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250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以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情的表现手法。
2、借、簌、爨、束发、牖、归宁、无聊等词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学习怎样写真情文章。
二、教学重点:以情感人
三、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四、课时设计: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项脊轩志
一、导入新课:
(一)、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大家知道吗?(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于我们心中均刻骨铭心,那么,悲喜之情哪一种情留给我们的记忆更深更远更久长呢?我想应该是悲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关于悲喜的文章《项脊轩志》。
(二)、题解式导入: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
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
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
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
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如果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象征着作者的小有建树,那么作者在向亲人们宣誓,他日他一定会让他自己的功名事业根深叶茂,庇荫子孙。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前一单元的《游褒禅山记》《石
钟山记》属游记,总的属这类文体。
在“淮水东边旧时月”中,“月”见证了“石头城”的兴衰。在 “项脊轩志”中, “项脊轩”就是历史的见证。
关于作者及唐宋派文学常识,请大家看手中的资料。
二、讨论问题,预计讨论结果
1、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和过渡句编写提纲
关键句是: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既”:已经。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一是全文主要是写作者的“喜”和“悲”。
二是前四段是主体,后两段是补记,文章由此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提问: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和重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悲喜之情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明确:作者用总括句提出来的。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深入: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②母亲的慈爱 ④夫妻的相敬如宾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⑤妻子的亡故; ⑥失 火。
以上这些是对文章悲喜之事的概括,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体现这些内容的。
师生共同分析文中关于喜和悲的细节描写: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
如:项脊轩图:设问——修葺后的南阁子,为何如此深得我心?它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之美
植兰桂竹木于庭——气节之美(香飘四溢 高风亮节)
偃仰啸歌……人至不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朦胧美(这是美的极至,是人与景的融合)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这个小轩是属于自己的,环境是自己的。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优美的读书的小天地,谁不高兴呢?
总结:作者写项脊轩的修葺与轩中的生活,写自己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其着意处不在于此,写喜的目的是为了给下文写悲做铺垫。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
明确: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 ,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大母:以手阖扉、喃喃自语、持象笏至(“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恩爱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全文阅读
教师总结
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
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关键词句的分析:
1、轩中,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迨诸父异爨”面目全非,此情此景,作者有何感慨?
明确:
关键词语:“一”:一个整体(暗含家庭和睦之意)。
“异爨”:分灶吃饭(引申为分家)。
关键句子:“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门”、“墙”“篱”“墙”这里主要指家人不和,叔伯分家。
2、作者回忆了轩中的几个人,先写的是母亲,叙了母亲的什么事,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明确:从母亲和祖母的动作和话语中可感受到母爱浓浓的爱意,祖母殷切的期望。
3、祖母呢?我的祖母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这么做? 说: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做: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表达了祖母对我的关怀和期望。
4、怎样理解“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 “长号不自禁”这两句话?
⑴、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这是由作者的身事和遭遇造成的。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这样的遭遇,必然使作者时时感到“悲”,写“先大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把祖母的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以至“长号不自禁”。
如果换作在座的诸位,你们也会潸然泪下吗?泣什么?长号什么?
明确:母亲去世,祖母归西——人亡物在之痛
5、“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我和妻子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我的感情怎么样?
明确:亲密无间,恩爱无比(具体内容见上)
6、文章中“不常居”就以交代完后事,按理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尾加上一棵琵琶树,一棵亭亭如盖的琵琶树,是画蛇添足还是神来之笔?试作赏析。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悲”,作者的“悲”因何而发,他怀念的是什么?
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他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和亡妻。但是作者的构思非常巧妙,写人却不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是全文构思的一个线索。
重点词语解释
借:“借”古籍排为“藉”,课本排印为“借”,是推行简化字后相应改动的。
“藉”,《辞海》《中华大字典》均释为“荐”。“荐”就是“陈列”,照此解释,全句可理解为“陈列的书堆满了书架”。
另外,中华书局出版的《震川先生文集》和朱东润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都作“积书满架”讲,积者,存也,室内存书摆满书架。
向:何九盈、蒋绍愚所著《古汉语词汇讲话》一书云:“在上古汉语中,表示窗户的词有三个:向,牖,窗。《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窗。’又:‘向,北出牖也。’意思是在墙上开的窗户叫做牖(古代的房子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窗就是牖),在北墙(开)的窗户叫做向。‘窗’,原来是在屋顶开天窗的意思,远古时候的建筑往往从屋顶开一洞口取明。后来发展为所有的窗户都叫做‘窗’,‘向’、‘牖’两个词就消失了。”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称谓方面:
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束 发:“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
孩提是幼儿之称,豆蔻乃处子之方。须眉系指男身,巾帼即是女郎。男子二十称弱冠,女子十五称及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称半百,称知命,六十称花甲,称耳顺,七十称古稀,八十、九十称耄耋,百岁老人称期颐。,
婚姻及其他方面:
“阁子”即子,子即小室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今义:回来。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象笏: 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爨:烧火做饭。这是一个会意字,下“火”中间是“锅”上面是“甄子”加两个把手。
簌:原是一种多孔乐器,与现在是芦笙差不多,发出和谐音,现已失传。现在指自然界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
展开余文
过:古义:访问,看望。今义:经过。
名词作状语:
雨泽【下】注(向下) 【前】辟四窗(在前面) 东犬【西】吠(朝西)
【内外】多置小门(在内外) 室【西】连于中闺(往西)。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用手,亲手)
名词作动词:
垣墙周庭(筑墙) 客逾庖而宴(吃饭)
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见资料)
写作特色:
1、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作业: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不低与8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轩之喜 〈 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狭小 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 安静
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特点 作者感情
诸父 东犬西吠…
鸡栖与庭 兄弟隔膜
天伦不再 家道败落
无限感慨
母亲 叩门扉曰 关怀爱抚 母爱难忘
【“余泣”】
祖母 阖门持笏 关怀怜
爱期待 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 问古事、学书 快乐真挚 恩爱难忘
【“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补充资料;
作者的经历时间表: 8岁丧母,15岁读书,18岁写作此文, 23岁结婚,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以小组形式对课文进行赏析,根据相应内容拟题,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1、《恰似无意却有意》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 (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 (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 (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项脊轩,百年沧桑》 (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8、《偃仰啸歌》 (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9、《扃牖而居,闭门苦读》 (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四、叠字“助”情。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显然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敗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故都的秋
下一篇:
中考文段修改题浅析(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