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610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实录
绩溪中学 冯卫仁
上课
师:杜甫老人于775年离开成都草堂,乘舟顺江东下,暂居夔州时写下了许多诗篇,今天所学就是写于这个时候,题目里“兴”怎么读?
生:读第一声
师:怎么这么肯定?
生:《诗经》表现手法里有一种“因物起兴”。
师:很好,那能具体说说“兴”的含义吗?
生:不就是抒情吗?
师:如何抒情?
生:借物抒情
师:这首诗歌的物是……
生:秋,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抒情
师:你真细心,注意了诗题,诗题在有些诗歌里就是诗眼哦,读诗一定不要忘了诗题呀!这首那些是写景的句子?
生:“玉露凋伤枫树林”
生:“巫山巫峡气萧森”
生:“寒衣处处催刀尺”
师:这是秋景吗?(故意拖长秋景)
生:不是,这不是秋景,还有颔联的“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生:还有“丛菊两开他日泪”一句
师:能详细说说这写秋景的句子吗?
生:杜甫在夔州第二次看到菊花开,不由自主地想起昔日伤心事。
师:理解很正确,但你刚才却说是写秋景的句子,这种表述有问题吗?
生:(笑了)
生:有景物,又有抒情
师:这在诗篇里本句起什么作用?
生:过渡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知道了诗歌的结构情况。诗歌结构一般是“起、承、转、合”,“丛菊两开他日泪”正起着“转”的功能。这句由秋景“菊花”过渡到“伤心泪”的抒情,我们还是回到写景的句子,你们说说杜甫这里写的景是欢快的,还是……
生:阴沉
师:怎么会有阴沉感呢?能说说吗?
生:“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天地浑为一体,天地不分,夏天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
师:你感觉很准,你还会有那些感觉?
生:惊骇,风卷云涌,波涛汹涌,能不害怕吗?
师:这种感觉仅仅是你的感觉吗,有谁会和你的感觉相同?
生:(全班同学一齐答)杜甫
师:大家都感觉到了杜甫在秋景里感受到心情,我想你们还有没感觉到杜甫已感觉到味道,有吗?
生:肃杀景象
师:你很有感觉哦,具体给同学说说?
生:凋伤,气萧森
生:“气萧森“指巫山巫峡这个大地域范围天气令人感到萧瑟阴森
师:“气萧森”,大地域范围天气感受,这样的写法应是很笼统的,诗人有没有具体去写这种感受?
生:“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就是具体写这感受的
师:老师刚才讲诗歌结构时的第二个字叫……“承”,这颔联就是承接上句“气萧森”而来。那“凋伤”又怎么说呢?
生:“凋伤”用在“玉露”和“枫树林”中间,觉得有些不和谐
生:我觉得不是有些不和谐,而是大刹风景,“玉露”“枫树林”能带给人美好想象的景物,全让“凋伤”破坏了。
师:看你样子,知道你生气了,杜甫呆在这里会生气吗?
生:杜甫没有生气,但他老人家伤心了,呆在肃杀阴沉萧森骇人环境里想起以前伤心事,几乎都哭了。
师: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难道杜甫不是男儿?
生:真心男子伤到心坎里也会落泪的,何况杜甫寄居夔州已经两年了
师:寄居两年了,诗歌是如何委婉表达的?
生:“孤舟一系”,寄居此处,两年来孤舟系岸未能出行
师:孤舟,言舟为“孤”,实则却说杜甫身孤,寄居夔州身处飘零,要是你在此地此时,最先会想到什么?
生:家乡
生:故园
师:家乡与故园说的一个意思,但韵味一样吗?
生:不同,李白说家乡为“月是故乡明”,没有说“月是家乡明”
生:还有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这种表达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
师:“故”能让人联想到……
生:故人
师:故人是……
生:相识的人,
师:故园?
生:相识的家园,带有了主观情感
师:其实,故园它凝结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成了固定意象,读着故园会有一种悠远深沉的情感。“故园心”,是颗向往故园之心,一种强烈的……
生:思乡感情
师:在抑郁肃杀之秋,老人孤独地旅居夔州,眼看又是一年将过,那份思乡之情也就更浓烈了。在霜风凄冷,严冬将至时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生:“催刀尺”和“急暮砧”
师:诗人听到这些会想些什么?
生:家家户户都再做御寒的衣物了,准备取暖过冬,享受家的温馨,可诗人仍漂泊在异乡,心里深感寒冷。
师:寒冷,我觉得有些不准确,换成那个词更妥?
生:凄冷,由外而内的冷
师:杜甫心想归家,可是暮色已至,仍然无法归家,他心里多苦啊,你们体会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歌,一起来体会!
师生一起读………
师:杜甫在这首诗里抒发了何种情怀?
生:抒发了思乡之情
生:抒发了羁旅情思
生:凄苦的思乡之情
生:还融进了杜甫老人的身世之感
师:从同学们积极作答,说明大家都读懂了这首诗,还深刻的理解了杜甫老人的深沉的思乡情怀。
下课
2007年3月16日完稿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寒风吹彻
下一篇: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