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德育论文
阅读:4161
标签:
德育论文
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网友来稿)
俞俊
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是一种合乎礼义,发而中节的情感。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他认为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扩充恻隐之心。今天,德育无论怎么改革,都离不开情与爱,德育“掘池”不能忘记“蓄水”,“蓄水”则不能忘记儒家仁爱这一文化源头。
一、当代中学生道德的现状
1、知与行的脱节。这是目前中学生道德现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记得很熟,但是很少或者甚至就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去;有的学生在老师在时能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而老师不在时却不能遵守;有些中学生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有些中学生“宽以待己,严于律人”。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了现代中学生存在着知与行的严重脱节,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形成虚伪、自私、霸道和懒散等不良品德的动因。
2、责任意识的缺乏。这主要表现为: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学生不愿意做班干部,怕影响自己的学习;有的不愿意帮助别人,有利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更缺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感。
3、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的混乱。有些中学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恶的看成善的,丑的看成美的。如有的中学生把所谓的“哥儿们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将影视作品中的“黑老大”看成“英雄”,极力崇拜并加以模仿。这些都对中学生的道德导向及行为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仁爱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
造成当代中学生道德现状的因素主要有各种社会因素、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中大教育学院院长、博导钟明华教授对“马加爵事件”非常震惊。他认为,人格的完善比知识的完善至少是同等价值的,不应有偏颇,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更重要,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教育。有人认为,马加爵是一个悲剧,他悲剧的最本质特征是人格扭曲。什么是教育,教育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心”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要培养中学生对社会万事万物都具有一片真诚的“爱心”,这样,社会就多了一片爱的天空,并且社会也会给予真诚的回报。要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中学生辨别社会真假的能力。这样,社会才会得到净化,才会让“爱心”滋润人间每一个心灵。
仁爱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具体可以从三方面来说;
1、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孔孟所讲的仁爱是相互之爱,而相互之爱又是一种人道主义之爱。在现代德育中应该提倡互爱。仁爱情感是关系性现象,它具体表现在五伦关系中。在传统社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称为五伦。家族的人伦之情是满足情感的基本环境和基本手段,借以维系家族、社会的联系。儒家的情感教育始于家族,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是仁爱的根本。儒家“明仁伦”是要学会爱人,爱人要从身边最切近的人做起,孝敬父母便是爱人的人手处和根本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儒家思想是建立在血亲情感基础上的,但又超越了这种血亲情感。爱人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由亲子之爱通过推己及人扩大到天伦之乐,扩大到姻娅之情,再扩大到民族认同感。这种情感迁移使个体道德修养逐步升级: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最后升华为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的激情,促使个体投向社会,儒家不仅要求把血亲之爱推广到一切人身上,爱一切人,而且还要爱一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道德品质往往是在道德情感或升华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譬如爱国主义情感,就是由爱父母、爱家庭、爱家乡的情感迁移而来的。情感迁移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内驱力。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感迁移方式应该成为现代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爱人情感还需要迁移、扩展到自然上,要有儒家的“仁民而爱物”的思想,爱人就要爱大自然。今天,人类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它也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另外,许多家长自身在道德方面也存在问题,做出了一些违背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倘若父母对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不孝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孩子的伯伯、叔叔、阿姨、姑姑)不友善,又怎么能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倘若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亲情,更何谈对他人同情感的培养。
展开全文阅读
五伦情感基调是家庭化的,今天,尽管“家”的含义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但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需要的满足是任何其他关系所不能取代的。情感最初是在家庭中学到的,家庭提供了个体获得感受和表达情感的舞台,它影响着人的未来。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故事,都反映了亲情之爱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儒家的仁爱思想首先要体现在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中。
2、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在孟子看来,学校教育目的就是明人伦(处理好五伦关系)。情感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现代社会“明人伦”较之传统社会“明人伦”的范围要大得多,现代人既要讲私德,也要讲公德。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尤其要充分发挥中学政治课的作用。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学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重智育轻德育。许多中学在评定“三好学生”时,主要看是否“学习好”,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的考察,造成学生放松了对道德品质的修养。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愿将自己的学习经验或自己会做的题教给他人,有的甚至在学习上不择手段。从马加爵事件看,学校应对中学生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德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美德教育应当从小抓起。近年来在不少地方举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来加强青少年的伦理道德观。例如在南方的一些小学就举办了“爱妈妈,做好孩子”的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顺长辈的品德;还有学校的老师让小学生身上绑上纱带来体会做母亲的辛苦等。相对于小学感性的方式,在中学和大学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把家庭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还应该顺应形势,以德育带动智育。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地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和安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在教室内张贴宣传优良道德的宣传画、名言警句;黑板报也要成为德育的重要园地。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班主任、课任、团支部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中学生渴望宽松的人际关系,要求在“有同情心与爱心”的环境中生活,同时渴求理解性的“善良、宽容”的人格。由此可见,在培养人、塑造人的“园丁工程”中,更加充分地认识人、研究人,维护青少年正当的“自尊”,给他们社会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3、从家校联合方面来说。学校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家长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万万不能的。无数事实已经说明,家庭与学校的高度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前提与保证。目前,学校与家长配合不好,已经成为学校教育难以见成效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相当多的家长认识是到位的,主观上也是愿意积极配合的,但依然存在着如下一些方面的问题:[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观念上还不能做到完全的一致,如学校要求学生学做学问必须首先先学会做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家长往往是认为做学问是第一位的,千好万好不如学习成绩好,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健康与可持续的发展。[2]家长与班主任沟通不及时,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及相关情况,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补救与教育,由于沟通不及时往往会使家校双方错过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3]家长与学校的要求不能做到统一,学校往往要按照学校集体管理的需要提出更具有普遍性的要求,而家长往往针对学生实际提出更个性的要求,难免冲突与矛盾,这势必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当今有的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独生子女,使子女觉得这种爱理所当然,他们全然不懂得感恩。有的学生在学校对教师的爱也漠然受之,视为当然。应试教育格局下师生间缺乏交流,亲子间缺乏沟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质教育已提到中国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我们相信在将来的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师生间、家长子女间会建立一种儒家仁爱思想所倡导的融洽、和谐的友谊关系,这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人格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钱涣琦《走向自觉——道德心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2]孙迎光《传承与超越 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3] 梅志清《马加爵事件的六个问号》,新华网,2004年3月。
作者简介(俞俊,1971年2月——,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一级教师,联系电话13801451266,邮编225000)
标签:
德育论文
浅谈儒家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千古高风识琴音(网友来稿)
下一篇:
《拣麦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