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881
标签:
教学论文
意象.意境及其它(网友来稿)
刘泉海
一、意象与意境
品味意象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意象?如何向学生通俗的解说?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意象”的解释是:“意境:这首民歌~新颖。”我又查“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词典里将“意象”与“意境”混为一谈,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这样向学生解释“意象”,只能给他们增加新的疑惑。
我又查阅了其它工具书,意象的含义众说纷纭。中国古典诗词是运用意象的典范,可是古人鉴赏诗歌的时候,却忽略了意象一词。 意象的英文为:Image,有图象、映象、影象、形象之意,译为意象最好。“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意象派诗人庞德是这样解释意象的。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这样解释,我是认可的,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应该通俗明白,尤其在解释某个词语的时候,如果介入了过多新的概念与陌生的词汇,只会使学生坠入云里雾里。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我向学生这样解释: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意象与意境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的结合。不同的是,意境的范围比较大,它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整体性的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而意象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它可以是单个的、平面的。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境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是意象的升华。所以,没有意象或没有好的意象,就不可能营造出好的意境,也就不可能形成好的诗篇来。
二、意象与物象
在诗词中,许多物象代表着一个固定的情感,于是就构成为人们所认可的意象。松有坚韧挺拔的性格,竹有刚正有节的操守,梅有傲霜斗雪的风骨,而水仙刚是冰清玉洁的象征等等。而许多物象可以构成情趣各不相同的多个意象,更值得我们研究。
柳,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柳”和“留”谐音,“柳——留——惜别——依依不舍”,古人的联想十分丰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霖》),表达了对故乡、恋人的眷恋
其次柳还是倔强的弱者形象。“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白居易《有木诗八首》)杨柳的样子虽弱不禁风,当风雪袭来时,它却顽强地与之抗争。
其三也可以表现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 “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刘禹锡《杨柳枝词》)。城中艳开一时的桃花李花转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与势利的“桃李”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同样是江水这一物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寄予了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表达的却是寂寞孤独与对恋人的不尽思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相见欢》)江水这一物象却构成了“浓重的哀怨”之意象。
大千世界,物象数不胜数,只有进入了诗人的作品,赋予了诗人特定的情感,才有可能成为意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同一物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也会成为情感迥异的意象。
二、“有意无象”与“有象无意”
意象的“意”是包孕在“象”中的,是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在一个意象中,我们看得见的是“象”,而品得出的是“意”。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纷至沓来的意象,读者不觉得繁杂与累赘,就是因为在这些苍凉萧瑟的景物(象)后面站着一个凄凉孤寂,倦于漂泊,思家恋乡的游子(意)。它是“意”与“象”完美结合的典范。
“意”与“象”完美结合的诗词作品,大多成为流传后世的精品。而“意”与“象”剥离的作品要么是干巴巴的说教,要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赵丽华的诗作,不久前被网络上恶搞,同“意”与“象”的分离不无关系。有一首诗:“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如果“意”是“请讲究卫生”,倒不如“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贴切而实在。如果作者一定要说自己的诗“意”在言外,那么,“公共场所”“大便”、“便池”这些“象”压根儿无法让人联想到作者什么高尚的主观情感,更不能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我认为它失败的原因在于“有意无象”。
古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写过一首《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人们记得它,不过是因为其朴实明白,说出的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实话。“黑窟窿”、“黄狗”、“白狗”之“象”后,确实缺乏可品之“意”。“水”存而“盐”亡。可以说是有“象”无“意”的代表作。
大跃进时期的许多口号诗,文革时期的“歌德”体,大多属于前者。而许多初学写诗者,以朦胧自诩,堆砌意象,有形无神,读者不知所云,则是“有象无意”的表现。
作者邮箱: lqh2918@sina.com
标签:
教学论文
意象.意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如何选用论据?(网友来稿)
下一篇:
万紫千红总是春——支架式教学(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