赘。
D、“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村庄的亲切感情。
E、这是一篇用诗的语言,按时间顺序,以村庄的贫富变化为线索写成的优美散文。
2、“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的“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展开余文
3、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4、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的。
五、个人学习体会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我的五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十八岁和其他
下一篇:
我的五样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