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467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想北平(苏教版必修)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吴洪兴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母亲般的爱和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的体验与理解。
2.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与妙处。
教学设想:
1、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借助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理解文本。
2、借助多媒体,加强感悟。
3、安排一教时。
4、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的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flash音乐:《故乡是北京》)
有谁到过北京吗?你对北京是什么印象?(多媒体展示:北京图片)这些东西给我们的印象都是理性的,客观的,缺少点感情,因为我们不是北京人,北京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占据一定的地位,因而说到北京只是一个地名概念而已。而著名作家老舍就不同了,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在北京生活了42年,那么他心中的北京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简介作者:
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明确(多媒体展示):老舍 (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着称于世。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朗读课文。
(一)研读内容:
▲标题的“想”告诉我们什么?
——不在北平。
▲不在北平为什么还要“想”?
——因为北平是老舍的故乡,他深爱着北平。一个字:“爱”。
▲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1、把北平说成“我的北平”(第一节);2、把北平比作母亲:“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3、“我”和北京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合为一体,密不可分:“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理解提示:想一想,你的母亲在你心里是什么分量。
▲既然老舍那么爱北平,可为什么却连续四次说“没办法”“说不出”呢?(理解提示:大家想一想你是怎么爱母亲的?如果要你写一篇爱母亲的文章你也会有老舍这样的感受吗?)
——理解第2、3节,明确:文中有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言语是不够表达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所以作者恨自己“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阅读4-7节,作者爱北平到底爱什么?
归纳:(多媒体展示)
整体结构— 动中有静
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建筑格局— 布局合理
环境气氛
生活情趣
▲思考:为什么这里作者不去描写北平的宏伟的皇家园林、高大的建筑,却把笔墨化在北京的物产、平民的生活上?(理解提示:想一想,人家写你的母亲与你自己写母亲写的内容一样嘛?)
——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如同母子一样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像我们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理解提示:想一想,当你得知母亲有病或其它什么不幸的时候,是不是比平时更为关注?)
(二)体会写法:
▲爱北平为什么文中提到了巴黎、美国、伦敦这些世界有名的大都市呢?
展开全文阅读
——运用衬托手法:(多媒体展示)
巴黎:热闹 太旷 需要刺激<——> 北平:能摸着——充实 像摇篮——安静 需要休闲
巴黎:布局“匀调”<——>北京:“分配法”天下第一
美国:橘子包着纸 <——> 北京:玉李带着霜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京: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本文语言特点有何特点?
——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这些京腔京味的语言正体现了老舍对北平的爱,因为深爱,所以连乡音也是那么的感人、好听,如同爱自己的母亲,因而对母亲的一颦一笑也喜爱有加。
四、总结:
1、拓展性阅读:郁达夫《古都的秋》(多媒体展示)思考:古都(北平)的秋天和南国的秋天真的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2、阅读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见《读本》)思考:为什么故乡的一草一木那么令人魂牵梦绕?(要求先阅读这些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五、布置作业:《学习与评价手册》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想北平(苏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必修)
下一篇:
江南的冬景(苏教版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