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691  
标签:教师随笔
拯救大人的小孩


 

朱自强 

  秦文君是目前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一位重量级作家。站在《十六岁少女》、《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大量长短篇作品的背后的,是一个竭力洞察并揭示儿童心灵世界隐秘的作家,其执著、真诚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个女孩的心灵史》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名叫莘莘的女孩从出生到小学毕业这12年间的生活经历,以莘莘的生活事件为经线,以莘莘母亲“我”的思考、议论、抒情为纬线结构作品,具有比较突出的“手记”特征。从读它的第一章起,我就时而联想到卢梭的《爱弥儿》。可以看出秦文君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具有重新发现和阐释“儿童”的强烈意识。“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众多的这类议论,从观念到语体,都不难看到《爱弥儿》的影响。 

  近几年,对儿童教育的批判潮落又潮起,作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通过展示个体儿童的心灵成长、变化的历史,从文学的立场探究着儿童心性与教育的本质问题。 

  对今天儿童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挪威的音乐学教授布约克沃尔德说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我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学校是一种从事系统地压抑儿童天性活动的机构。”莘莘的小学生活仿佛在印证着这位挪威教授的说法:“学校生活对于怀揣美妙遐想的莘莘是迎头一棒。”“一进入小学,莘莘那鲜活的个性就神秘地消失掉大半。”“渐渐地,所有她心灵中有关学习是美丽的想法都中断了。”面对繁重而又枯燥的课业,束手无策的莘莘怨恨地问“我”:“妈妈,为什么要那样?”“为什么一定要那样?”"我心里纠缠着莘莘稚嫩发甜的小声音。小孩是我们的至爱、至亲,而我们却不能将她往幸福之路上领,而是推着她的小身体,强行走另一条路,她还能找到回来的路么?”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生命交流与互动,向读者传达了畸形的学校教育给儿童以及关爱儿童的人们造成的切肤之痛。与众多的理性批判相比,《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对教育弊端的感性化揭露,显然具有别一种撼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力量。 

  除了揭示应试教育必然带来的课业压迫,《一个女孩的心灵史》还思考着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心灵能否健全成长的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素质问题。“教师是不能由普通人来担当的,因为除了良知、道德、智慧、学养,他们还得有历史的使命感,他们手下有整整一代人,一代人的灵魂出处。”这段灼人的话,让人难以判断是“我”的诉说,还是作家自己的思想,激发着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 

  《一个女孩的心灵史》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儿童心灵生活的一个写照,只需看一眼“小孩累不死的吧?”这种章节标题,就知道它是属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这是一个发人深思和应该记取的时代。秦文君以儿童文学作家特有的敏感,重新诠释“儿童”的概念,预言“小孩拯救大人”“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奇迹”,如果这一预言能够成为所有关怀儿童的人们的共识,我们就有理由对人类的前途寄予莫大的希望。  

标签:教师随笔 拯救大人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一声叹息,叹不去教师心里的悲苦——读《一教师从17层跳下 谁拿教师生存当回事》有感
下一篇:“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