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46  
标签:教师随笔
悟出诗的真谛(教师中心稿)
朱熹说:“读诗之法,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方好。”所谓“识得里面骨髓”,就是读诗要达到感悟的境界,感悟诗的境、情、理。

一.悟境

境就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一首好诗就是一首优美的画,作者在描绘这幅画时,最直接的材料就是形象。因而读诗要用形象思维,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生活意境。要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善于捕捉形象,领略意境,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像电视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读着诗句,眼前便出现这样的画面:诗人伫立雪中,深情地目送着友人,越行越远,在“山回”处,路一转,背影消失在茫茫的风雪里,望“君”不见,只见雪地上从眼前延伸到远处的一串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记。诗人望着这串蹄印出神,久久不动。然而这雪地上的蹄印,也由清晰变为模糊,随即被“北风”一扫而平了。可诗人心中的“蹄印”却一直清晰,且一直延伸。意境悠久,耐人寻味。

二.悟情

清代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诗歌除了以意境引人入胜外,更应以情动人。所以说自然景物一经入诗,就不再是纯客观的景物了,而带上了极强的感情色彩。因此读诗就要准确和深入地领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寻找感情的触发点,想想是什么东西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如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过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里的风雨声,还仅仅是大自然的风雨声吗?不是,它已涂上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指的是战争的风雨。掩卷而思,我们不能不被诗人的一片爱国之情而深深感动。

三.悟理

诗虽是形象的艺术,但为了表达某种复杂的感情和社会矛盾的需要,有时也需要把感情深化到理性。但这种理性不是抽象的思想概念,而是情中之理。它既有诗味,又有理念,是一种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某种哲理,使人们从中受到某种启示。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是写景小诗,但其中蕴涵着深意。诗人通过视觉形象,由这“关不住”的一枝红翠欲滴、艳丽透明的杏花,把读者引入墙内,让你去遐思联想那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的无限春光!然而,仅仅如此吗?不是的,小园主人洁身修行,品德日新,声誉日隆,不也像这枝红杏一样,傲然一枝,卓尔不群吗?细想一下也还不仅如此,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都是阻挡不住的。—这不正是从诗中领悟到的哲理吗?

     诗要反复吟诵,仔细咀嚼,体味再三,使自己进入诗的意境,情景交融,人景合一,从而引发遐思和联想。这样就能感悟到诗的真谛。

标签:教师随笔 悟出诗的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摔出来的情韵(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色彩斑斓诵诗歌(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