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2885  
标签:教师随笔
强化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教师中心稿)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眼,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育教学中应从小处着手,选准突破口,寻找切入点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过程去。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字眼,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灵魂。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那么,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结合实际的教学,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应该从问题意识着手。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已形成共识。因而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切入点”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学生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后天的培养。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改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鼓励提问,让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呈现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问题想问。在教学新课时,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想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呢?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 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式”的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很有效的。因为这类教学法一般是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的思路展开的。“探究式”的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很有效的。因为这类教学法一般是按照“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循环往复的科学家研究的思路展开的。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自古以来,只有想问、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问更巧妙,而很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想问、善问。教学中,教师通常对学生的发问,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拖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因此,要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满堂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让问题走进课堂。

二、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学生有了问题,但常常不敢提出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提问的氛围和安全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当然身为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突破常规,拓展思路的同时,也要从多的方案中筛选最佳方案。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而且尊重了学生的劳动。


展开全文阅读
三、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巧、探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了问题意识,培养了提问的能力,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根据一定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地组合相关因素,独立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正确的思维线索,沿着正确的思维线索去思考,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无论分析什么样的问题,它的思维总要经历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内涵的思维顺序,思维的目的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该怎样提,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的要求等没有掌握。有时即使对某种现象产生了疑问,但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就选择了沉默。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或提问的技巧。比如学会从课文中寻找问题,如名著《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一文中,为什么要化很大的篇目写杨志的智押?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当然,除上述以外还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插图、标点符号、句式、写作方法、背景等方面去设疑、思考和解疑,还可以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能力。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让问题自觉走进每个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讨、自我创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学生问题意识弱化的现状,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努力来营造提问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比如设立“问题卡”,告诫每个学生产生的疑问或者在无意之中突现的新观点、新方法,要及时记录在“问题卡”或活页纸上,以便勤作思考或向别人求答。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创设“你问我答”专栏。每个学生或教师可以随时将自己的问题张贴在专栏征答,也可以随时应答别人的提问。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教师既要象学生一样平等地参与进去,又要对学生的“问”与“答”及时给予评价,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即使对荒诞的提问和错误的应答也不能训斥和指责,要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鼓励学生多维思维、一问多答。对答案中的错误或不全的,要鼓励学生敢于指正或补充,真正形成一种平等、民主、活跃的问题意识氛围。另外,还可以在每堂课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或者让学生就某课文和某单元出几个思考题、复习题,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等。如果学生长期受这样的训练,问题意识就会逐步形成,从而不断地推动学生去思考,去创造。

四、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培养观察能力,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 ,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 问题”开始的。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主动发问、生动活泼地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掌握实词、虚词的一般用法,不了解句式变化、词类活用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不了解一些古代文学、文化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不要说提出什么问题,就连基本任务的学习也无法进行。可见问题意识的产生必须以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为前提。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基本技能的训练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字音、字形、词语、成语、句子、修辞等,来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学习作品的内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摘录、圈点、简评等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随着学生这些语文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就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解答、反思。另外语文学科与数学、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其它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加强语文学科与他们的联系、融合,可以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背景知识、实践应用等方面能够相互渗透,从而引导学生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加强。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会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还有许多,老师有意识的引导确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比如那些不愿或不敢问问题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可以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就是那些没问题可问的学生,他们那种自发的、先天的,且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因势利导下,照样可以喷射出耀眼的火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弄懂几个问题,也不再对教师和教材所说“照单全收”,而是会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产生许多新的困惑。尤其是在分析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时,他们敢于争论,敢于怀疑和否定标准答案,因此在课堂上“一家之说”少了,“异口异声”多了;下课后,围着老师问这问那的学生多了,老师可以“轻轻松松”地走出教室的机会少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在初始阶段,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会问”的过程。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仔细地备好每一堂课。

总之,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一中

侯红超

标签:教师随笔 强化问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狠抓备课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高中人教版教材中的两例语病商榷(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