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156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案5
【设计意图】

      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命意,具体感受赋体特点。本设计突破 '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中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设计提要】

      杜牧向来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两步:(一)由比较分析引入第3、4段,体会作者命意;(二)诵读第1、2段,具体感受赋体特点。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银幕:大家读过这首诗吗?--读过(众) 

      诗的题目?--《江南春绝句》(众)作者?--杜牧(众) 

      明媚绚丽的江南春景,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其意境更加深远幽美。诗人还写过一篇赋,同样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被人们称为'诗人之赋'的《阿房宫赋》(板书课题) 

      [说明]联系旧知导入,帮助学生接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信息通道,形成正向迁移。同时,利用学生对旧知的兴趣来形成学习新知的动机,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学习活动的牵引。

      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自读提示'中有:'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什么手法?--借古讽时。高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运用这种写法的课文?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投影: 

      二、比较分析,发现作者命意

      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段。

      [说明]高三学生肩负高考重任,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考虑到'学'的需求,有目的地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复习旧知,以旧促新,温故知新,以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研习第三段: 学生听录音朗读,边听,边理解,准备翻译。

      学生翻译,教师点拨。投影: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语):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下节课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说明]通过检测,了解真实的反馈信息,而形成反馈信息通道,是系统优化的重要条件,是实行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学习者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计划,将更有利于学习;教者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计划,不断调整教学设计,尤其是改变教学策略,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形成整个教学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过渡:杜牧为文,固然主张'先意气而后辞句',但也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他把表现形式服从思想内容比喻为'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四、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 自读: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哪几个方面?(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明确:宫貌--富丽堂皇,宫人(秦皇)--骄奢糜烂,宫藏--视若土石

      [说明]第1、2段文字虽艰涩,但文下皆有注解,高三学生完全有能力借助这些注解阅读理解,以达到课内自读之目的,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达到充分的挖掘,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体验成功的欢乐。

      2. 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见'思考和练习'三)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说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运用,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得知识信息的感官功能,提高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传递信息的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调动着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展开全文阅读
      3. 跳读:'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点拨:有六国之灭,才有秦阿房之兴;而阿房之兴,已隐含秦亡之因。可惜、可悲、可哀、可鉴。(板书)正如《古文观止》中评论的:'前幅极写阿房宫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

      [说明]跳读旨在让学生抓住中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语段,筛选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总结全文,仿《绝句》拟诗句

      模仿我们开头提到的杜牧诗《江南春绝句》的三四句,拟两句诗总结全文。

      学生讨论、争鸣,教师点拨,投影:

      [说明]'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这是200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第一次出现的新提法。它清晰地阐述了语言表达考查的命题思路:重点考查高中毕业生经过长期科学训练形成的用于实践操作的语言表达技能。句式仿写是近年高考语言表达重点题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仿写训练,符合高三学生群体需求,又巧妙地总结了全文,水到渠成,首尾呼应。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突出学生训练,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结合教材特点,因材施教,从作者命意和赋体特点这一'神'一'形'两方面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自读的情境,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附: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与《六国论》末段,回答问题。

      (一)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文段中加线的词或短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非秦:不是秦国。 ②族秦:使秦成为民族。

      ③使:让。 ④爱其人:爱戴人民。

      ⑤拒秦:抗拒秦国。 ⑥复:也,同样。

      ⑦递:传。 ⑧不暇:没有空闲。

      ⑨鉴之:以之为警戒。 ⑩胜之:战胜秦国。

      ⑾弱于秦:比秦弱。 ⑿故事:事情。

      A.①③⑦⑧⑿ B.①⑤⑥⑦⑾ 

      C.②④⑨⑩⑾ D.②③⑤⑦⑿ 

      2.对文中三个'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一个是连词,后两个是介词。

      B.前两个是介词,后-个是连词。

      C.前两个是连词,后一个是介词。

      D.前一个是介词,后两个是连词。 

      3.对下列句子翻译准确的项是

      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A.从而使得后来的人又哀叹他自己(重蹈覆辙)的命运。

      B.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覆辙)的命运。

      C.也会使后来的人再哀叹他自己(重蹈覆辙)的命运。

      D.从而使得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覆辙)的命运。

      ②是又在六国下矣。( )

      A.是又处在六国的下面了。

      B.这就更处在六国的下面了。

      C.这就更比不上六国了。

      D.是又比不上六国了。 

      4.对两文段中'天下'一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苟以天下之大

      A.①②均指秦朝的天下。

      D.①②均指六国的天下。

      C.①指六国的天下,②指宋朝的天下。

      D.①指秦朝的天下,②指宋朝的天下。 

      5.第一段末用了四个'后人',对它们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A.①②均指秦以后的人,③④均指秦后人的后人。

      B.①④指秦以后的人,②③指秦后人的后人。

      C.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③指秦后人的后人。

      D.①③④指秦以后的人,②指秦后人的后人。 

      6.两段文字分别是两篇借古讽时文章的结尾,其中均揭示了作者为文的主旨和目的。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均总结秦覆亡的教训,劝诫当朝国君爱民兴国。

      B.两文均总结六国覆亡的教训,劝诫当朝国君不可贿赂求安,应富国强兵。

      C.前者总结秦、六国的覆亡教训,劝诫唐朝统治者爱民,后者总结六国覆亡的教训,劝诫宋朝统治者不贿赂。

      D.前者总结六国覆亡的教训,劝诫宋朝统治者爱民,后者总结秦朝覆亡的教训,劝诫唐朝统治者不贿赂。 

      扬州市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设计评比

      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 (211400)

      吴清和 35岁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阿房宫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及赏析
下一篇:《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