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470  
标签:教师随笔
围绕中心多方设论(教师中心稿)
(一)名家例文分析:

谈  读  书

吴  晗

题目好像很奇怪,只要认识三五千汉字,便可读所有用汉字印刷的书了。书人人会读,何必谈?

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能读书是一回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认得若干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与“善”,相差只是一个字,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计,问题就在这里。

经常有些青年人,也有些中年人,其中有学生、教师,也有编辑工作者等等,他们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做好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当前各个高等学校学生都在奋发读书的气氛中,这个问题也就显得很突出了。

要具体地谈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生该读什么书,或者研究什么题目该读什么书,这是各个教研组和研究导师所应该答复的。这里只能谈一点基本的经验。

首先是方法问题。用老话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有的老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种人读书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了并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譬喻,说前一种拥有一屋子散钱,却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呢,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用现代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对个别的关键性的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同时也必须领会书的大意,也就是主要的观点、立场,既要有数量极多的钱,也要有一条色彩鲜明的绳子。

在学习理论的时候,还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学得深,学得透。

其次是先后问题。明白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是先读基础的书呢,还是先读专业的书呢?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是先学好中国通史,还是先学继代史或专门史呢?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冤枉路,把先后次序颠倒了,不善于读书。其实道理极简单,要修一所房子,不打好基础,这房子怎么盖呢?你能把高楼大厦建筑在沙滩上吗?因此,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有道理的。有的书必须多读,特别是学习古典文,那些范文最好是能够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把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多读多抄,这个“二多”是必须保证的。

第三是工具问题。认识了字并不等于完全了解这个字词的具体意义,有些专门术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容易理解的。解决的方法是善于利用工具书。也以学习历史作例,不懂理使用《辞源》、历史人名辞典、历史地名辞典、历史地图、历史年表、历史目录学,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康庄大道上,也还是寸步难行的。

要多读书,用功读书,但是还得善于读书。

分析:1、作者从“能读书”和“善于读书”的区别谈起,简论为什么要读谈书。

2、递进一层,谈怎样做到善于读书,分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先后,读书的工具三个方面谈了一些基本的经验。

3、本文论证部分恰当地使用了递进式和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全文的论证紧紧围绕中心,条理清晰,行文活泼自然,说服力和指导性都很强。

(二)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1、横式结构:并列展开的论证结构,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1)总分式:其形式是总论——分论——总论,即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分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归纳。例:以“说‘勤’”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仅列提纲。

提纲一:

                  ①提出论点: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总

                   ②阐述“勤”的涵义(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探索、勤实践)

    说“勤”       ③分论点一——勤出成果

              分

                    ④分论点二——勤出智慧

总   ⑤总结上文,进一步强调中心论点。(名人名言:“天才出勤奋”高尔基。)

提纲二:

                    ①“勤”能 补拙,使禀赋差者不断提高智慧和能力。

说“勤”——本论   ②“勤”能生巧,使人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③“勤”能致富,使人能获得物质精神双丰收。

注意点:a、分论点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隶属于中心论点;

          b、要注意各个分论点的内容有相对独立性,不能重复或包容交叉。

(2)分总式:其形式是分论——总论。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说后总说的关系,即先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例:《“身残志坚”与“身坚志残”》的提纲

                    


展开全文阅读
          ①②③张海迪、刘京生、朱泱、朱宪臣、李成刚——举例论证“ 身残志坚”

分论 

④身坚(身强力壮)志“残”(缺乏理想,缺乏斗志,心灵空虚)——论证“身坚志残”

      

结论  得出结论,身残不要紧,只要志坚,就能残而不废,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志“残了”,那么就真的可能成为“身坚志残”的废人。

注意点:a、分论中各小层可采取并列式,即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b、分论中各小层可采取对照式,即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的,表现为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另一种事物来烘托某一种事物。其目的是为了突出说明某一种事物的正确性。

2、纵式结构,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层次之间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抽象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

(1)运用层进论证写文章时易犯的错误:一是论述的表面化,就事论事,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探讨和分析。例如,对弃学经商现象,有人只看到这是市场浪潮冲击带来的后果,而未看到知识在市场经济中的杠杆作用,未看到知识对提高人的素质进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最终不能提高解决弃学经商这类社会弊端的措施。二是层次之间的展开无层次和梯度,不讲求步骤。

它的结构形式是:“是什么”(提出论点)——“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办”(指出做法)。

例:以“清除语言垃圾”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只列提纲,例文见后。)

 引论:联系实际提出什么是语言垃圾;(是什么)

本论:从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分析其危害,指出清除语言垃圾为当务之急;(为什么)

结论:从精神文明和提高人的素质的高度提出解决语言污染的问题。(怎么办)

作者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逐层论述,开掘主旨,阐明中心。

(2)纵式结构的变种:引(引述材料)——评(评析材料)——联(联系实际证明论点)——结(得出结论)。

(3)注意点:a、中心论点宜在引述材料后或评析材料时提出。

b、引述材料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即根据中心取舍原材料。

c、评析材料要突出重点,联系实际要恰当。

(三) 附例文                  “身残志坚”与“身坚志残”

看了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共青团员张海迪的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后,不禁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感到由衷的钦佩。张海迪5岁时患脊髓血管瘤,造成严重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可是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长期坚持学医学,学文学,学外语,学音乐,学书法,学绘画,学无线电修理,千方百计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努力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她在尚楼大队不到三年,为三千多人治过病;在城关医院一年多,为五千多病人进行过治疗。张海迪以自己出色的学习和工作成绩实践了她的诺言:“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

不愿碌碌无为地活着的伤残青年何止张海迪一人:失去双臂的刘京生,天天背带一个特制铁架“持”笔练字,练成了一个青年书法家。下肢瘫痪的朱泱,刻苦自学了几门外语,被商务印书馆破格录用为外文编辑。双目失明、腰腿伤残的朱宪臣,十几年来坚持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歌颂新生活。还有单腿独臂运动员李成刚,在第三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上,获得100米自由泳、50米蛙泳、50米仰泳、跳远和乒乓球单打五项冠军,夺得五枚金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读着这些身残志坚的青年人的事迹,谁能不为之肃然起敬?

在赞扬身残志坚的青年的同时,我不禁联想起少数“身坚志残”的青年来。这些青年身强力壮,精力充沛,身可谓“坚”矣;可是由于遭受十年动乱的毒害,他们的志却“残”了。有的缺乏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没有明确的方向:有的缺乏坚强的斗志,在困难面前无能为力;有的心灵空虚,学习松懈,虚掷光阴……如此等等,难道不正是“志残”的表现吗?有句谚语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一世空。”人无志,好比刀无钢,没有钢的刀是不会有什么用处的。张海迪等青年人身残志坚的事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身残不要紧,只要志坚,就能残而不废,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志“残”了,那就真有可能成为“身坚志残”的废人。                                             (选自《中国青年报》)

清除语言垃圾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美的语言之一。近些年来,语言垃圾正污染着这片圣洁的芳草地。

(首段从“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谈起,反衬出语言垃圾的污染,点题自然。)

君不见,街头巷尾,有些人开口便是脏话,一些粗俗的语言竟成了他们的口头禅。甚至,那句不知源于何时的“国骂”也被人堂而皇之地推上了“国粹”的地位,充斥于我们的影视作品之中。

君不见,广告、招牌、宣传栏中,错别字频频出现:金字招牌上“餐厅”二字熠熠生辉,巨型横幅上赫然写着“××展消会”,打开电视,又有“咳不容缓”、“鸡不可失”、“天尝地酒”、“一剑钟情”等等类似被精心加工过的“成语”撞入眼帘。(以上两段从语言和文字两方面列举什么是语言垃圾。)

与人交谈如果言辞粗俗,轻则给人留下不好印象,重则有伤和气,甚至引起争吵和殴斗,而因谈吐不妥造成的生意场上的失利也时有发生……

语言垃圾入侵宣传媒体造成的危害更大。那些五花八门的错误字,那些为做广告而被肆意糟蹋的成语,不仅污染了大众视听,更毒害了广大青少年,使他们无法真正掌握好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

因此,荡涤这些文化尘垢,清除这些语言垃圾已成为当务之急。

(以上三段分析语言垃圾的危害,指出清除语言垃圾的必要性。其内容推进了一层。)

语言归根究底是一个精神文明问题,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在彻底清除语言垃圾,就必须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提高人们的文化道德水准和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全社会都必须行动起来,充分认识到语言垃圾的危害性,重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诸如窗口行业“不说服务忌语”的活动,纠正我们身边一切不规范的用语,让我们永远拥有一片明净的语言天地。(此处在上文基础上再深一层,指出语言实际上是一个精神文明问题,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并具体提出了清除语言垃圾、净化语言环境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标签:教师随笔 围绕中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红河,从我的生命中流过(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检讨书”应成明日黄花(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