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548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辨析并修改病句(粤教版高三必修)
辨析并修改病句

      句子的基本知识

      句子中各成分所起作用及其惯常所处的位置

      主干         主语        谓语        宾语     补语

      枝叶       (定语)    (状语)    (定语)

      例:〔在教室〕新来的陈钢在教室学习了新发的文件三遍。

      一.语法类语病类型

      1.语序不当

      ①定语位置不当

      例1: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按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前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 

      例2: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引起”应该放在“广泛”前)

      ■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领属或时间处所+称代性或数量性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中心词(带‘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重组下面一段话   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黄冈中学的语文老师

      ========黄冈中学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语文老师

      ②状语位置不当

      例:大家就加强环境保护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的”放在“交换”之前)

      ■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时间或处所的+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表情态或程序的+中心语(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

      例:重组下面一段话   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地交谈。

      ========许多记者昨天在新闻发布中心都热情地同米卢交谈。

      ③虚词位置不当

      A.虚词“不”的位置不当

      例: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在“把”字句中,否定词“不”应放在“把”之前)

      例: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B.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放在“如果”后) 

      例: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应将第一个"一方面"移至句首)

      例:不等大家到齐,就他-个干起来了(两个分句主语相同,只不过第一个分句蒙后省主语,所以"就"应移到"他"与"一个"间)

      ④词序不当

      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倍受欢迎的。(“倍受”放在“广大”前)

      例: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词语可能反映承接先后、轻重主次等语意。词语的顺序则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此例中"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 

      ⑤句序不当

      在一个复句或句群中,分句与分句间的组合是有机的,是约定俗成的,如果违反了其中的规律,就会出现句序不当的错误。

      例:如果分裂祖国的阴谋得逞,子孙后代不答应,海峡两岸的人民不答应。(后两句句序调换)

      2.搭配不当

      ① 主谓搭配不当

      由于不理解词义的搭配或粗心大意而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例1: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精神是抽象的东西)

      例2: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99年高考题)

      ② 述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

      例1:他马上召集常委员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动宾搭配不当  95年高考题)

      例2: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各地和东南亚。(主宾搭配不当    00年高考题)

      ③ 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展开全文阅读
      例1: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质,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定中搭配不当   03高考)

      例2: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是在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数万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改为"人") 

      例3:帝国主义统治者口口声声欺骗本国劳动人民。(状中搭配不当 “口口声声”改为“经常” )

      例4:对不起,这次我们对你们照顾得太不周全。(“周全”改为“周到”)

      ④ 一面和两面搭配不当

      例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专门人才。(前面用"能否"是两个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要"改为"能否")

      例2: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前面是"多寡""高低"关涉两面,而后面只兼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能"改为"能否","有"改为"有没有")

      ⑤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1: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度提高。("只有"和"就"不是同套关联词,不能配搭使用,应将"就"改为"才",不能将"只有,改为"只要",因为分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是充分条件关系) 

      例2: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属同套关联词语。不能配套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例3: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无论•••或(或者)、 无论•••还是•••    97年高考)

      ★ 搭配不当的六个着眼点

      ⑴看主干成分    ⑵看附加成分   ⑶看介宾短语

      ⑷看联合短语

      A.采取多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

      B.她那灿烂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

      ⑸看两面词     ⑹看关联词语

      3.成分残缺或赘余

      ① 成分残缺

      A.缺主语(注意重点介词、主要动词)

      a.滥用介词而造成主语残缺

      例: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经过”去掉)

      b.暗中更换主语,也是造成主语残缺的一个主要原因

      例:《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家中。(在“把”前加“王老虎”)

      c.滥用省略使分句中的主语残缺

      例:公司解决了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困难,超额完成了第一季度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10%。(在“比”前加“产量”)

      B.缺谓语  

      例1: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伏的拦河大坝魏然屹立在天目瑛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忘记前边结构而致使缺谓语,是谓语残缺的主要原因。此例中前面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例2:商业部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出售产品的重要意义。(应在"出售"前加"讲清") 

      例3: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等)

      C.缺宾语

      例1:为了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在“猪”后加“的技术”或“的经验” 97高考)

      例2: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在“攀升”后加“的情况”

      D.缺必要的助词或介词

      例1: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意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例2: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加"秋后"以限制时间)

      例3:今年我市要确保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在“登记”后加“的”)

      ② 成分赘余(注意近义词“左右”“上下”“大约”“近”等)

      例1: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进行”去掉)

      例2: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威慑”:使人害怕   与“令”重复   98高考)

      例3: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万一”和“若”去掉一个   03高考)

      例4: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去掉“无声”)

      4.结构混乱

      ①句式杂糅(注意介词短语的介词结构是否完整;主要动词)

      A.两句混乱

      例1: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主要原因”“诱发的”两个句式)

      例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受•••欢迎”  “为•••所欢迎”两个句式   97高考)

      例3: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或润色,进行的再创作。(在“栏目”后加“是”或将“进行的再创作”中“的”改为“了”   02高考)


展开余文
      B.前后牵连

      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体。

      例: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也参加了学习。(“也参加了学习”去掉  00高考)

      ②语意不清

      A.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缺乏密切的联系

      例: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一下几个月来的学习经验,因为我们的学习目的是明确的。(没因果关系)

      B.结构混乱,层次不清

      例:胡庄第一年晚稻改早稻,就获得了大丰收,不但向国家教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供应粮。(“向国家教售了六万斤大米”和“不吃国家供应粮”对换)

      二.语义类病句类型

      1.表意不明(注意多义、多音词,注意指代词、数量词,注意介宾短语及词语间的关系)

      ① 费解

      例: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是归途”是错的)

      ② 歧义句(两种或两种以上含义的句子)

      A.指代不明

      例:她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B.词义不明

      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文艺创作”是创作作品或创作活动)

      C.词性不明

      今天下午,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要学习文件。(“要”是动词还是副词)

      D.语音停顿不明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前后停顿不一样)

      E.修饰不明

      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两个修饰哪一个――工人还是建议)

      2.不合逻辑

      ①自相矛盾

      例: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③ 概念不清

      例: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④ 强拉因果

      例:他因为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不感兴趣。

      ⑤ 主客颠倒

      例:电脑上网对现代中学生并不陌生。

      ⑥ 否定不当

      例: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 ★如何辨析病题?

      1.语感

      2.长句子划分句子成分―――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3.语句不通―――修饰词是否不当、结构混乱

      4.抓外部特征

      ① 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语序不当

      ② 并列成分

      A.作主语――部分主语不能动词谓语搭配

      B.作谓语――部分谓语不能和宾语搭配(如“提高和培养••••••水平”)

      C.作宾语――部分宾语不能和动词谓语搭配(如“安排••内容、时间和问题”

      D.作状语或定语、中心语――部分不能和中心词搭配

      E.两组关系紧密的并列成分,往往不互相照应(如“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F.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可能存在从属或交叉关系

      ③ 两面词(是否、是不是、能否、能不能、好不好等)――面和两面搭配不当

      ④ 否定词(多重否定、否定加反问)―――句意是否明确

      ⑤ 代词――句意不明、重复

      ⑥ 数量词――数字说明有误(如“成千上万以上”)、数字前后有矛盾或重复(如“至少六千元以上” “下降一倍”)、修饰不明(如“几个学校的领导

      “)、语序不当

      ⑦ 判断词“是’――主谓搭配是否不当

      ⑧ 介词――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颠倒、主语残缺

      ⑨ 连词(关联词)――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⑩ “的”字结构――语意不清、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

      ⑪ 文言词语、书面语――重复(如“公诸于社会”诸=之于  “互相厮打”正方兴未艾” “凯旋归来”“卫冕桂冠”“令寒舍蓬荜生辉”“难言之隐的苦衷”)

      ⑫ “避免、防止、缺乏、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

      ⑬ 复句

      A.分句顺句是否正确

      B.分句关系是否和关联词语吻合

      C.关联词语前后搭配

      D.分句间缺乏必然的逻辑关系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辨析并修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以我之矛,攻话题作文之盾(苏教版高三必修)
下一篇: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粤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