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493  
标签: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必修)
 

〔编者按〕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

    中学语文教师,对祖国文化的精深修养,是应当具备的,尤其是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研究性课程”兴起、教师教育系统开始建立的今天。仅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上课的局面已然被打破,并终将被彻底打破。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学生的成长,教师必须具备更广更深的学识,更良好的文化素质。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出于对语文教学未来远景的瞻望,我们决定不定期地发表一些有关中国文化、文学的评价、阐释性文章。这些文章不囿于具体课文,而是就文学或文化的某一范围或方面展开较为宏观的思考与阐析。它将为教师讲授具体课文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研究的空间或基础,使老师们如登高而望远,临江河而审细流。欢迎大家赐稿。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⑴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当代散文,在“十七年”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90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伟大复兴的前程!

    现、当代散文研究,由于“范畴论”(即回答“什么是散文”)解决不力,致使文体过于宽泛,审美特点难以概括——由于在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上缺乏共识,自然也影响到对散文的欣赏、评论;同时,文学也最多“例外”,任何一种规律的概括都很难包举所有的文学现象。因此,以下所谈,仅供大家学习、思索时参考。

    一、以“我”为主

    在散文里,“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提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⑵。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⑶,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其实,叶圣陶早在1923年时就借着一篇短文,对散文的表现“自我”“个性”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他说:

    “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的人的。”⑷

    至于像“倘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着,就无聊”⑸,以及“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正如蒙田所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⑹等经典性论述,都强化了这一点。

    完全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在建国前即著有多本散文、建国后更把主要精力转向散文创作的老作家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⑺他在“十七年”主体置换之时仍能这样“说真话”,实属难得!

    70年代末期,叶至诚在《假如我是一个作家》中更大声疾呼:要“有我”,要“找到自己”⑻! 这已成为新时期复苏散文的艺术宣言!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此外,像《阿长与山海经》《背影》等散文,“我”虽非主角但有很深的介入,是一个重要人物;还有像徐迟的《黄山记》(游记)、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杂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是断不可取的!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 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个性,是很要紧的。

    二、因“实”出“虚”


展开全文阅读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显示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样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 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⑼,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⑽。

    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姊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以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投枪、匕首”,而随笔则“软”些,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而谈,无所拘碍,见个性、浮神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被尊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二者的共同性大于差别性。也可以这样说:杂文是硬性的随笔;而随笔则是软性的杂文。杂文业已独立,随笔亦应随之。对它们的欣赏,不再多谈。

    向内、主情的狭义“散文”已被凸显出来。

    从“情感—性灵—心灵—生命体验”这些不同层面,散文已超越了“实”生活而进入了写“虚”的精神内宇宙。

    情感层面,即俗所谓“七情”⑾:喜、怒、哀、乐、爱、恶、欲。它们是“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因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或情绪反映。这些情感或情绪,源于天生,不学而能,最贵自然;另外,它和人、事、物、景等实生活紧密勾连。在这个层面作者做的是情感运动。《背影》就是这种典型的“抒情”散文。

    性灵层面,即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个性、性格。性灵即自我——从这一点看,能写出鲜活而独特的“这一个”来,是散文具有艺术魅力的很高境界。个性或性格都是多侧面、多色彩的复杂统一体,写出这种“多而能一”的特点很有必要。在这个层面作者所做的是性灵运动。《阿长与〈山海经〉》写阿长,活灵活现,性格突出,是一篇出色的“性灵”散文。

    心灵层面,又向内深入一步,直攫性情的奥府、个性的根据。它不仅包括意识、前意识,而且涵盖下意识、潜意识(如幻觉及梦等)。这种微妙而精深的内心活动,是只有主体“自我”才能体察和表现的,难度很大。在这个层面作者所做的是心灵运动。现在,我们尚难举出很典范的“心灵”散文。

    至于生命体验层面,不像以上几层有内在的递进关系,它只是抽出来予以强调而已。但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密切相连,因此,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和作者生命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类散文之所以不能高产,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在这个层面作者所做的是生命运动。《我与地坛》即是一篇很优秀的“生命体验”散文。

    由以上所述可知:散文的“向内性”或者“精神性”相当重要。因此,其神髓怕更在于“内”或“虚”上! 所以,欣赏散文既要看到它是一种实、虚结合的艺术:虚,不离实(外物)的铺垫,实,有待虚(精神)的上升,有实无虚,缺乏精神的含金量,犹如趴在地上的写作,而有虚无实,缺少心灵寄植的根基,使人读后如堕五里雾中,又恰似悬在半空的写作;更要看到内(从情感到心灵都是内宇宙)或虚(从情感到精神都是超越生活的),才真正是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思想、精神的闪光点,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三、即“小”见“大”

    散文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蝇头之微,皆可入文,即指此意;但从写作实际来看,多数篇什却具有“即小见大”的特点。

    郁达夫似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⑿他于此借引了两句西谚。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不是地道的“即小见大”吗?

    但郁达夫又确实不是在“取材虽小,所见甚大”这一本意上诠释它的。他只是借这熟谚,较机智地论证了“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这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点而已。

    建国后,林淡秋在选编1956年《散文小品选》⒀时,在《前言》中又一次提出了散文这种“即小见大”的基本特征。这是他的一个重要“发现”。

    接着,唐弢在1960年发表《关于杂文写作的几个问题》⒁。这实际上是一篇最早对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作出有创见的、系统概括的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命题,并作了辩证论述。因此,他谈的虽是“杂文”(包括“随笔”),也完全适用于散文。

    季羡林于“新时期”所写的《世界散文精华•序》⒂中,专门谈到“身边琐事问题”,且语出惊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即以本书而论,入选的中国散文中有《陈情表》《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别赋》《三峡》《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陋室铭》《钴坶潭西小丘记》《醉翁亭记》《秋声赋》《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宋以前的散文名篇,哪一篇不是真挚动人,感人肺腑? 又哪一篇写的不是身边琐事或个人的一点即兴的感触? 我们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

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在这一点上,外国的散文也同中国一样。”

    季老在这里所说的“身边琐事”或“个人感触”,指的都是取材的“小”;而它“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即作用的“大”,却是内里相通、全然一致的。在季老看来,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规律,它无例外地都是“即小见大”!

    四、“情致”与“文”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一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非再现)艺术。一般说,它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饶趣味,特别是其文字表现,有个性、富文采,是民族语言中最为隽美的部分。

    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写出一种独有的情致来。所谓情致,也就是情趣(性情、志趣)和风味。它和所写的内容自然有关,但它并非内容本身,而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或笔致。这当然和作家的气质、性情即风格有关。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


展开余文
    像《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很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潸然,自有一番动人心扉的情致;而《阿长与〈山海经〉》,开篇即出以谐谑的文笔,继之则庄谐并作,而最后竟变为谦恭而肃敬,这种诙谐而多变的笔墨,反映了作者对阿长自浅而深的认识过程,别有一种回甘余韵的情致;《我儿子一家》,以角色置换的新奇,造成了一种“童趣可掬”的情致美;而《黄鹂》,则由“实”入“虚”,经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紫藤萝瀑布》,颂赞生命的蓬勃向上,情致表现为热烈、奔放;而《我与地坛》,感悟生命的坚韧恒久,情致表现为探询、深思等等——它们虽情况不一,但都表现出了悠长而丰韵的情致来。

    散文的情致和作家的风格密切相关。比如,现代作家冰心散文风格的柔美隽丽(“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指早期),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艳(“浓得化不开”),以及当代作家巴金散文风格的热情坦诚(“把心交给读者”),孙犁的真中见美,睿智幽默,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周涛的气势磅礴,飞扬跋扈等,就整体精神和神韵把捉而言,都是大体不错的。了解了这些,对具体作品的欣赏当大有助益。

    正如文如其人而人各不同一样,散文的风格也绝不能整齐划一。阳刚固好,阴柔亦佳;朴素、自然固清新可喜,富丽、明艳亦光彩照人。欣赏散文,眼格宜宽。

    “文”即文采,是汉语散文写作或鉴赏中一个重要概念。俗所赞“情文并茂”,就表明了情与文在散文中的至高地位。

    在汉语散文写作中,“文”指的是:在谴词造语时,要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和回环之美;要讲究文字达意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力争做到简、雅、达,使写出的散文能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抑扬顿挫,文采斐然。

──────────

    ⑴⑵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见上海良友图书发行公司1935年4月版。

    ⑶林语堂《论文》,见《大荒集》,1934年6月生活书店初版。

    ⑷叶圣陶《读者的话》,见《剑鞘》,霜枫社1924年版。

    ⑸(日)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鲁迅1925年12月译成,见《鲁迅译文集》。

    ⑹参见胡梦华《絮语散文》,见《小说月报》17卷3号,1926年3月10日。

    ⑺巴金《谈我的“散文”》,见《萌芽》1959年第9期。

    ⑻叶至诚《假如我是一个作家》,转引自《当代艺术散文集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版。

    ⑼文学表现“人和社会”关系的文体,还有记叙性散文“报告文学”和“史传文学”。因它们都已从“散文”中独立出去,故此处不再论及。

    ⑽这里须顺便说说“游记”:它是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大文体,在以我观物、情景交融的审美愉悦中,融会了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东方美学精神。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值得肯定。

    ⑾⑿“七情”的另一种说法是:喜、怒、思、忧、惊、恐、悲。多用于中医药及气功等方面。

    ⒀林序见《散文小品选》,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⒁唐弢《关于杂文写作的几个问题》,见《海山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⒂见冯至主编《世界散文精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版。

 
标签: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中国现当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与中学语文中著名人物有关的对联集锦(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初中作文教学应注重实效性(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