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101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进学解》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篇章,影响深远。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学习。
1.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2.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属于历史散文范畴,如《左传》等。
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构造形象的方式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
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古拟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表现.而且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
3.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学生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p.89-91)
二.常识简介
1.了解韩愈(学生简介,教师总结)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文章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2.解题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内容,理清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先生训示。提出第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二部分:(2)虚拟学生诘难。
第三部分:(3-5)先生自责。
四.课时小结
本文用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上是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之情,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之情。
五.作业布置
⑴熟读课文。
⑵对照注释,进一步理解文意。
第 二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本节课,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通过对话的形式写别人,来嘲讽自己的失意,来借以发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骚的。
二.文本研读
㈠研读第一节
1.学生齐读第一节。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一节,并做好质疑准备。
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
4.重点字词
⑴行成于思,毁于随。
⑵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⑶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⑷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5.分析第一节
⑴找出表达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明确:“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
⑵找出本节中能概括作者命运的词语。
明确: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㈡研读第二节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二节,并做好质疑准备。
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
4.重点字词
⑴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⑵纂言者必钩其玄
⑶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⑷独旁搜而远绍
⑸含英咀华,作为文章
(6)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5.研析第二节
⑴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可分为几层?
明确: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第二层从“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
⑵“诸生”是从哪几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治学之勤恳 ②儒学的功绩 ③文章的境界 ④为人的成功
诸生从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他在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一样的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⑶对比诵读1、2节,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的不同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明确:第一节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而第二节则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谪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慨。
三.课时小结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的进步,然后学生再提出质问,从而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四.作业布置
⑴整理 1、2节重点字词。
⑵熟读课文1、2节。
第 三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本节课,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面对学生的质问的。
二.文本研读
㈠研读第3-5节
1.学生齐读第3-5节。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一节,并做好质疑准备。
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
4.重点字词
⑴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
⑵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
⑶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⑷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⑸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
(6)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⑺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5.研读3-5节
⑴作者是如何面对诸生的质疑的?
明确:作者先以匠人因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才录用。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说明这两位古贤“业精”“行成”,已达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苟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这与屈原所言“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异曲同工,只不过一直接抒怀,一托事寄慨而已。
⑵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进学的观点的?
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反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就像要挽回大水在既倒的时候,使百川之水仍归东去一样来挽回儒术,这就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到。
⑶关于人才,韩愈在他的《杂说》中的《说马篇》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进学解》中他又是怎样看待人才这一话题的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点拨:作者在《进学解》中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他这种思想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文本小结
从语言或结构的角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欣赏之处。
方法:小组交流,个别发言。
点拨:⑴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
⑵文章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
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以及大量成语的使用,辞采丰富。
⑷大量短句的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文本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四.作业布置
⑴整理文言知识 ⑵熟读文本
附:《进学解》中的成语
第一类是被后人直接用作成语的,如:“业经于勤”、“形成于思”、“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牛溲马勃”、“败鼓之皮”、“投闲置散”。
第二类是经过后人浓缩和提炼,演化而成的成语,如:
“提要钩玄”: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焚膏继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力挽狂澜”: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闳中肆外”: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号寒啼饥”: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兼收并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第三类则是韩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成语,如:
“跋前踬后”:语本于《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疐,音zhi,跌倒。诗的原意是说,狼向前走,便踩着颈下肉;往后走,则被尾巴拌倒。韩愈将《诗经》中这两句话,浓缩成一个四字成语,用来比喻进退两难。
“各得其宜”:语源于《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韩愈巧妙地将“所”字变成“宜”字,指每一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第四类是还有一些四字结构的词语,今天仍然在使用,作用已经接近成语,如:
“左右具宜”、“较短量长”、“绝类离伦”、“安坐而食”、“动而得谤”、“人之瑕疵”,诸如此类四字短语,在《进学解》中,比比皆是,不可遍举。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进学解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俗世奇人——泥人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下一篇:
浅议语文教学中“愉快氛围”的创设(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