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27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熟语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1.考点分析

2.考题剖析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考点分析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大纲》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的“表达运用”中指出,要“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级。

对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熟语的使用,重点是正确理解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熟语。

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常见题型:一是判断成语使用恰当与否,二是辨析近义成语,三是根据成语在语境中的释义选择相应的成语选项。近几年高考试题几乎是考第一种题型 。

二、高考检索

2006全国17套试卷熟语命题情况见下表:

试卷名称 分数 测试内容 试卷名称 分数 测试内容

全国卷Ⅰ 3分 一念之差  乐此不疲 全国卷Ⅱ 3分 不足为训  卓尔不群

拍手称快  功败垂成 彪炳千古  捉襟见肘

辽宁卷 3分 替古人担忧  苦心经营 山东卷 3分 潜移默化  刚柔相济

敲门砖    珠圆玉润 筚路蓝缕  不期而遇

安徽卷 3分 洛阳纸贵  不容分说 四川卷 3分 应运而生  熟视无睹

巧立名目  追本溯源 扑朔迷离  栩栩如生

北京卷 3分 首当其冲  买椟还珠 浙江卷 3分 不胜其烦  宛然在目

耳熟能详  无所顾忌 胼手胝足  人中吕布 

马中赤兔

广东卷 3分 无所不至  不堪设想 重庆卷 3分 毛遂自荐  猝不及防

众人拾柴火焰高  冰山

一角 睚眦必报  投桃报李

湖北卷 3分 绘声绘色  捉襟见肘

应接不暇  噤若寒蝉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国有11套试卷考了熟语,其中又以成语为考试重点,江苏卷、天津卷是将词语和熟语放在一题考,只有江西卷、上海卷、湖南卷和福建卷没有考熟语。

三、考题剖析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6年全国卷Ⅰ)

   A. 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 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 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 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解析]“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引起严重的后果。此词不合语境。“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拍手称快”:形容正义伸张或公愤消除时高兴满意的样子。显然不合语境。“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原句并没有说成功,只是说刚开始,所以此词也不合语境。答案选B。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6年全国卷Ⅱ)

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彪炳千古。

D.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解析]“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古。“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A句误把“训”当成了教训,是望文生义,故选A。

四、课堂练习

完成《高考同期声》82页“课前热身”题

五、教学小结
熟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成语知识分析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学习成语知识

    1.成语的概念: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锤炼成的固定短语。它是固定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种,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绝大多数是四音节。

    2.成语的特点:成语的特点主要在其精练形象,因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稳定性、整体性、凝练性、概括性和形象性。

    3.成语的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传说;④古典文学。

    4.成语的结构:并列关系(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等)、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等)、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兔等)、因果关系(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等)、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夜郎自大等)、动宾关系(如歧路亡羊、顿开茅塞等)、动补关系(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等)、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等)、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等)、兼语关系(如引狼人室、化险为夷等)、偏正关系(如一衣带水、一丘之貉等)。

二、学习格言知识

    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警句,有的本身已经成为成语了,有的则等同于谚语,还有的又与古诗文名言雷同。例如:


展开全文阅读
    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成语)

    ②事实胜于雄辩。

    ③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谚语)

    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名言)

    ⑥冬天既然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句)

    议论中适当地引用些意味深长、促人警醒的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

三、课堂练习

完成《高考同期声》82页“实践体验”题

四、教学小结

熟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1.谚语知识分析

2.俗语知识分析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学习谚语知识

    1.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定型化的语句。谚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结构整齐,音节匀称,音调和谐。谚语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事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按其内容范畴,可分为农谚、气象谚、讽颂谚、规诫谚、风土谚和生活常识谚等几类。例如:

    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③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④小暑准备箩,大暑好割禾。

    ⑤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谚语与成语的区别:

    (1)从结构上看,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都是四个字的短语。

    (2)从来源上看,谚语来自人民群众的口语,成语来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等书面语言。

    (3)从特点上看,谚语通俗易懂,成语文雅深刻。

    (4)从使用范围看,有些谚语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成语则具有广泛性。

    3.谚语与格言的区别:

    (1)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民群众,多为口耳相传;格言是名人记录,见于文献记载。

    (2)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义。格言多是正面规劝的话,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

二、学习俗语知识

    俗语是流传于群众中表达某种意义的形象精练的语句。俗语与谚语的界限历来划不大清楚,只是俗语不像谚语那内容深刻,而主要体现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例如:

    ①秤砣虽小压千斤。

    ②死马当作活马医。

    ③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命。

    ④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

    ⑤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五、课堂练习

完成《高考同期声》84页“三年真题”

六、教学小结

熟语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歇后语知识分析

2.惯用语知识分析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学习歇后语知识

    歇后语(一名“俏皮话儿”)原是俗语的一种,现成了特殊的固定结构。它由“前语”和“后语”组成,中间往往用破折号连接;“前语”形象表述,“后语”解释说明,往往只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的意思。它形象风趣,幽默俏皮,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常常用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和文艺作品中。

    根据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可分为以下两类:

    1.喻意的。“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例如:

    ①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万年松枝,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

    2.谐音的。例如:

    ③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④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歇后语不能滥用,要注意场合。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会弄巧成拙,流于庸俗。

二、学习惯用语知识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如“露马脚”“吹牛皮”“磨洋工”“和稀泥”等等。其修辞作用,在于加强语言的形象感和表义的含蓄性。惯用语大都有否定意味,借以实现讽刺、幽默的效果。如“不管三七二十一”。

惯用语同成语有相同之处,也有简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区别:

1.惯用语通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成语显得文雅,含义深刻,具有书面语特点。

2.惯用语大都是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成语大都是四个音节,结构类型较为复杂。 

3.惯用语大都能拆开,在动宾之间能插进其他成分;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插进别的成分。例如:

①打棍子——打了你一棍子。

  ②敲竹杠——敲了他的竹杠。

在谚语、俗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中,往往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说法,这表现了群众语言的丰富多彩。

总之,成语、格言书面语色彩强,语言凝练些;谚语、俗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则口语色彩强,使用灵活。

三、课堂练习

完成《高考同期声》86页“实战演练”题

四、教学小结

熟语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梳理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知识重点梳理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固定词组(短语),它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等特点。有部分人在使用成语时,由于不能完全理解成语的意义,往往出现错误使用的现象,造成了上的错误。

成语运用时常见错误类型:

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有些成语经过长期的流传,可能有些字词的意义不易把握,如果不弄懂成语的意义,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就往往用错。如:

①、李明在全国中学征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大部分同学都赞不绝口,唯独王珊不赞一词,还说些风凉话。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指一言不发。    

    ②、这些稿件都是不刊之论,无法采用。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不能理解为“刊登、登载”,“刊”是“刊正、修改”的意思。

    ③、这次比赛我们全军覆没,七个冠军我们一个也没有拿到,真是差强人意。

    “差”是“稍微”之意,“强”是“振奋”之意,“差强人意”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还能够使人满意。一个冠军也没有拿到是不能使人满意的。

    2、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有的成语具有褒贬色彩,如果只知道成语的意义,而不了解其感情色彩,同样不能正确使用。如:


展开余文
    ①、刘云山是出名的孝子,他经常给卧病在床的母亲吮痈舐痔,得到了乡邻们的一致好评。

    “吮痈舐痔”比喻卑劣地奉承人,即巴结讨好别人,所以,此项不能用它来表现刘云山的孝顺。

    ②、这个县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昔日破败不堪的街道如今已面日全非。   

    “面目全非”指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历害,多指贬义。

    ③、今年大学扩大招生,圆了很多想上大学的人的黄粱美梦。

    “黄梁美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一般是贬义。   

  3、敬谦错位,主客混淆

    有的成语有着尊谦之分,因此也不能乱用。

    ①、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两年数以千计的作品中筛选出6篇,《镇长之死》忝列其中。

    “忝列其中”指列其中有羞愧,为谦词,只宜说自己,不宜说他人。

    ②、我在市讲演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可以说是伶牙俐齿。

    “伶牙俐齿”意思是口齿犀利,能说会道。一般说别人,不宜用来称道自己。    

    ③、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是谦词,只宜说自己, 不宜说他人。

    4、弄错对象,张冠李戴

    有的成语有确定的使用对象,也不能乱用。如:

    ①、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适用于上对下,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

    ②、刘家两兄弟白三十年前失散后,各无音信,今天在杭州破镜重圆,两人激动不已。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所以这个成语只适用于夫妻,不能用于兄弟。

③、她越来越漂亮,站在台上宛如明日黄花,一下子就征服了观众。

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后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可见,“明日黄花”不能用来写人。

    造成成语误用的原因是多样的,只要我们注意了上述几点,平时多掌握成语的意义,多看多用,就一定能够正确使用成语。

5.功能混乱,不合逻辑

①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学子”是集体概念,与数量短语“一位”不能搭配。

②老王家的柜橱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式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如数家珍”是一个比喻,而本句就是在“数家珍”,不构成比喻关系。

③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

  6.其他类型见《高考同期声》相关内容。

二、课堂练习

完成《高考同期声》87页“预测模拟”题

三、教学小结

熟语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做题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

  讲析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难点突破

熟语在使用中,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最基本的做题要诀有以下几点:

1.准确掌握熟语的意义,尤其是常用而易误解误用的,它们最具有迷惑性,也最受拟题者关注,如“唱白脸”“穿小鞋”“万人空巷”“一文不名”“身无长物”“差强人意”等。

2.弄清试题所提供的语境特点,判断语境适合用表达什么意义的熟语,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意义取向”,特别是设题中有暗示作用的邻近熟语,务必比照以下,这对判定选择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如“半斤八两”与“各有千秋”,“杯弓蛇影”与“无中生有”,只要我们能确定其中一个熟语能与语境契合,而另一个词义不同的熟语肯定是误用。

3.把熟语的意义与语境需要的意义进行比较,细心琢磨,发现吻合点或疑点,从而作出恰当的判断和正确的取舍。

4.熟悉熟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望文生义”“褒贬失当”“对象不合”“敬谦错用”等。

5.要关注两用熟语现象,或同时兼有两个不相同的意义,或褒贬色彩因意义有别而分别具备,若做题时凭习惯和感受去评判,往往会出错。如高考触及过的“淋漓尽致”“灯红酒绿”“想入非非”“不三不四”等词。

二、方法指导

①易误用成语应多搜集整理,找准错误落脚点,注意分类汇总,触类旁通。

②易混淆成语应认真比较,多角度区分,尤其是那些有细微区别的成语,像“顺手牵羊”与“趁火打劫”、“鹿死谁手”与“花落谁家”、“后来居上”与“后起之秀”、“如坐针毡”与“心烦意乱”、“无中生有”与“杯弓蛇影”等。

③准确把握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提高判断力和做题效率。

④养成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有疑难的成语。

三、课堂练习

掌握《高考同期声》89――96页成语

四、教学小结

熟语

第七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重点难点:

用所学知识指导解题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用一课时完成周考题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熟语复习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人教版高三)
下一篇:《钱塘湖春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