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55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九日齐山登高(苏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及其创作。

•2.理解本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坐西向东。因其地质基础为石灰石,经长期风化、侵蚀,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张祜,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二.诵读 思索主旨:

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试分析.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2.思考: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 

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三.感悟风格特点: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思想感情上“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这种愁情拂去了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四.自学<<寄扬州韩绰判官>>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九日齐山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商山早行(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