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038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典型,在历史上曾经发放出灿烂的光辉。但是,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比,显然落后了。现在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急起直追,力图赶上西方前进的步伐。为此,首先要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变革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历过多次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辉煌发展的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成就可与古希腊比美。两汉时代,医学、天文学有高度发展。魏晋时代,玄学兴起;隋唐时代,佛学鼎盛;抽象的理论思维都超过了前代。到宋代,科学、艺术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哲学思想亦更加邃密,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时代,中国文化仍在原来轨道上缓慢地前进,而西方却开辟了一个空前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瞠乎其后了。

      事实上,革故取新就能前进,因循守旧必然落后。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个舍旧创新的转变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需要全盘抛弃呢?如果全盘排除传统文化,后果 又将如何呢?中国传统中是否也包含继续前进的内在根据?中华民族今日将何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严肃问题。

      世界近代史证明,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遗忘了自己的过去,必将失去自己的民族独立性而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将甘受别的民族的奴役。这是世界近代史提供的惨痛的经验教训。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武力侵略,顽固的守旧派遏制了革新的生机,人民奋起抵抗外来的侵略。如果传统文化中没有孕育着进步的契机,中国人民的发愤图强的坚韧力量将何所依据呢?过去顽固派的妄自尊大是可笑的,如果转而妄自菲薄,也是没 有前途的。

      二、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

      古人尝说:“国有与立”,一个国家必有足以立国的基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础。

      近三百年来,中国落后了,这也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一定的原因。正确认识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基础,正确了解民族迟缓落后的基本原因,是今天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十年代,很多人研讨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意在考察中国落后的根源。这无疑是必要的。于是揭出了国民的一些劣根性,如愚昧、散漫、奴性、盲从之类。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专制政治的压迫之下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性。习性不是遗传性,而是世代养成的习惯。

      民族的习性是否就是这些呢?

      在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更屡次出现反对统治者暴政的斗争。这些不能说是奴性盲从的表现,而是反对压迫、反对奴役的英勇斗争。应该承认,中国人民有一个争取自由、争取人格尊严的传统。如果认为中国人民仅只是有一些劣根性,那是没有根据的。

      谈论国民性,不能不涉及古代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植根于民族习性的土壤中,又能起一定的陶铸民族习性的作用。在哲学思想的领域中,从汉代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儒学占有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也流传不绝;南北朝隋唐时代,佛教亦发挥了广泛的影响,但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儒家学说。儒学鼓吹三纲五伦,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封建时代,三纲之说确实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随着专制主义的加强,强调臣对于君、子对于父、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斫丧了人民活动的生机。儒家宣扬的三纲之说,确实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但是,历史究竟前进了,辛亥革命打破了君为臣纲,“五四”运动批判了父权和夫权,但是旧思想仍有一定影响。个人崇拜实际上是变相的君为臣纲。家长制作风、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尚待消除。

      儒家是否只讲三纲五伦呢?那又不然。孔子维护君权,但是不赞同个人独裁,以为国君 如果要求“言莫予违”,就会有亡国的危险;更反对暴政,宣称“苛政猛于虎”。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更提出“天爵”、“良贵”之说,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价值即在于道德自觉性。孟子宣扬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对于广大人民,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树立了激励人心的榜样。不可否认,儒家这一方面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确实起过积极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讲,儒家学说中,除三纲五伦之外,也还有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观点。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 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二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与《易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


展开全文阅读
      《易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 。《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强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1)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 “君子和而不同。”(2)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 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上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充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四、“中庸”辨析

      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3)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4)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5)不说中行而说不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6) 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 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原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注 释

      (1) 《国语·郑语》。

      (2) 《论语·子路》。

      (3) 《论语·雍也》。

      (4) 同(2)。

      (5) 《孟子·尽心下》。

      (6) 《论语·先进》。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文化传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杜康难解此忧——曹操《短歌行》赏析
下一篇:秦王为何不杀蔺相如(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快速构思(40分钟写满800字)
课程形式:12节课,14个word文档打包下载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13958889955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