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439  
标签:教学论文
明晰化 序列化 层级化 系统化———初中语文学法指导实验报告


          

          武威市双城镇南安中学     董耀国   程对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怎样的学法指导,才使学生在快捷高效、省时低耗的情况下快速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呢?也就是说,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学那些具体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该有哪些项目, 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及递进层次该怎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毕业的时候达到什么程度。诸如此类,推究起来我们在实施语文学法指导时应该有一个周密的体系。否则,学法指导目的不明,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教得很累,学生也学得很累。“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级化、系统化的实验课题”就是在语文学法指导实验课题的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一个子课题。实验从开始实施到今天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从实施效果上看,还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将实验过程及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一、确立实验课题的基本思路

          (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 中本身就规定了一个周密而完备的智能训练体系。《大纲》在“教学内容”[1]一节中规定了初中阶段听说读写48项能力(技能),20项语文知识。若将《大纲》规定的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那么,初中阶段的语文训练就共有102个具体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训练点(本文中简称“知能要点") 。这就意味着初中阶段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应该自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知能训练体系。 

          (二)依据《大纲》规定,语文课初中阶段完整而具体的知能训练体系所框定的目标任务需经三个学年即六个学期的教学时间才能完成。但在训练过程中这些项目的先后顺序和难易层次该怎样,学生每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所有这些《大纲》却没有规定。但是,以《大纲》为依据的各册教科书[2]却充分体现了上述内容的科学体系,教科书编者依《大纲》要求已将102个具体的知能要点穿插分散到六册课本之中,而且,经一册一册课本的渗透分化,《大纲》规定的知能要点还将呈现得更为细致也更为零散。如关于文学知识, 《大纲》列出5个知识要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3]其中仅“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在各册教科书中至少又在10篇以上。而如此面广量大的知能要点系统在六册课本中分散排布形式又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如,有的知能要点出现在课文“单元提示”中,有的出现在“自读提示”中,有的出现在“听说训练” 中, 有的在课后练习中,还有的出现在书后“附录”之中。也即,《大纲》规定的一百多个具体明晰的知能要点分布在课本里却显得有些笼统模糊。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学法指导当中进一步归纳和整理。

         (三)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构建各学期各册教科书所分别承载的知能训练体系为主,在学法指导中实施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的课题研究就显得极为必要。

          二、实验准备工作

          (一)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

          思路明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便有了一个明显的依靠点。成立“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级化、系统化”的实验课题组之后,课题组成员重新学习了系统科学导论方面的有关著作,认真讨论了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科学构制“知识树”的具体做法。以此为有益的启示,结合本校语文学法指导的实际,制定出了“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级化、 系统化的实验方案”。方案确立了三个实验目标:(1)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根据整体性教学原则,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结构模式,调节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2)准确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学感知”和“课堂习练”的切合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教材体系特点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自学语文的方法;(3)在“整体感知——局部渗透——-系统领悟”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并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和素质。

         (二)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

         我们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各确定两个班为实验班级。关于实验班的产生,在初一年级,先依当年小学毕业的成绩将初一新生分为四个平行班,而后,选定两个平行班为实验班,另两个班为对比班。在初二年级中,依据上一学年学区和学校平时的教学质量评估数据,将四个班分为程度“良好”和程度“一般”的两类程度班。而后在各程度班中确定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则为对比班。实验教师为随班带课的教师。

          三、实验的具体做法

          依据实验方案,从整体出发指导学生制定初中语文各册知能要点表,再以表为纲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全册语文知识,是构建语文知能训练体系,实现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初中各学期的教学活动中,从学法实验方案的目的出发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三点一线”。“三点”是指学习过程中紧密相连的三个程序:“拎出来——渗进去——析出来。”“一线”是指贯穿在这三个紧密相连的学习环节中的一条用以体现学法指导思想的线索:“动起来”。



展开全文阅读          (一)拎出来   “拎出来”是指导学生找出课本中知能要点的过程,是学法实验活动的初始环节。具体做法是:1.对于程度良好的班级,在每学期刚开学时不要急于课文教学,先花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整体感知教材。让学生自己将分布在教科书中的知能要点找出来。而后师生讨论制定出全盘的知能要点表。2. 程度一般的班级,老师可先出示自己制定好的“知能要点表”,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将表内所列知能要点以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课本上找出来。3. 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施行。在初一第一学期可以先出示“知能要点表”, 让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知能要点。第二学期以后, 学生已有了知能要点的概念及认识,则让他们自学找知能要点,教师依《大纲》点拔指导, 并出示自己制定好的知能要点表让学生对照比较,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对语文全册知能训练体系形成一种最初的整体印象。

          (二)渗进去    “拎出来”完成了整体感知和整体定向的目的。但是,怎样使学生对这些知能要点做到理解领会,融会贯通,使他们既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又形成相应的分析理解能力呢? 也即学法实验活动的主体环节应该怎样展开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知能要点表为指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将表内要点“渗进”整个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一贯到底。《大纲》也指出:“传授语文知识应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尽可能和课文结合,联系学生读、写、听、说的实际。”[4]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有意识的将这些知能要点“渗进去”,和学生在“拎出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初步印象相照应而形成一种更透彻的印象。这样做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有了知能要点的“渗进”意识,指导学生学习全册课文就显得从容自如。例如让学生读哪些精要篇目,训练什么能力,采用什么手段,借助何种媒体,达到什么程度等都可根据知能要点表事先准备,以免临急被动,可有效的避免学习当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析出来    “析出来”是指通过指导学生复习,终使“知能要点”从教材中提炼结晶出来,变成与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难以分离的东西,使之成为能力和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师在全册教学结束时,可指导学生把知能要点表变为复习提纲,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现状再逐项进行验收,哪一项过关了,可不必再费时间精力,哪一些项目还没过关,就当即给以补正,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面,绝不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这样全学期从期初到期末始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能力和素质便在这样一个有机整体的训练中逐步形成,从而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析出来”便是整个实验的有机整体活动中实现由“量”到“质”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学法实验活动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下面是程对山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初二学生所列的知能要点表:

                             初二语文第一学期知能要点表

          【语言运用及表达】

          1. 划分句子成分 2.提炼句子主干 3.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4.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5.标点符号的用法 6.反问和设问 7.说明中的引用和比喻 8.句子成分搭配 9.关于说话(看对象.讲方式)10.象征

          【作者及文体】

          11.茅以升 12.竺可桢 13.茅盾 14.鲁彦 15.沈括 16.叶圣陶 17.契诃夫 18.罗贯中 19.杜牧 20.苏轼 21.消息 22.通讯 23.解说词 24.评论 25.序言 26.小说的三要素 27.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28.说明文的特点 29.报纸副刊 30.答记者问 31.科学小品

           【阅读与写作】

          32.抓住特征说明 33.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34.说明的顺序 35.(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36.确数和约数 37.说明的语言(准确性. 多样性.灵活性)38.申请书 39.倡议书 40.公开信 41.证明信 42.介绍信 43.读报方法

           【精要篇目】

          44. 《中国石拱桥》45.《死海不死》46.《统筹方法》47.《向沙漠进军》48.《口技》49. 《核舟记》50.《白杨礼赞》51.《故宫博物院》52.《变色龙》53.《在烈日和暴雨下》54.《古代诗词五首》

       

                    初二语文第二学期知能要点表

       

          【语言表达及运用】

          1. 复句 2.复句分句间的关系(并列 递进 选择 转折 因果 假设 条件)3.二重复句4.反复 5.反语 6.关于说话(语调 语态 语言美 用事实说话 以理服人)7.口语和书面语

          【作者及文体】

          8.韩 愈 9.刘基 10.吴伯箫 11.莫泊桑 12.王安石 13.李清照 14.王 维 15.辛弃疾16.刘禹锡 17.曹 操 18.臧克家 19.短评 20.铭 21.杂文

          【精要篇目】 

          22.《故乡》23.《有的人》24.《论雷峰塔的倒掉》25.《记一辆纺车》26.《马说》27.《爱莲说》28. 《陋室铭》29.《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0.《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31. 《理想的阶梯》32.《“友邦惊诧”论》33.《老杨同志》34.《七根火柴》35.《读孟尝君传》

          【阅读与写作】

          36.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7.论据类型(事实论据.理论论据.38.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39.论证形式(立论.驳论 )40.论证结构(“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41.立论.本论.结论 42.学会一事一议 43.读后感 44.表扬信45.感谢信 46.慰问信 47.贺信 48.贺词 49.贺电 50.会议记录

       

          (四)动起来“拎出来——渗进去——析出来”的过程,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的一个过程。但是,如果没有“动起来”----这个思想线索以一贯之,以上的过程也仅是一个积淀知识的过程。那么学法指导实验中培养学生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并形成能力和素质的目的便难以实现。所以,在整个学法实验的运作环节中,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具体做法是:(1)自始自终让学生“动口读”。针对不同的学习环节和不同单元及课时,恰当安排好学生的自读时间,提出明确的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学习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应读物和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学,或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进行选择、筛选和吸收。(2)持之以恒的让学生“动手写”。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自觉地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结合课内、课外阅读,摘抄精彩语段和名言警句,制作知识卡片,写读书心得笔记、札记;结合《知能要点表》中“阅读和写作”项目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参观、访问、调查,随时写出自己的观察感受;并接合各种活动进行活动设计,学写宣传、报道稿;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需要,学写书信、电报等。(3)经年累月的让学生“动脑想”。在活动过程中,尊重、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拎出来——渗进去——析出来”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在此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活动过程中开辟“难题征答”“问题争鸣”等栏目,举行各种语文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去思辨、去创造。总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造的愉悦。


展开余文
            四、实验的初步成效及体会

          (一)从系统整体原则出发, 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指出:“学生不喜欢支离破碎的东西,对成了串的东西很感兴趣。”[5] 我们在推行“学法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系统整体的东西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因其本身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还会产生一种综合效应。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庄文中先生指出:“知识、能力一旦构成系统,就会产生综合效应,就能成为力量”[6] 构建语文知能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将学生不喜欢的“支离破碎的东西”变成“成了串的”整体的系统的东西。指导学生学习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在实验班开展“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级化、系统化实验活动”以来,语文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都有了极大的改观。我们从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实验班中抽取上、中、下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50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表一):   

      时间

       总人数

       喜欢语文

       一般

       不喜欢

       

      实验前

       80人

       7人

       56人

       17人

       

      实验后

       80人

       58人

       12人

       10人

       

       

       综合系数:

      F=(4×23+3×19+2×8+1×0) ÷50×4   =0.825

                            

      (表一)  

      问       题

       4

       3

       2

       1

       

      你对“语文学

      习明晰化、序列化

      层级化、系统化”

      训练活动的兴趣如何?

       

       很感

      兴趣

       感

      兴趣

       一般

       不感

      兴趣

       

      23

       19

       8

       0

       

          (表二)

        从表一的表格综合系数高达  0.825说明, “语文学习明晰、序列化、层级化、系统化的实验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后又对初二实验班的80名同学进行了民意测验(见表二),发现自  从进  行了学法实验活动以后喜欢 语文课的同学越来越多。学生 对语文的极大兴趣又促进了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本学期期初,我们对上学期双城学区开展的教学评估活动中我校的语文成绩做了统计(见表三):

      类  别

      班 级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初一

       实验班

       74分

       94%

       34%

       

      对比班

       71.9分

       87%

       17%

       

      初二

       实验班

       73.2分

       92%

       26%

       

      对比班

       67.8分

       78%

       8.6%

       

      (表三)   

        从表中可以看出,试验班比对比班                                                                                                           及格率平均高出11%,优秀率高出17%, 这一成绩充分说明,实验的成效是明显的,其大大缩小了差生面,提高了优秀率。

          (二)教给学法、培养习惯、形成素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比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有意义。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某项知识并做到长时间的持之以恒,结果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习惯难以分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会学习"同时还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为习惯把人的行为动机、意图、选择方向凝缩在已经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中,对于积极的习惯来说,它使人在发生行为时大大简化了活动过程。所以,阶段性的教学活动中,真正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便是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实施“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级化、系统化的学法实验”活动的意义也正在这里:首先,增强了教学双边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我们平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学法实验活动,注重学生在构建语文知能要点表的过程中形成各册语文知能体系,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各年级各册的语文知能要点表积累下来。到初中毕业复习时,让学生将六册语文的知能训练要点表连缀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能训练体系。而后以此为本开展自己的复习指导活动,既轻松自然又显得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反复重视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拎出来——渗进去——析出来”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串珠成线,牵线织网”即由点到面的积淀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基于学生的这些认识活动来培养他们“整体感知——局部渗透——系统领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就这样通过实施学法指导实验课题,对学生长时间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展开余文
          (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本身积储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潜在的学习能量是否正常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在学法实验活动过程中,师生讨论制定出《语文知能训练要点表》,教师有了“导”的依据,学生也有了学的目标。在实验当中,我们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之前(假期里)就设计并下发《语文知能训练要点表》,要求学生超前自学表内所列各点。学生能自学的先自学完成。若学生能力有限,一时不能自学完成,可让学生先作尝试,而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课堂效果。事实上,由于开展语文学法实验活动,有知能要点表作指导,全册书的很多内容可通过学生超前自学完成,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课堂宝贵时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增大课堂容量,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四)整体定向,前景广阔。我们常将定向教学的视点习惯性的落在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之中。实施“语文学习明晰化、序列化、层级化、系统化的学法实验活动”以来,我们将定向教学的视点拔高到全册语文的整体教学设计中。全册整体教学着眼于全册教材,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所呈现的知能要点都协调于全册教材系统之中。一册书的教学要提高哪些认识,掌握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达到怎样的程度等等,事先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全册整体教学,从而使教学容量更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掘。从理论上看,我校在学法实验活动中推行全册整体教学比单元教学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对提高教学质量当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注释】

          [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国家教委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3页。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1994年4月版。

           [3]、[4]同[1],见第7页。

          [5] 见于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载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索》,钟昭良等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6] 见庄文中《试解语文教学的“斯芬克斯之迷”》,载于《人民教育》1998年第10 期,第37页。                                   (本文约六千五百字)      

       

       

       

       

       

       

          

       

       

       

       

      
标签:教学论文 明晰化 序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双型意识
下一篇:孔乙己、范进艺术形象的美学思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