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39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过秦论(人教版高一必修)
17  过秦论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     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 膏腴(yú) 逡(qūn) 镞(zú) 系(jì)颈     黔(qián)首

  牖(yǒu) 氓(méng)隶     隳(huī)   鞭笞(chī)

  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2.学生翻译: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    次叙 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四、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5.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 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展开全文阅读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板书: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      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

  5.作业:

  (1)巩固背诵第3、4两段。

  (2)预习第5段;找出本文对比的内容,体会本文论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找两位学生分别背诵第2、3两段。

  二、学习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本段层次,背诵。

  三、请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首先让同学找出本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教师简析。

  以上第(1)句虽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没有重复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从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固基业(1)          兴        

    叙史实         充国力(2)          强     攻    

过                 统天下(3)          盛     守    

秦                 义军起(4)          亡    

论  析原因                              仁义不施  

第四课时

学生依据注释理解文意,并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 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展开余文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 用 类 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 用 类 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例句   出处   释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例句    出处   释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过秦论(人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宝玉挨打(粤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济南的冬天》学习要点(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