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258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语言表的感激之情。

3、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4、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渗透点

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而又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联系。

3、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解决办法

1、通过分析地坛中的景致,抓住其特征,来理解它对“我”的影响。

2、抓住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关键词,来体悟母亲对“我”的关爱。

3、借助多媒体课件,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学法引导

1、文本研习:抓住重点语句、关键词语。

2、小组谈论:交流研习内容,达成基本共识。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研习文本,学生抓住情景交融的关键语句解读课文。

六.教学步骤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个性格倔强的人,按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富有个性的人,在遭受苦难、失败或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往往无法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他往往会独自一个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恢复疲惫的身心。事实上大自然中的某些景致正好契合了我们心灵深处某个脆弱的部分,它们无声无息中给我们以慰藉,给我们以启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也正是这么一个地方,它让身心受到巨大创伤的“我”(作者史铁生)能够在这里静静地舔舐伤痕,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那么这个“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作者史铁生在这里又有些什么生命的感悟,我相信通过课文的学习,大家会对此有一个深刻的影响。

 

二、作者及地坛简介:

 

1、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史铁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PPT放映)这就是史铁生,这张照片是我见过的史铁生照片中拍的最好的一张了。大家可以看到他坚毅的眼神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倔强,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

2、接下来我们看作者简介,大家看屏幕。(PPT内容,教师可请学生朗读或自己朗读。)

3、作者史铁生对他自己的名字作了这样一番阐述。(读一遍PPT上内容,所以有人说,史铁生能够坚强不屈地活着并进行创作,这件事本身就是阐述生命、阐述人生的最好作品。)

4、我们再来看看地坛的一些情况,这就是地坛。(PPT内容)

 

三、简单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马上进入文本的学习,请大家快速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阅读过程中请找出直接描写地坛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作者的感受。

 

1、请一位学生说下,描写地坛景物的语句有哪些?

——慢慢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这应该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很快找出来。)(PPT放映)

2、集体朗读这三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注意要用缓慢的语速来读,边读边思考,作者史铁生见到这些景物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心里是怎样一个变化过程。

①、景致一:请问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荒芜破败、冷落凄惨

那么作者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原文回答。

——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

怎样理解这两句话?请同学回答。

——我们看到地坛是荒芜破败的,冷落凄凉的,而此时作者的心境是失魂落魄的、颓废沮丧的,所以他走进这地坛感觉到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所以,他才深有感触地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而“我也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那么作者更容易看到时间的什么呢?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那又会作何感想呢?联系前面的夕阳晚照,断壁残垣这样一个氛围,我们不免会想起时间的漫长,时间的永恒,继而想起自己的渺小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对吧!所以说,一切个人的痛苦在这样阔大背景的映衬下都显得毫无分量的。对这几句话我们就做这样的理解。

②、我们再来看景致2: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各种小生灵洋溢着生命活力,生生不息的画面。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长久呆在地坛里有了新奇的发现,这又引发了他对命运、对人生的进一步思考。“命运之神”道是无情却有情,在这么荒芜破败的环境下,花草树木,鸟鱼虫兽,各自展现着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从这一双重境界中又分明感受到在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地坛之于作者,馈赠是如此的丰富,它以只可意会的独具意蕴的形象为一个濒临绝望的人开蒙引导,使他从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来,曾经焦躁不安无可如何的作者慢慢地变得平和而宁静,他透过地坛宗教般地想象到另一个世界。(PPT内容展示。)

③、景致3

对上面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作了分析之后,我们大家知道作者对地坛的景物描写其实也就是对生命的解读。这段文字中,6个“譬如”正是解读了生命的种种状态。大家看,落日映出的是灿烂,雨燕高歌的是力量,冬天雪地的脚印令人昨日明天遐想不已,苍黑的古柏镇静坦然地面对一切,最后的落叶留下了回家的美丽。所以,作者说“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既然如此,作者想到那么自己又何必过于执着一己的得失,一时的荣辱,有道是“人生须臾,沧海一粟”,“风物长宜放眼量”。那么这几句话,我们就可以解读为:(PPT内容展示:在生命过程中,万物都要尽其所能,活出不可更易的特性,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价值。)


展开全文阅读
3、每段景物描写都让作者产生深深思索,在地坛景物的描写叙述中作者已然把困扰自己的有关“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思考得非常透彻。那么,我们再来明确一下,地坛到底给了他怎样的启示,让他解决了困扰他的三个问题。

首先是地坛的荒芜,正是因为荒芜让作者有了一种皈依感,让他觉得地坛与他息息相关,有着宿命般的联系。然后地坛又不是衰败的,而是充满着生机的,所以让作者觉悟:“我自己虽然残废,但却不能因此而颓废”。从对园子的喜爱也就自然想到对生命的珍视,最后得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而解决了“死”的问题。

那又为何“生”呢?还是地坛的景物给了他活下去的理由:古柏的苍幽、坦然,各种生灵的卑微却生机盎然让他想到“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死亡也不应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也就是自然法则。”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么眼下,我们的剩下的任务也就只有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怎样活呢?作者连用了六个譬如,让我们明白“在生命的过程中万物都要尽其所能,活出不可更易的特性,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价值。”

4、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地坛是有着宿命般的联系的:作者在情感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迷恋地坛,是地坛给他提供了一个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与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这也就是我们开始上课时所说的那样。

 

四、课文中的很多句子都非常富有有哲理意味,仔细品读令人很有感触。

PPT放映“令人感触的句子”,请学生集体朗读一遍。

 

五、课文作一小结:

今天,我们只是抓住了“我”与“地坛”的联系或者说是地坛给我的启示这个角度匆匆忙忙地分析了课文。但这篇文章当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命运思考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生命的力量与永恒在不屈中获得骄傲,在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等等还可以得出很多很多哲理性的意思。我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经常回过头来看看这篇文章,并认真思考下“生与死”,我相信这样你的生命肯定会多一点分量,多一点绚烂。

 

六、布置作业,强化学生课堂达成的哲理体悟。

借鉴《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情景交融并能蕴含一定哲理的文字,500字左右。

 

板书:

荒芜破败(冷落)——失魂落魄

荒芜但并不衰败——残废但并不颓废

对园子的喜爱——对生命的珍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讲到史铁生一直呆在地坛,自己慢慢地舔舐伤痕,静静地思索人生、命运,但是却忽略了他身边的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母亲。每当作者呆在地坛时,母亲就没着没落地担心他,却又不能直截了当地对他说些什么,因为怕伤到作者脆弱的自尊。多少年来,作者一直沉浸在自我的苦难当中,未曾顾及身边还有比他更痛苦的母亲。知道母亲猝然去世,作者才开始慢慢想到母亲这些年的生活状态了。文章的这一部分是作者怀着深深的忏悔和内疚的心情写下的,写出了母亲伟大而不张扬的爱。

 

二、在看课文前,我给大家读下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同样是写母亲的,我想听了这篇文章后,对于感受和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有帮助的。(《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三、相信大家听了之后,心里肯定有一番滋味,那我就请大家带着这番滋味来看课文。并请你们能够思考下,该部分写母亲对我作了哪些事情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不张扬的爱。(大约5分钟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同学并不一定能够找出来,因为这篇文章是作者深厚感触的一时流露,作者也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写作技巧,完全凭着他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激之情写下的,所以有些凌乱。我课前给大家做了一番梳理。(PPT放映)

“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

“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那么,我就来看一下母亲是怎样来“送儿子”、“忧儿子”和“找儿子”的。请大家从原文中找出来。请学生起来回答。

——PPT显示参考答案。

集体朗读这些文字片段。并提醒学生注意红颜色强调的字词,能够理解作者母亲的心情。

比如“送”这件事中连续的几个“知道”表明母亲是理性的,对作者的行为只能是无奈的叹息与担心。“找”当中的“悄悄”、“端”以及“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整句话都要好好理解。体会出那种“儿子的世界有多大,母爱就有多宽广。”“忧”这件事都是母亲独自一人在进行,“她随时准备好了承担不幸。”

2、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送”“忧”、还是“找”,母亲都是刻意地避开我,不使我有一丝一毫的为难、尴尬或者伤自尊,正是这种毫不张扬的爱,才显得深沉、无私、崇高,才使得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油然而生出深深的内疚和忏悔。

 

四、PPT显示:“母爱是毫不张扬的,是无私的、崇高的。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那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刻……”

 

自己先谈谈:我的母亲最让我感动的一刻是我上大学时一次回家,在我走下车门看到母亲,而母亲还没有看到我时,母亲眼里流露出的急切和盼望,而当她也看到我时,她却竭力掩饰这种神情。我觉得这个动作很有意思,为什么我的母亲要不让我发觉她对我的那种关爱,她在表达对儿子的爱居然会羞涩,不可思议啊!那接下来,各位谈谈吧,什么都可以说,只要是关于母亲的,没有关系。我们表达对母亲的想法用不着掩饰,所谓的“倔强”与“羞涩”到头只会让我们后悔莫及。(对学生的讲述作适宜的点评。)

 

五、我想我们的母亲都是非常爱我们的,只是表达的方式有所差异,希望大家今后能够仔细去感悟。同时,我们必须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要为母亲做点什么呢?课文中作者讲到了“为母亲而写作。”非常有意思,那你们呢?是不是也有“为母亲而读书”的想法呢?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的,对吧!

 

六、好,我们再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材料,细细品味此中的深刻意味。

文章中有很多富有哲理性、令人很有感触的句子大家注意理解。(PPT放映。)

 

七、最后希望大家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理解“感恩”二字,并且想想为了母亲这省略号后面该怎么填写。

板书:    感恩       为了母亲……

 

 

(单翔飞)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我与地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下一篇:《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字体:小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