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721  
标签:教师随笔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教师中心稿)
     ——浅议语文教学之改革      陕西泾阳泾干中学  

      伴随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辉煌成就,教育战线也实施了形形色色的改革。现就在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中自己的一点体会略述于下:

      “事因于事而备适于事”这是《韩非子.五蠧》中的一个观点,是说:情况因时世不同而有异、而措施也就应适合于当前时世的情况。目前改革的热潮、直接冲激着语文这门社会科学,如教材的陈旧(古文不在这一范畴)散文均是六十年代的作品,小说亦如此。作品涉及的背景与现实过于遥远,学生兴趣不浓,且一升入高中,语文就受到了会考课(高一、高二会考课)的冲激,这一切、均需要彻底改革教学方法。向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要效益,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实施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以课文为例文、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依照“一文一得”的教学原则,每进行新课时,我总是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出该文写作方法之最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以之为例、阅读同类作品,学习写作之最、练写作文。

      如《药》一文,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着重领悟明暗两条线索结构全文,及两条线索对揭示主题的作用———明线“华家的故事”,揭示群众的愚昧、麻木、落后;暗线“夏家的故事”提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从而启示人们要治疗中国社会的弊病,只有使广大群众觉悟起来,才能推翻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然后以此文之结构特色、引导学生自学同类作品《夜》,并对两文的异同展开了讨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进行《五蠹》一文时,让学生学习本文以大量的事例、即成功地运用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喻证法等手法论证中心论点“事因于事而备适于事”的写法。联系当前改革实际,以“事因于事而备适于事”为论题,练写议论文。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本文的写作技巧,又结合实际提高了认识,更学会了本文的论证方法,促使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

      本学期三、四单元均为小说单元,小说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说的最基本特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中的人物是集同类人物形象于一身,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都应服务于主题。更重要的是: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促使其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这类教材时,针对以上目的,我将三、四单元一并进行,先以知识短文为纲,组织学生循纲自读,掌握了有关要点,再分类进行教学,将《药》与《祝福》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守财奴》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放在一类进行教学;《母亲》与《夜》放在一类进行教学;又将《项链》、《药》、《一碗阳春面》放在一类进行教学(同是以题目为线索结构全文);将《祝福》、《母亲》、《夜》、《项链》放在一类进行教学 (同属女姓),然因生活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性格有异。又结合短文“微型小说”给学生补充讲析了微型小说的写作知识,且以范文引路,让学生练写微型小说。

      由于改变了教法,学生兴趣浓,学得活,掌握得妙。尤其是小小说李奇的《打井》、赵壮的《售价》、朱囡的《错》、趙巍的《雪中情》、贾攀的《文凭》、吕宝的《飞来的婆姨》均写得较为成功。

      三、不墨守陈规。

      教学中,不论是注解的内容、或练习题的参考答案,我均引导学生鉴别后再认可,万不可墨守陈规。

      近年来,商品经济严重冲激着教育界,各类资料满天飞。细察大多数属盗版、雷同,错误处处可见。在给学生选择练习题时、除谨慎之外,在使用材料时、则教会学生应有鉴别性的选取参考答案,万不可照抄照搬。如对《五蠹》一文注释中的“股无胈”的“胈”注释解释为大腿上的肉,这显然不妥。查《古汉语词典》“胈”应是大腿上的细毛;另外、“北京市海淀区教委高级教师编写组”编写的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单元同步测试卷”(高二.语文第三册)中P26“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对这两个破折号的用法参考答案是(D②③等同于括号)显然是错误的,括号固然也表示解释,然括号与破折号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括号中的话、朗读课文时不需要读出来,而此处分明需读出来,故参考答案有误。

      教学中,对于同类问题,我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遵循知识的科学性,分析、比较、鉴别、掌握真知。

      “事因于事而备适于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紧跟形势,不断改进教法,因时而化。以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更合于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万不可墨守陈规,误人子弟,贻误大业。

      2001年6月28日

      
标签:教师随笔 事因于世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网友来稿)
下一篇:重知重教,以教促知(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